童斐
【摘要】課堂教學引導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指向課外閱讀的。老師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做些什么,來幫助學生在課外花時間讀好“名著”呢?筆者以八年級上冊的《昆蟲記》為例,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
【關鍵字】整本書;閱讀策略;指導;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引導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指向課外閱讀的,老師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做些什么,來幫助學生在課外花時間讀好“名著”呢?筆者以八年級上冊的《昆蟲記》為例,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
一、打開書之前的導讀課:初遇——淺嘗引趣,初識魅力
在《昆蟲記》一書的導讀課中,筆者采用了寓言激趣法。
《蟬和螞蟻》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蟬在夏日中抱著琴歌唱,到了冬日只能瑟瑟發抖地求勤勞的螞蟻分一口吃的。蟬在這個寓言里,是得過且過者的代表,螞蟻是腳踏實地未雨綢繆的勞動者。在課的一開始,回顧這個寓言,然后拋出疑問: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討論,學生的視野被打開了。他們發現,《昆蟲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充斥著難懂的專業術語來介紹各種昆蟲,而是那么有趣生動,放下了原本的成見,再去讀這本書,就心情愉悅多了。
二、打開書之后的閱讀指導課:陪伴——尋點共讀,且行且思
《昆蟲記》是一部科普作品,兼有科學的知識性和文學的藝術性。《昆蟲記》讀什么?怎么讀?不妨和孩子們一起探討探討。經過第一堂課的鋪墊,我請同學們思考討論:《昆蟲記》是怎么樣的一本書?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關注些什么?經過討論,我們尋找到了一些閱讀點和相應的可參考的閱讀策略。
1.昆蟲的百科全書——科學知識的獲取和分析
作為一部科普巨著,《昆蟲記》是法布爾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在“荒石園”觀察實驗,獲得了大量的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記錄了下來,揭開了一個又一個奧秘。
2.文學家的筆觸——生活詼諧的語言、曲折的故事情節
《昆蟲記》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展現給讀者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紅蟻黑蟻混戰,他寫“紅螞蟻大獲全勝,它們帶著戰利品匆忙打道回府”,在法布爾的眼里,昆蟲的世界儼然成了人類社會。
3.哲學家的思考——科學的思維、理念和精神
法布爾在對昆蟲的觀察過程中,處處體現出哲學家般的思考。比如法布爾通過記錄昆蟲們掠奪蟬“挖的水井”的一段描寫得出了一個結論:“事實和寓言里虛構的角色恰恰相反。在搶奪時肆無忌憚、毫不退縮的求食者是螞蟻;甘愿與受難者分享泉水的能工巧匠則是蟬。”
三、合上書以后的階段總結
以《昆蟲記》為例,在總結階段,我們設計了如下活動,由學生來完成:選擇一種昆蟲,以第一人稱,代它寫一份《告白書》。
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教學,是一個不斷嘗試和探索的過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思維,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參考書目:
[1]溫儒敏.“整本書閱讀”功夫在課外[J].語文學習.2018(1).
[2]蘿拉·羅伯.閱讀教學實戰策略[M].臺北天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