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沖
一、團體理論
一人一故事劇場于1975年由美國的Jonathan Fox 及Jo Salas等創立,是一種即興劇場,由某觀眾在劇場上講述個人故事或經驗,帶領者提煉故事場景,演員聆聽后以形體、聲音或話劇形式即時呈現給其他觀眾。
二、團體目標
通過自我探索、職業扮演、生涯幻游等活動,了解不同面向的自己;能體驗不同職業的工作,也增加對職業的認識,初步理解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學習及工作之間的關系。
三、團體構成
通過校園電視臺、宣傳欄發布招募通知“生涯小劇場招生啦”,形成16人生涯小劇場團隊。帶領者已經從事十多年心理劇創編工作。
四、活動時間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共8次。
五、活動設計
(一)設計活動
因為團體的進程包括開始、探索與轉換、工作和結束等四個階段,所以帶領者共設計1次入組訪談及8次團體輔導活動。其中,在團體開始階段,帶領者進行入組訪談,并向同學說明團體活動的目標、時間、次數與內容,最終招募到16位成員。8次團體輔導活動摘要如下。
1.公園百態。(1)T臺秀:每位成員挑戰不一樣的走臺姿勢,擺出Pose定格時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某某,來自某班。”(2)每位成員將自己想象成公園的某個風景,依次選擇位置定格,帶領者依次追問他(她)是什么,為何。(3)根據公園呈現出來的百態風貌分組,如植物、人類、動物等,合作簽訂契約。
2.職業大觀園。(1)成員運用流動塑像技術,依次定格自己喜歡的職業,呈現職業的不同認知與經驗。(2)每個小組呈現職業的場景,別的小組猜測場景所呈現職業及內容。
3.諾亞方舟。(1)上帝滅世時,讓諾亞選擇5種職業的人上方舟,去創造美好新世界,成員討論幫助諾亞選擇哪5種職業。(2)成員通過定格故事依次呈現職業。
4.20年后的我。(1)“20年后,我成了舞臺家。”請成員用嚴肅、嘲笑、興奮、不耐煩、懷疑、生氣等情緒去表達。(2)用同心圓技術將20年后的職業分組,組長抽取情緒標簽,成員討論呈現該職業經驗中的情緒場景。
5.情緒魔方。(1)“爸爸給我買了鋼琴,讓我長大做老師。”兩人一組面向觀眾,依次用肢體動作等呈現出相反情緒,小組隨機抽取入團訪談總結的事件,上臺運用“一對對”技術來呈現對相同事件不同的認知與情緒。
6.天涯任我行。(1)成員具象化通往職業的困境,可能是身高、性格的限制,父母的不支持,學歷的要求,職業的猶豫不決等。(2)在練習完困境具象化活動后,帶領者邀請一位同學講述自己長大想做什么,并征詢他(她)通過的路徑中可能有哪些困境,邀請其他成員依次具象化呈現這些困境。如果此時講述者表示想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或未來,那么,表演者自發回應出不一樣的具象,比如新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7.生涯幻游。(1)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的生涯幻游引導詞,想象初三的自己、大學的自己、工作的自己,并思考這三個自己會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么。(2)教師邀請學生講述自己的生涯幻游故事,他(她)的小組成員分別以定格故事的方式來呈現。
8.期待再相會。(1)讓成員想象房間里有一條線,一端是0分,一端是10分。打分后,站到相應位置,相同位置的成員交流,帶領者隨機訪談。(2)成員隨機站在房間的某個地方,根據帶領者的語言描述,將手搭在某人的肩上,比如,最讓你感動的人、最給你溫暖的人、最舍不得分別的人,等等。(3)成員走T臺,跟大家告別或祝福。
(二)開展教學
根據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帶領者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流程:暖身活動、主題活動、分享與反饋和教師總結。
1.暖身活動:一般起到規范講解、肢體開發和主題導入的作用。
2.主題活動:重在落實輔導目標,促進學生生涯體驗,初步促進生涯意識啟蒙。
3.分享與反饋:輔導活動的重中之重,學生在劇場的演出與觀看、內心的感受和體驗需要在分享中增進與別人的身心聯結,深化對活動的體驗,提升對活動的認知。
4.教師總結:主要對當天的演出活動做一些評價與總結,偶爾也會布置一些家庭作業,鞏固當天的練習并為下次的學習打基礎等。
(三)多元評價
生涯小劇場是即興演出的活動,可以不斷激發學生身心的打開,發掘不同面向的自己,他們需要在別人的評價里豐富對自己的認識。每次活動和演出后,學生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老師評價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傾聽能力、溝通能力、表演能力、自信表達、職業認知與職業規劃等能力。其實,生涯小劇場里還隱含著內隱評價,比如對自己勇氣的評價。
六、活動成效
很多學生在帶領者營造的氛圍下,樂意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發現自己的興趣,而且也能察覺到不同的興趣能提升自己不同的能力。在不同場景的職業體驗和觀看中,學生能認識不同職業類型與工作內容,也能基于了解和體驗理解不同的職業工作,進而尊重不同類型的職業,理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與社會的重要性。在“困境面面觀”“天涯任我行”和“生涯幻游”的演出中,學生可以自由地體驗不同的職業,還可以反復運用不同的策略去應對他們可能預見到的困境,不同演員給予自己不同的反應,也能讓自己更深刻了解社會的客觀性,不斷修正自己對自己和社會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