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寧
摘 要:通過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巧妙運用肢體語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等多項策略進行情感教學。對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情感教學;高中語文;有效應用
語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習不僅包含著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還包括對語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學習和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新課改下的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將多元化的發展目標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達到發展自身綜合素養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對于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情感態度這一教學目標而言,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語言表達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不僅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情感態度,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是一種學生非常喜愛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途徑主要來自他們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枯燥,教學內容不夠新穎和科學,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普遍缺乏興趣,大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十分不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了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教師要加強自身專業素養,運用豐富的語言激勵學生,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豐富的語言中包含著多樣化的詞匯,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庫,同時還需要教師善于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和好奇心,從而達到豐富學生情感態度、強化學生綜合素養的效果[1]。對此,教師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教學語言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氛圍中達到情感態度的快速發展。例如,《竇娥冤》一文,其中蘊含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教師引導學生對《竇娥冤》這一戲劇劇本解讀時,可以從分析其性格特點入手,培養學生對悲劇作品的初步的鑒賞能力。教師根據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恰當的語言刺激對學生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感受課本中悲劇情感的同時產生情感共鳴。另外,教師在語言表達中要體現出文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從而培養學生對悲劇的感受能力,提高對戲劇的理解水平。
二、巧妙運用肢體語言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肢體語言的運用是豐富學生感官體驗的重要途徑。經驗豐富的教師不僅擅長運用豐富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語文課文中所傳達的情感態度,同時還會適當地運用肢體語言豐富學生的感受途徑,使學生在聽覺與視覺的雙重刺激下感受語文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從而達到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目標[2]。例如,《庖丁解牛》一文,其中表達了掌握規律、堅持不懈以及積極實踐的情感態度。教師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語言表達與肢體語言的結合,以豐富的肢體動作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從而促使學生走進課文情境中,感受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另外,為強化肢體語言運用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中的片段以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現,一方面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課文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另一方面發展學生的表現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從而達到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目標。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情境創設是當前新課程教學理念中非常適合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依據語文教學內容,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主要優勢便在于其具有較強的生動性。教師利用這一優勢特點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例如,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情感態度發展為目標,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國建筑之美,并熟悉其優良建筑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我國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建筑。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其中圖片展示可以幫助學生對建筑物進行無死角的觀察,這豐富了學生的感官體驗,改善了傳統教學中僅平面圖片教學帶來的弊端,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有效方法[3]。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為學生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情感態度的效果。
四、總結
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專業能力及教學水平,將情感態度發展目標作為對學生的主要培養方向,利用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與肢體語言,結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范慶霞.淺析高中語文教學融入情感教學的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9):98.
[2]路松艷.高中語文情感教學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22):217.
[3]朱惠慧.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情感教學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