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00)
現代社會發展表明,科技并不能單一存在而是與藝術并存,素質教育需要更多地融入美育的成分,社區美育作為現代美育的重要組成,起源于國外,20世紀90年代興起于國內。我國在社區美育的辦學模式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探,但仍存在局限和發展特點不夠明確等問題。因此本文以下城區社區學院為例,結合質性調研方法對老年社區美育進行分析,試圖為今后社區美育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積累實踐經驗。
社區學院源自美國,在高等教育機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994年,上海金山社區學院建立,這意味著該種高等教育形態正式步入我國。近年來,許多大城市紛紛效仿,開始創辦社區學院。社區學院給國內高等教育的群體化、民眾化鋪設了一條路徑。社區學院美育則旨在面向一定社區范圍內,指導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群,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并且幫助社區居民追求完善“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從而形成蓬勃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
目前,全國各社區學院中的老年群體正成為社區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社區學院因地制宜創建與其歷史文化環境相符的老年學堂。社區在老年美育學堂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逐步擴大教育特征與優化管理體系,如開設多類型美育課程以及針對特定人群開展小班教學等。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社區美育教學舉措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從而增強社區美育的凝聚力。
1.“武林銀杏”老年學堂美育特點
普化性是“武林銀杏”老年學堂美育的最鮮明特點。它擁有學堂教研組、教務管理組、班長團隊組三位一體的教學管理模式,眾多教師與學員資源及豐富的學習載體。使當地老年人能夠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滿足下城老年市民美好教育的需求,提升老年教育的品味,切實社會美育中老年社區的方向。
老年學堂挖掘民間藝術使民家資源形成特色,充分利用民家工作室的有利條件,除開設許多基本課程以外,努力發展有關民間藝術的教學內容,不斷將民家資源帶入課堂。目前已進行的課程有“愛護地球綠色生活——精油皂制作新課程體驗”“愛如其花,經久不凋——永生花飾品制作新課程體驗”“不忘師恩,喜迎中秋——拓印制作新課程體驗”和“悠悠重陽情,濃濃文化蘊——活字印刷新課程體驗”等。
老年學堂在傳承民家資源、發展傳統文化與藝術,促進文化繁榮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老齡群體在社區中積極參與社區各類的傳統文化藝術活動,可以從中受到正面的教化,產生文化認同,增強其對社區美育活動的參與度。同時整合社會資源,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社區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載體。
2.“武林銀杏”老年學堂美育模式
作為經驗較為豐富的老年學堂,在社區領導的具體指導及社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下城區老年學堂創造了以“精準服務教育對象、健全完善課程機制、課程資源建設推廣、實地調研相輔相成、民家資源開放共享”為核心內容的教育發展模式。
“武林銀杏”老年學堂采取精準滴灌(小班化)教學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教學管理統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建立各有教學側重的四支講師隊伍和若干個現場教學點從而達到培訓資源集體化的目的。不僅如此,突出實踐性和開放式特點,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實踐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形成立體化的教學格局,實現全程化培訓跟蹤服務。設置初、中、高三級培訓班級,覆蓋培訓對象成長的各個階段。
“武林銀杏”老年學堂使用先進的“四式”課程模式,即“訂單式學科”“互助式團隊”“流動式教室”和“開放式課時”。“訂單式學科”指通過定期向轄區老年人發放調查問卷及時了解學習需求,依據需求導向開設相應的課程,保證了課程的實用性;“互助式團隊”指在老年學堂帶領下,各班通過建立自己的班級學習互助群,依托互助共同體起到相互促進、共同學習的效果,改善傳統學習的模式;“流動式教室”指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資源打造更廣闊的學習舞臺,突破傳統教育教學固定場所的局限,大膽嘗試開展流動教學點,使老年學員足不出戶便可體驗老年教育樂趣;“開放式課時”指根據課程需要設置合理時間,打破45分鐘課時的思維定式,擴大了教育資源的供給范圍。
數據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生活質量變化情況以及治療前后血糖水平變化情況)通過(±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武林銀杏”老年學堂在“享學下城”微信平臺上提供“一站式”移動性學習服務,同時提供社區、學校、企事業相聯結的互助模式,為老年人終身學習提供“家門口”的學習服務。老年學堂秉承著“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教學理念,其中“走出去”是指教學研討培訓,通過組織師生前往桐廬紅石灣、荻浦、杭幫菜博物館、琵琶灣等地,觀古村文化,談教學路徑,提升自身知識;“請進來”則是通過在教學開放日,開設免費公益課。這種內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擴大了教育資源供給,提高了老年學堂的流動性,推動了老有所為計劃的進行,并且老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感與管理者的服務水平與時俱進,有助于“武林銀杏”品牌的打造與推廣。
與民家工作室共同合作也是老年學堂的教育模式之一。“武林銀杏”老年學堂積極響應“1050工程——民師民家工作室”評選,通過每年公開評選10個民家工作室,用于示范、引領群眾互相學習,帶動下城區老齡群體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民家工作室還通過舉辦各種課程線下線上活動,為老年學堂提供學習平臺,進而推動社區美育發展。
1.質性研究方法內涵與設計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它是一種結論根植于調查的實證研究,以訪談和實地調研為主要方式,重點在于與他者溝通及理解。
而本次研究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組成,以杭州市下城區社區學院、天水街道和武林街道老年人為調查對象,主要從老年(50歲及以上)個人基本情況、老年美育學習現狀、社區活動內容層面進行調研。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美育學習經歷、參加美育活動的積極性、有意向的美育課程、參加社區美育活動的目的以及希望開展社區美育活動的時間段和頻率等。
2.從質性研究結果剖析老年學堂
通過調研結果發現影響美育活動選擇主要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女性群體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普遍比男性群體高,被調查的女性占到了87.69%;下城區老年群體受教育主體是61—69歲年齡段,占到了41.54%,該人群也是參與的主體,70歲以上參與學習活動的精力和時間相對較少;在填寫調查問卷的老年人中,美育學習需求人數最多的是具有初中和高中學歷的老年人,這說明具備一定知識基礎而又未達到較高學歷的老年人的學習需求最為強烈,而具有小學學歷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最少,這也說明知識水平高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美育學習需求。
3.老年學堂存在的問題
“武林銀杏”老年學堂美育活動缺少靈活性與針對性。雖然老年學堂在微信平臺上提供“一站式”移動性學習服務,支持線上服務和線上學習,但是活動在實際舉辦時多采用線下方式,且由于社區場地資源有限,只能滿足小部分老年群體的美育學習需求;線上美育活動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上進行,但老年人對智能手機操作熟練程度和網絡依賴程度不高。因此需要尋求更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以老年群體學習需求為導向的美育課程。
擴大教育服務供給,實現老年學堂與各街道、社區學習點共享美育課程和教育資源。“武林銀杏”老年學堂身處下城區社區學院,它面向老年人開設了繪畫、書法、傳統手工藝、攝影、舞蹈、聲樂等美育課程。對于其他下城區下屬街道和社區學習點資源不足的問題,老年學堂不應把目光只停留在社區學院中,而是重視各街道和社區學習點聯動,共享學習資源,完善整個下城區的美育體系,做到解決社區學院場地緊張、資源有限而無法豐富美育課程的問題。
努力形成以老年群體美育學習需求為導向的美育課程和教學形式。老年人一般會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美育課程及活動,但是否有人陪同也是他們選擇的一個重要原因。老年學堂依托質性調研手段,從而了解老年人真正的美育需求,不斷改善現有的美育課程和美育活動,做到真正以老年群體美育學習需求為導向的美育課程和教學形式。
美育課程以及活動形式要凸顯多樣性和靈活性。突破傳統單一課堂教學形式的局限,結合戶外教學內容,試圖讓老年學員走出課堂,感受自然;增設實操類的學習內容,鼓勵學員親自動手;嘗試將藝術的形式內容融入社區生活中,讓老年學堂不僅以課堂的形式面向大眾,還體現“多元,跨界,互動,融通”的活動理念,使學員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
本文以下城區社區學院“武林銀杏”老年美育品牌為例,分析其美育特點及教學模式,創新地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具體以問卷調查結合訪談的形式,有針對性的選取50歲以上老年群體為調查對象,挖掘出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是決定老年美育開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質性調研結果,從受訪者的心理與客觀條件出發,總結出老年社區美育的發展關鍵是擴大教育教學資源,豐富課程形式,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安排,發掘出老年群體的需求導向是美育課程和教學形式的根本因素。
注釋:
①民家也稱民間藝術,指由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但掌握了既定傳統風格和技藝的普通老百姓做的藝術、手工藝和裝飾性裝飾物。一個國家或地區均可能產生出一種典型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