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婉貞
摘要:基于反思非紙筆測評在一線教學評價改革探索中涌現的問題,提出并多次實踐“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從書寫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家校互助與學評一致的結合到教、學、評三者的結合,從中正確認識項目式學評在日常教學中產生的巨大潛力,促進學校和教師進一步理解此類評價活動的意義。
關鍵詞:項目式學評;評價方式;書寫能力
基于落實減負精神及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小學低年段的期末評價方式從傳統的紙筆測評發展到非紙筆測評,已有好幾年。當時,非紙筆測評叫作“無紙化考試”,形式往往以游園類活動居多。這樣的評價方式不科學、不完整,因為有意地回避“紙筆”,不能測評一線教師真正想要測試與評價的內容。比如,語文教師可以用非紙筆的形式測評學生的識字、朗讀,但因為書寫在小學低年段很重要,還想測評寫字,依托簡單的非紙筆測評則很難實現;再如,數學教師常覺得僅用非紙筆測評形式安排測評思維能力活動是不夠的,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紙筆測評也不能少。一線教師接受并認可非紙筆測評,但隨著實踐的深入,他們也認識到,純粹的非紙筆測評還不夠精準,不能完整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科學習成效。
緣于上述對非紙筆測評實踐的反思,“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應運而生。“小麥苗”取自杭州市賣魚橋小學學子的諧音,這一項目式學評兼書寫能力評價、書寫能力培養、書寫方法學習為一體。“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的開發體現了教師對培養一年級學生書寫能力的重視,又彰顯了學校對培養學生六大核心素養(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健康樂觀、知書達禮、善于學習,開放包容)之一的“善于學習”的重視。相較于一般的非紙筆測評,它以量表作為評價手段,書寫能力評價維度設置更科學;相較于一般的用于期末學業質量監測的項目式學評也有特殊意義,它以專項的方式開展評價,評價時間更靈活,評價規模更小巧,為日常教學中介入項目式學評提供了范例。
一、“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的實踐歷程
(一)1.0版:凸顯書寫過程與書寫結果的結合
“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的第一次測評活動,于2019年第一學期期末測評的前一周進行,由語文備課組設計測評量表,經拱墅區教育研究院書法教研員的多次指導,得以實踐。
第一次測評主要圍繞學生前一階段的書寫學習進行,測評后教師根據測評結果告知學生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提升,并讓學生一周后再根據這些維度,開展第二次書寫測評,這樣做的目的是變評價活動為學習過程,實現學的過程與評的結果相結合。
一周后,我們開展“歡天喜地過新年”期末項目式學評。于是,將書寫項目復評嵌入期末項目式學評活動中。在期末項目式學評中,我們以“年”為主題元素,創設“歡天喜地過新年”的真實情境,以制作燈籠為考核形式,讓學生感受新年喜慶氛圍,在慶祝新年的系列項目活動中解決問題。書寫項目則以寫賀卡為情境開展評價(一位學生填寫的賀卡如圖1?所示)。觀察員借助書寫項目評價量表對學生的過程表現與結果表現進行評價,既考查學生對漢字書寫結果的掌握情況,又關注學生在書寫過程中的書寫坐姿、書寫筆畫順序、書寫速度等過程性的表現情況。此次測評后,我們根據兩次書寫測評的情況對學生和家長做了線上反饋,并提出寒假期間學生在書寫能力鍛煉方面的建議。

(二)2.0版:凸顯家校互助與學評一致的結合
第二學期,我們依據客觀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原則再次開展書寫測評。時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居家自學,雖然有足夠時間用來練習書寫,但由于沒有老師專業的指導,練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寫字測評活動,讓學生正確對待書寫,進一步學習、鞏固正確的書寫姿勢,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切實提高書寫水平。
本次測評地點為學生家中,教師借助線上平臺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具體地,通過線上向家長發放測評方案與資源包的形式,引導家長理解本次測評活動的目的及意義,實現家長對書寫姿勢等書寫維度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通過家校合作提升學生的書寫能力。
測評前,學生先觀看書寫姿勢指導視頻,復習書寫姿勢;再觀看生字書寫視頻,鞏固學習要開展書寫測評的“風”“入”“國”“吃”“沒”“以”“北”“種”“這”“秋”10個指定生字的書寫要點;最后,在測評紙上寫好姓名、班級。學生與家長提前閱讀測評量表,熟悉書寫測評標準。一年級學生線上書寫測評量表如下頁表1所示。

正式測評開始,學生在紙上完成10個指定生字的書寫,每個字寫3遍,共寫30字。家長拍攝學生書寫姿勢側面圖拍照1張。家長在學生完成全部書寫后記錄完成時間,并拍攝清晰作品照1張。作品完成時間以11分鐘為限,超過11分鐘未完成也停止書寫。
測評后,家長將作品照片與學生書寫姿勢照片統一上傳線上平臺,教師在線上平臺根據量表要求對學生書寫姿勢、書寫速度以及書寫成果開展評價。
通過本次測評,教師、學生、家長都了解了規范書寫的要求,為實現三方合力助力學生書寫能表1一年級學生線上書寫測評量表速度有符合學段要求的書寫速度□能在10分鐘內完成□能在10分30秒內完成□能在11分鐘完成□書寫時間超過11分鐘書寫成果書寫規范、端正、整潔□點畫正確,無錯別字,用筆體現輕重感;點畫之間注意到平衡關系,字形結構合理勻稱;卷面較整潔□無錯別字,基本筆畫書寫正確,有筆鋒體現,能按筆順規則書寫,卷面較整潔,字形結構較為平正□無錯別字,基本筆畫書寫正確,雖能按筆順規則書寫,但無筆鋒,卷面有涂改,字形結構較為平正□有錯別字,基本筆畫書寫不太正確,無筆鋒,不能按筆順規則書寫,卷面有涂改,字形結構不平正力提升奠定了基礎。依托線上平臺的反饋,學校及教師能清晰了解班級整體及學生個體的書寫素養,為進一步提高其書寫能力指明了方向。
(三)3.0版:凸顯教、學、評三者的結合
學生書寫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有專業的技術,然而,當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自身并未掌握標準規范的漢字書寫技術,因此,借助測評量表的細致、規范的維度描述,能給予教師專業的書寫技術指導。
基于前兩次測評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還更加細致地修改量表,細化、量化量表中的各個評價維度。
首先,分解測評維度,細化內容要求。3.0版的書寫測評,分解了坐姿、執筆、速度、成果各個維度的描述,并細化具體要求。如,增加了“執筆”維度下的3個二級維度,從“臂”“手”“指”細化評分內容,詳細描述評分規則,詳見表2。如此,教師得以通過量表的使用,更準確地認識書寫能力培養的方法,也使學生進一步清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其次,等級量化描述,細化評分細則。3.0版的測評采用了等級制量化描述的方法,使教師的評價易于操作,也使得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某個維度處于什么等級,便于日后有針對性地提升。同時,針對此前評分細則不夠清晰導致評分結果有異議的情況,細化評分細則,如“坐姿”維度的2級維度“頭正”具體描述為“頭與肩保持垂直,略微前傾,眼睛與紙面的距離保持在一尺左右”,并設為4個評分等級:3分為始終保持、2分為大多數時間能保持、1分為偶爾保持、0分為始終沒有保持。

再次,賦權維度給分,凸顯維度層次。為能公平、精準地體現書字測評結果,我們根據前幾次測評中發現學生書字中的主要問題,在3.0版的測評量表中采用賦權方法凸顯寫字中的幾個重要維度。如,一年級學生握筆姿勢不科學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我們就對“指”做了具體要求,“右手三指標準執筆,四個著力點正確著力,做到‘指實掌虛,四個著力點分別是:在拇指之尖、在食指指尖根骨節凸起處、在食指指尖、在中指第一關節與指甲邊垂中間的位置。對于標準執筆、四個著力點正確的,賦權得3分;對于執筆不標準,非四個著力點受力,未做到指實掌虛的,賦權得0分。
二、“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引發的思考
“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的實踐在拱墅區教育研究院的支持下,經歷了三次發展,并在區內得到了推廣。此書寫項目式學評的量表設計、修改與運用得到了學校一年級語文教師的大力支持,這緣于老師們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因為此次書寫項目式學評活動既充分發揮了非紙筆測評的優勢,又彰顯了對書寫能力的重視。非紙筆測評應該是傳統紙筆測評的革新,是揚棄而非拋棄。從“小麥苗”書寫項目式學評的成功實踐中,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項目式學評。
第一,項目式學評結合了傳統紙筆測評與非紙筆測評的優點。項目式學評不但追求學與評的結合,更追求精準的測評結果。相比傳統的紙筆測評,它不但能精準地測評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能測評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養成的核心素養,體現一個學校通過校本化課程實施后學生形成的校級層面要求的學生核心素養。所以,項目式學評應是棄傳統紙筆測評不能測評學生素養的弊端,揚紙筆測評在測評某些內容時的必要作用。總之,項目式學評應是紙筆測評與非紙筆測評的提升版。
第二,項目式學評結合了學生個體的“縱向成長評價”與“橫向比較評價”。
項目式學評以移動端的平臺與軟件為輔助工具,其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與后臺數據保存能力是過去測評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基于以生為本、低年級學生“零起點”教學、低年級小學生鼓勵性教育、學生堅持做事的毅力品質培養等目的,我們認為,項目式學評還可以體現傳統測評不能體現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即記錄學生個體入學后在某個項目學習中不同時期的成長,從而促進學生在縱向比較中感悟成長的快樂,體會努力帶來的成就。同時,項目式學評還可以發揮班級授課制下橫向比較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不僅看到自己的縱向發展,還能通過與橫向發展比較,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從而不斷努力。
第三,項目式學評凸顯了“學”為目標的學評活動的結合。學評活動是指一個活動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項目式學評是以“評”為目的評價活動,但它借助量表的使用,在量表中設計細致的評價維度,使學生在評價前需要先了解測評的情境及量表中的維度描述。通過學習,了解測評方法,在此測評過程中,既測評了學生關于此項目的能力,也展現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四,項目式學評結合了“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項目式學評不僅是期末的學業評價方式,它更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評價。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現了學校、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等素養的重視。
從“小麥苗”項目式學評中能夠看出,不僅在期末測評中我們能夠游刃有余地使用項目式學評方式對學生的能力做測評,而且在日常教學中,項目式學評也能起到提升學生知識能力的功效,最終真正促進教育教學實驗與改革。迭代更新、揚長避短地探索教育教學評價手段是每一位老師的職責,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快樂所在。希望借由拙文,給更多的教師的評價工作以一定借鑒,從而在更廣闊的領域中探索教育教學改革新方法。?《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年重點話題征稿
本刊立足于引領廣大一線教師超越經驗與案例的層面,提煉實踐與探究成果,提升認識與理解水平,從而促進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的雙向互動及不斷深化。
2021年,我們繼續關注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話題,同時,注重打通學科界限,跳出學科看教育,引發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評論。目前,小學教育教學版遴選出如下話題:
期待您的關注與參與!來稿請發至本刊投稿郵箱:rre100@vip.sina.com。勿寄個人,以免耽誤稿件審理。稿件必須是作者本人的原創性作品,切勿一稿多投;2個月內未接到答復,可另投他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