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釵釵 李進
“認識千米”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然而相對于它們而言,“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感知起來比較困難。在教材的編排體系中,對“千米”沒有明確的定義。怎樣才能使1千米真正走進課堂呢?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已有經驗在哪里?如何豐富學生對千米的體驗?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認識千米”教學片段進行了再思考。
一、初體驗:課前探究感受1千米的實際長度
1.學生在哪里
要想學生較好地體驗對1千米的認識,我們就要知道學生現在在哪里。因此我進行了一個學情調查。
教師發現,即使是學優生,他們對1千米的認識,已有知識儲備還是比較薄弱的。但是對100米,他們是有認識經驗的。
2.課前初體驗
對“千米”這樣的長度單位,讓學生課堂上去認識它比較困難。那么,怎么豐富它的體驗呢?因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前體驗。
3.心中的1千米
經過學生的課前體驗,在上課時,我們首先展開了一次交流和匯報。學生紛紛舉手分享自己的記錄。此時,教師追問:為什么同樣是走100米,你走了200步,而他走了180步呢?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發現每個人身高、步子大小不同,同樣的距離,需要的步數可能會有差別。但一般情況下,1千米我們大約要走2000步,需要時間大約15分鐘。接下來,學生嘗試用自己比較熟悉的地方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教師反問:這兩個地方你們熟悉嗎?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頭腦中再次回憶了生活中的1千米。經過對誤差的一系列的更正過程,學生對1千米的長度大概有了一個概念,都有了心中的1千米。
二、再體驗:完成生活經驗到數學認知的過渡
學生“心中的1千米”是否就是“數學中的1千米”呢?雖然學生有了生活中1千米的概念,但并不等同于數學上的1千米。因為此時每個人對1千米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由于學生對100米比較熟悉,同時已經有了課前走100米的經驗,因此筆者嘗試進行了下面的教學活動。
1.課堂模擬跑——運動中感受1千米
教師播放班級某位學生體育課參加100米賽跑的視頻,課堂很自然地回到學生比較熟悉的100米操場跑道的場景。此時,引導他們跟著視頻中的同學一起再來跑一跑100米賽道,一邊跑一邊記住自己跑完后的感受。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加深學生對100米的豐富感知。接下來,教師自然引出數學中1千米的概念。
通過課堂跑100米的體驗,學生對10個100米即1千米有了初步的數學認知,但是認知還停留在表層。于是緊接著設計了“想象走”的環節。
2.課堂想象走——思考中再次感受1千米
教師邊指操場圖邊追問:從跑道起點開始,要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請你想象一下。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從學校門口出發,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學生獨立想象后進行了熱烈的交流,此時播放以學校門口為出發點的1千米錄像。學生邊看錄像邊記憶從學校門口到哪里是1千米,經過的地點有哪些。
通過“模擬跑”和“想象走”兩個環節,學生逐步完成了對1千米的模糊感知到數學認知的過渡。
三、深體驗:讓生活經驗和數學認識有效對接
千米是一個抽象的長度概念,學生建立這樣的概念是有難度的,因此對千米的認識不應局限于課堂40分鐘的學習。為了讓學習突破課堂的圍墻,突破校園的圍墻,必須要向生活延伸。為了讓數學概念更有效地扎根生活的土壤,讓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我設計了以下讓學生再次體驗千米的課后體驗作業。
1.每日體驗
利用和家長散步的機會,估一估從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然后用自己的步數去檢測估計結果的準確性。
每日體驗,先估,再測,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中已經認識的1千米去估一估生活中的1千米大概有多長,然后再通過自己的實際步子去檢測。
2.地圖導航體驗
千米的學習僅僅是限于一堂課嗎?反復地驗證,糾偏,反復建構,才能形成1千米的長度概念,于是我設計了一個利用高德地圖走一走的活動。千米觀念的建立要反饋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要讓學生在走路的時候、旅游的時候想想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能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讓千米的內涵在學生的內心生根。
3.數學日記體驗
為了培養學生對1千米的感性認識,使數學認識和學生的生活認識充分對接,我布置了一個數學日記,讓學生寫寫對千米的認識。日記收上來之后,讓我喜出望外。學生對1千米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生活化,很多學生心中的1千米已經走出了課本,走出了課堂,融進了生活。
經歷重重體驗,我們從生活中抽取知識加深認知后,又將知識重新扎根于生活中。體驗式教學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的內涵認知逐層建構起來,使學生在切身感受中不斷完善已有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