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哈今華
摘 要:創造價值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基本的動力機制。本文基于2012~201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檢驗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創造的關系,以及內部控制在其中的調節效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具有正向作用;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技術創新投入具有正向作用,且技術創新投入中介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內部控制正向調節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即內部控制強化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本文為企業社會責任和技術創新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補充。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企業價值創造;內部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21)03-0032-07doi:10.11847/fj.40.3.32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put and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CHEN Xu, HA Jin-hua
(School of Account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Creating value is the basic dynamic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s to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2 to 20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valu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and enterprise value; Internal control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and enterprise value, that is, internal control strengthens the value creation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for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internal control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穩步推進,政府、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開始認同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應盡的義務,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逐漸認識到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創造的重要意義[1]。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國近些年來發生了如“長生生物問題疫苗”、“霧霾”安全等損害利益相關者的事件,引發了公眾、政府以及社會對企業的信任危機,這也更加突顯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做貢獻的必要性。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將“實現高質量、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方向和目標。李華檠等[2]認為,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為主要的動因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價值創造的目標,而不僅僅是為提升社會福利。因此,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是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動力機制。然而,現有文獻并未對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形成統一的看法,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不明,這也模糊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其價值創造的影響,有助于理清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動力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也是提升長期績效的來源。企業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需要充分考慮外部因素,與供應商、客戶等利益相關者有效互動。這要求企業要積極維系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良好關系,而企業為利益相關者做貢獻有助于培養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因此,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能夠促進技術創新投入的提升,而技術創新投入可以轉化成技術優勢,為企業帶來經濟效應。根據以往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文獻,如技術創新投入、會計穩健性等相關變量往往被引入作為價值創造機制的中介變量[3,4]。內部控制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關系到企業對資金的利用和對風險的控制,這意味著在不同內部控制水平下,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也可能不同。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內部控制、產權性質等相關變量在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1,5]。由此,本文引入技術創新投入作為中介變量,內部控制作為調節變量,以更為清晰地認識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
鑒于此,本文以2012~201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創造之間的關系,以及內部控制在其中的調節效應。研究的創新貢獻在于:(1)現有文獻對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仍有異議,本文以中國情境下的企業為研究對象,理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拓寬了社會責任貢獻經濟后效的研究。(2)引入技術創新投入作為中介變量,在理論層面上擴展了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的內在影響機理。(3)從內部控制的視角揭示了社會責任貢獻影響企業價值創造的邊界條件,這對于企業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機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2.1 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
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是企業對包括股東、員工、社區以及消費者在內的利益相關者所做出的貢獻。劉建秋和宋獻中[6]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品牌價值提升、企業生產效能提升以及人力資本價值提升均具有積極的效果。Steger[7]的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在改善企業聲譽,提升企業競爭力以及節省企業生產成本方面均具有積極的價值。Schaltegger和Synnestvedt[8]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企業產生影響:避免或降低政府處罰、減少企業運營成本、提高業績水平,以及防止利益相關者的抵制。謝佩洪[9]的研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有保值、增值的作用,使企業一方面能夠規避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經營績效,提升核心競爭力。
從當前研究來看,盡管對于社會責任貢獻是否會對企業價值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的結論未達成一致,但多數文獻支持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觀點。社會影響假說的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能夠帶來良好的財務績效,通過為利益相關者做出的貢獻,滿足他們的需求,提高了企業的聲譽,從而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積極的效應[10]。反之,則會增加企業的風險溢價,對企業績效產生不利的影響。資金提供假說的觀點認為,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可以得以實現,企業價值的提升實際上也可以正向影響社會責任貢獻,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資金支持[11]。國內學者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研究結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能夠幫助企業提升聲譽、減少不確定性風險,改善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從而促進企業價值的提升[12]?;谝陨险撌觯狙芯刻岢黾僭O:
假設1 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具有顯著正向作用。
2.2 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技術創新投入
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是社會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技術創新投入不僅與其自身的情況相關,還需要考慮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達到了利益相關者的期望,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更加密切,而利益相關者可以幫助企業獲取技術創新所需資源[13]。Luo和Du[14]認為,社會責任貢獻的提升能夠降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實現與利益相關者的有效互通,減少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Cassiman和Veugelers[15]的實證研究發現,較高的社會責任貢獻會使得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更加穩健,而這種穩健性的關系有利于企業從利益相關者獲取新知識,不斷擴充企業知識資源庫,從而幫助企業獲取技術創新所需資源,使企業能夠持續性地進行創新活動。楊戰勝和俞峰[16]的觀點認為,企業通過履行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有效融合,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從而使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谝陨险撌?,本研究提出假設:
假設2 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技術創新投入具有顯著正向作用。
2.3 技術創新投入的中介效應
創新理論認為,技術創新可以為企業獲取持續性競爭優勢,對企業價值的提升起著關鍵性作用。Falk[17],吳曉云和張欣妍[18]的研究發現,技術創新投入可以增加企業的知識存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的經營績效。另一方面來說,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也會向市場傳遞積極的信號,創新投入較多的企業往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較好的發展前景,提升投資者對企業發展的預期。Bloom和Reenen[19]的研究表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投入形成了先天競爭優勢和特殊的路徑依賴等無形資源,而這種無形資源是企業價值提升的關鍵。Kur[20]將創新投入與企業品牌價值聯系起來,考察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技術創新投入能夠提高生產技術、縮減生產成本,使企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從而有效地提升企業價值。
通過以上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能夠促進技術創新投入,而技術創新投入對企業價值提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即社會責任貢獻通過促進技術創新投入從而提升企業價值,技術創新投入的中介傳導機制成立。基于以上論述,本研究提出假設:
假設3 技術創新投入中介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
2.4 內部控制的調節效應
內部控制是在企業內部以牽制的形式出現的,其功能主要定位于對企業經營等行為的防錯糾弊。隨著企業的持續發展與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已經形成了集風險評估、信息溝通、控制與監督活動等為一體的制度性體系,其作用領域涵蓋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以及對利益相關者的保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指出,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是內部控制作用的范疇。楊雄勝[21]認為,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礎設施,對于保障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確履行具有積極的作用。Donal和Martin[22]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決策的適當性是其價值創造的決定性因素,事前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程度和企業表現,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增加企業價值,而是為了管理者自身的利益和榮譽,那么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正向關系就會被削弱。當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較好時,管理者謀私行為的可能性將會降低,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亦會得到有效的實現。李萬福等[23]的研究認為,內部控制能夠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優化社會責任資源投入的數量和節點。內部控制通過預算等手段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平衡資源在經營活動和社會責任活動的分配,從而提升社會責任投入的價值創造力。因此,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上看,內部控制為社會責任提供了制度保障,降低了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正向作用于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谝陨险撌?,本研究提出假設:
假設4 內部控制正向調節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
3 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2012~201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并對樣本數據進行了如下篩選:(1)剔除金融類、保險類上市公司;(2)剔除各類ST上市公司;(3)剔除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獲取10213個面板數據樣本。相關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CSMAR數據庫以及CCER數據庫。同時,為了控制極端值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對所獲取數據在1%和99%分位數處進行了Winsor處理。
3.2 變量定義
企業價值。被解釋變量企業價值的衡量方法一般有兩種:資本市場的價值衡量和盈利能力的價值衡量。而本文研究的是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主要考察企業的市場反應。由此,本文基于資本市場的企業價值的衡量方法,采用托賓Q值衡量企業價值(Q)。
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于解釋變量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本文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24],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分為顧客、員工、股東、供應商、環境、政府和社區7個類目,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個類目下的子類,共21個子類。通過企業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報搜集數據,給每個子類打分賦值。最后加權總得分并取自然對數,以此衡量企業社會責任貢獻(CSRD)。
技術創新投入。對于中介變量技術創新投入,以往研究通常用研發投入來進行量化。由于研發投入的數值較大,本文借鑒崔也光等[25]的方法,采用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衡量技術創新投入(RD)。
內部控制。對于調節變量內部控制,本文研究采用迪博指數來衡量。該指標是測量COSO報告中內部控制目標的完成程度,能夠較為準確地衡量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考慮到量綱的統一性,本文取該指數的自然對數作為內部控制的衡量指標(ICI)。
控制變量(Controls)。除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以及內部控制會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外,上市公司本身特征也會影響到企業價值。為了強化研究的穩健性,同時借鑒以往文獻[26~28],本文選擇了以下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董事會規模(Bro)、獨董比例(Idp)、資產收益率(ROA)、資產負債率(Zf)、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此外,還對年度(Year)和行業(Ind)進行了控制。變量說明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說明
變量符號變量名稱變量計算方法
被解釋變量Q企業價值市場價值/資產重置成本
解釋變量CSRD企業社會責任貢獻21個子類加權總得分并取自然對數
RD技術創新投入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
ICI內部控制迪博·中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指數的自然對數
控制變量Size企業規模年末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Grow營業收入增長率(當期營業收入-年初營業收入)/年初營業收入
ROA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
Zf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
Bro董事會規模董事會總人數
Idp獨董比例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所占比例
Ind行業變量制造業賦值為1,其他為0
Year年度變量當樣本為某一特定年份時賦值為1,否則為0
3.3 模型設計
本研究構建了如下多元回歸模型,以驗證上述假設是否成立
Qi,t=β0+β1CSRDi,t+βλΣControls+εi,t(1)
RDi,t=β0+β1CSRDi,t+βλΣControls+εi,t(2)
Qi,t=β0+β1CSRDi,t+β2RDi,t+βλΣControls+εi,t(3)
Qi,t=β0+β1CSRDi,t+β2ICIi,t+
β3CSRDi,t×ICIi,t+βλΣControls+εi,t(4)
其中Controls為所有控制變量的集合,其他變量的定義見表1。模型(1)為檢驗假設1的回歸,模型(2)為檢驗假設2的回歸,模型(3)為檢驗假設3的回歸,模型(4)為檢驗假設4的回歸。
4 實證研究結果
4.1 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結果發現:企業價值(Q)的均值為1.879,最小值為0.203,最大值為8.003,說明我國上市公司企業價值差異較大。社會責任貢獻(CSRD)的均值為2.967,最小值為2.347,最大值為3.459,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貢獻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技術創新投入(RD)的均值為0.047,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895,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差距較大,部分企業對創新不夠重視。內部控制指數(ICI)的均值為6.557,最小值為6.031,最大值為6.810,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總體內部控制水平較高。
4.2 相關分析
為了檢驗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之間的相關關系,本文對主要變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在1%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之間在5%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技術創新投入之間在1%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之間在5%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同時,各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5以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小于2,說明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4.3 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表2匯報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關系的檢驗結果。列(1)、列(4)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影響作用的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對相關變量進行了控制,兩者之間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1得到數據支持。列(2)、列(5)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技術創新投入影響作用的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對相關變量進行了控制,兩者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2得到數據支持。列(3)、列(6)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關系的綜合回歸,結果發現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雖然在1%水平上仍然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但t值有所降低,故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假設3得到數據支持。
調節效應回歸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列(1)、列(4)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影響作用的回歸。列(2)、列(5)為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關系的綜合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對相關變量進行了控制,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列(3)、列(6)為在列(2)、列(5)基礎上加入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內部控制交互項后的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對相關變量進行了控制,CSRD×ICI在5%水平上均顯著為正,假設4得到數據支持。
4.4 穩健性檢驗
為進一步研究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研究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第一,改變解釋變量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衡量方法,將社會責任貢獻指數從低到高排序,均分為5份,賦值為1~5,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檢驗結果穩健。第二,考慮到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帶來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以緩解內生性問題所產生的研究結果偏差。在工具變量的回歸結果中,LM檢驗的p值為 0.000,拒絕了工具變量識別不足的原假設,Hansen檢驗的p值為0.434和0.209,接受了所有變量是外生的原假設。由此說明本文所使用的變量是有效的。第三,使用Heckman兩階段法對本文研究假設重新進行檢驗。將第一階段回歸的逆米爾斯比率(imr)帶入第二階段檢驗,結果顯示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再次證明了本文實證結果的可靠性。
5 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2~201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檢驗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技術創新投入與企業價值創造之間的關系,以及內部控制在其中的調節效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具有正向作用;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對技術創新投入具有正向作用,且技術創新投入中介了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內部控制正向調節了企業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即內部控制強化了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實證研究結果與Porter和Kramer[29],肖紅軍和張哲[30]的研究結論一致。
5.2 研究啟示
本文研究的啟示意義如下:(1)立足于當前中國市場環境和金融生態環境,對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及其后效展開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國市場環境中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本質,這對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2)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是存在的,且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提升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投入,從而促進企業價值的提高。因此,對于企業而言,應堅定不移地承擔社會責任,為利益相關者做貢獻,這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3)企業應發揮技術創新投入的促進效應。研發投入是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資金支持,所以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而另一方面要優化技術創新投入結構,將其在創新流程中進行合理化分配,為技術創新以及價值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4)內部控制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企業應優化內部控制的制度建設,有效遏制管理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形成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良性循環。
5.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文存在如下研究局限:(1)企業社會責任貢獻是一個非常難以測量的指標,僅憑借打分是難以對其準確衡量的,后續研究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測度企業社會責任貢獻,以提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2)在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的價值創造效應研究中,本文僅考量了技術創新投入的中介效應,以后的研究可考慮融入更多的中間變量,以更為深刻地解釋社會責任貢獻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3)在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效應中,本文僅考察了內部控制的調節機制,未來研究可從外部因素考慮邊界調節作用。
參 考 文 獻:
[1]McWilliams A, Siege1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1): 117-127.
[2]李華檠,吳家曦,李京文.浙江省中小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J].管理世界,2011,(9):1-6.
[3]朱乃平,朱麗,孔玉生,等.技術創新投入、社會責任承擔對財務績效的協同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4,(2):57-63.
[4]朱清香,郭歡,朱小青.社會責任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會計穩健性的中介作用[J].預測,2019,38(3):52-57.
[5]涂紅,鄭淏.企業社會責任、所有制與公司價值[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47-156.
[6]劉建秋,宋獻中.社會責任活動、社會責任溝通與企業價值[J].財經論叢,2011,(2):84-90.
[7]Steger U. Building a business cas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Schaltegger S, Wagner M. Managing the business case for sustaina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Sheffield Greenleaf, 2006. 127-136.
[8]Schaltegger S, Synnestvedt T. The link between green and economic succes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s the crucial trigger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65(4): 339-346.
[9]謝佩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及對策建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7):26-30.
[10]Servaes H, Tamayo A.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rm value: the role of customer awarenes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59(1): 1045-1061.
[11]Bardos K S, Ertugrul M, Gao L 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duct market perception, and firm valu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20, 60(1): 1-18.
[12]賈興平,劉益,廖勇海.利益相關者壓力、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J].管理學報,2016,13(2):267-274.
[13]Katila R, Ahuja G.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6): 1183-1194.
[14]Luo X M, Du S 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innovation[J]. Marketing Letters, 2015, 26(4): 703-714.
[15]Cassiman B, Veugelers R. 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vation strategy: 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 68-82.
[16]楊戰勝,俞峰.政治關聯對企業創新影響的機理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4,(6):32-43.
[17]Falk M. Quintile estimates of the impact of R&D intensity on firm performa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2, 39(1): 19-37.
[18]吳曉云,張欣妍.企業能力、技術創新和價值網絡合作創新與企業績效[J].管理科學,2015,28(6):12-27.
[19]Bloom N, Reenen J V. Patents real op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J]. The Economical Journal, 2002, 112: 97-116.
[20]Kur T S.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nd value and R&D activities: fortune 500 companies analysis[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9, 158: 1019-1024.
[21]楊雄勝.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新視野[J].會計研究,2005,(7):49-55.
[22]Donal V M, Martin P R. A broader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in accounting[J]. Accounting Review, 2012, 87(3): 797-806.
[23]李萬福,林斌,宋璐.內部控制在公司投資中的角色:效率促進還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1-99.
[24]Clarkson M B E.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1): 92-117.
[25]崔也光,姜曉文,齊英.現金流不確定性、研發投入與企業價值[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9,(3):495-505.
[26]駱嘉琪,匡海波,沈思祎.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以交通運輸行業為例[J].科研管理,2019,21(2):199-208.
[27]Porter M E, Kramer M R.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12): 78-92.
[28]Park E, Kim K J, Kwon 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consumer loyalty: an examination of ethical standard, satisfaction, and trus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 76: 8-13.
[29]Porter M E, Kramer M R. Creating shared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 89(1-2): 62-77.
[30]肖紅軍,張哲.企業社會責任尋租行為研究[J].經濟管理,2016,(2):17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