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張然 韓玫 崔俊霞 吳俊芹



基金項目: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科研規劃社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D21017)。
作者簡介:趙娟(1985—),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故障診斷、智能信號處理。
摘要: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出了“雙課堂”教學模式,即線下的“智能云課堂”和線上的“口袋課堂”。“智能云課堂”依托實訓室筆記本、實驗器件、示波器和信號發生器等設備可供學生學知識和練技能。“口袋課堂”是利用手機仿真、面包板、集成芯片等組成了便攜的移動課堂,使學生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搭建實際電路,設計電子產品。從教師、教材和教法3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發揮教師主導引領作用,更新教材內容,融入課堂思政,打造了講、識、繪、連、驗課堂5個環節。在“雙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很好地參與課堂互動和教學環節,讓學生儲備電路知識,提高實踐技能,培養職業素養。
關鍵詞:三教改革? 雙課堂? 智能云課程? 口袋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1-5640-1013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ra, in order to better accomplish teaching tasks, the " Dual classrooms " teaching mode, namely "Intelligent Cloud classroom" and online "pocket class", is proposed. "Intelligent Cloud classroom" relies on notebook, experimental device, oscilloscope, signal generator and other equipment in the training room for students to lear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kills. "Pocket classroom" is a portable mobile classroom composed of mobile phone simulation, bread board and integrated chip, so that students can also build actual circuits and design electronic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online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gives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update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tegrates into classroo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creates five links of teaching, knowledge, painting, connection and experience. Under the " Dual classrooms " teaching mode,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teaching links well, whether online or offline, so that students can reserve circuit knowledge, improve practical skills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Three-education reform;Dual classrooms;Intelligent Cloud classroom;Pocket classroom
《數字電子技術》是所有電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和課程標準,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集成芯片的識別和選型、儀器儀表的熟練使用、面包板電路的插接和測量、電路繪制和仿真等專業技能,在課程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接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能,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融合,將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相統一,把《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所有知識點重新梳理整合,設計了以制作“電子產品”為載體的單一教學項目,以知識為基本鋪墊、用思政理念引領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素養觀,完成學知識、練技能、提素養、育初心的四維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但是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滿足“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新需求,確保學生在“新冠疫情”等特殊環境下,還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探索線上線下“雙課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1-2]。
1 新時代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
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時代,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單一的“講授知識”的角色已經逐漸轉變為“講授、引導、交流、討論、評價”,學生在課堂上從“被動獲取知識”轉變為課堂全過程“參與者”,現代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要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全程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當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人,他們習慣于運用智能手機、電子產品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非常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結合他們的自身特點,讓課堂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師引導為主、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形式。
目前,課程的制作“電子產品”任務,受到場地、實訓條件、儀器設備等教學資源的限制難以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開展,所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設計適合線上知識教學、開展實踐操作的同步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用便攜性、可操作性、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興趣,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難點,從學情出發,引入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物引導教學,讓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實用起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習主動性。
2 “雙課堂”教學模式及其特點
“雙課堂”教學模式是在開展線下課堂教學的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同步建立線上課程,通過線上線下兩個課堂相互補充和支撐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2.1 “雙課堂”教學模式
本課程以職業崗位和能力標準為邏輯起點,以“三教改革”為背景,融入了新工藝、新技能,將思政內容貫穿課程全過程,進行學情分析,定位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設計了以“電子產品”為載體的“雙課堂”教學模式。“雙課堂”教學是由線下實訓室開展的“智能云課堂”平臺和線上視頻軟件支撐的“口袋課堂”平臺組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計了課程教學過程,確定了師生雙向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模式[3-4]。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以專業知識能力的學習培養為載體,以職業基礎能力的培養為驅動,重點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實踐綜合應用能力,通過企業崗位調研,結合學情分析,每次課程都為學生設定了課程的四維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高質量完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與思政目標,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練就嫻熟的實踐技能、提升綜合能力素養、培育匠人初心使命。
2.2 “智能云課堂”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有專業的實訓基地,“智能云課堂”平臺就是依托專業實訓基地開展教學任務,通過筆記本完成電路仿真任務,方便地調節電路參數,讓學生分析電路功能;實驗設備和電路元器件模塊可以搭建實際電路,完成電子產品的制作;示波器可以檢測和分析電路波形,這些設備構成的“智能云課堂”搭建了“操作過程,實時采集”的教學環境。學生通過“智能云課堂”,掌握《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基本的電路識讀方法、軟件仿真過程、元器件識別等專業知識,建立了初步的知識認知結構,但是由于課時有限、實訓室較少、合班人數較多等客觀原因,學生對示波器、信號發生器等試驗設備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待提高[5]。
2.3 “口袋課堂”
“智能云課堂”中的這些實驗設備不易搬運、而又是解決模電難題的關鍵,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課程組成員經過反復研討,將手機改造為仿真軟件,用集成芯片和面包板搭建面包板實驗電路,再利用手機示波器和面包板配合連接,完成了實物電路測量任務,最后利用網絡和視頻會議的優勢,形成了可以遠程教學線上互動的“口袋課堂”,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上仿電路、看波形,連實物。
結合當代大學生善于用于信息化工具學習的特點,將多種手段綜合使用,線下依托電腦仿真軟件、線上依托手機仿真軟件,為學生打造隨時可學的仿真學習環境;自主設計任務電路,線下利用實訓室示波器、信號發生器等先進的實驗設備開展教學任務,線上利用面包板和集成芯片搭建面包板電路,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化有型為有型可控電路,實現理論模型與實際電路的準確對接;線下利用智能云課堂,對實驗全程進行錄像,線上利用視頻會議錄制功能錄制學生操作過程,便于課后學生對難點問題反復學習和加深理解,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有效地破解教學難點[6]。
3 實施“雙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
3.1 教師——設計教學過程
在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建設《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創新團隊,是落實好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
一方面,教師隊伍要根據專業發展前景和方向,及時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能力,更新教學理念,打造一支有專業能力、實踐技能、科研項目的教學創新團隊。通過外出培訓提升、專題研討、兄弟院校交流學習、拓展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引入新工藝、新技能、新理念。
另一方面,要建設《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名師或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開展電路板制作、電子產品設計與研發等實際項目,帶領師生團隊參與企業實際項目服務工作和院級、省級技能比賽項目,致力于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探索并實踐高職院校與企業相結合的雙向人才培養模式。
3.2 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加快優質電子和活頁式教材建設工作,引入校企合作團隊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形成符合高職學生學習規律的特色教材,突出知識內容、實踐技能、職業素養、企業項目等特點,構建“實用基礎+核心能力+技能提高”的課程知識體系。
一方面,在電子和活頁式教材中融入課程思政,通過悟道理、看科技、長知識、練技能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學習思考實踐感悟,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增強專業理論知識,拓寬視野,擴大格局,技能磨煉促進成長,鍛煉學生實踐技能,關注學生健康體魄,提高身體素質技能。
另一方面,重構教學內容,設計以培養新時代工匠精神為引線的知識體系結構,對接職業崗位實際需求的知識任務、技能鍛煉和素質提高,融入與崗位相關“1+X”技能證書相關培訓內容,在鞏固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對接崗位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和就業領域。
3.3 教法——完善教學環節
在設計教學環節中,“雙課堂”教學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了課前自學、課中導學和課后提高3個教學部分,其中課中導學安排了講、識、繪、連、驗5個環節教學環節,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目標要求。
課前教師通過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平臺自動判定成績,教師根據課前預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
課中導學包含了5個環節,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創設學生成長路線。環節一,講知識,線上和線下的學生展示課前仿真電路。教師總結講解,完成原理分析的鞏固提升。提出思考問題,學生思考答題。學中做,突出原理分析的教學重點。環節二,識器件,利用數字展臺高清投屏展示集成芯片,教師示范講解,線上線下學生同步找出芯片,直觀地學習芯片的使用方法。做中教,實現符號、芯片和引腳功能的無縫對接,解決教學重點。環節三,繪制電路,教師給出基本電路,線上線下學生跟隨教師指導,分析和完善電路功能。師生共同確定最佳方案。做中學,提高學生分析和設計電路的能力。環節四,連實物,教師強調操作規范,嚴格檢測步驟,線上線下學生按要求分別完成接線、測試和功能講解的任務,鍛煉學生的設備安裝、故障檢測和銷售的不同職業崗位能力。“雙課堂”可以分別對線上線下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錄像,便于學生對難點問題反復學習和加深理解,有效的解決了教學難點,做中固,內化知識,外修素養,訓練技能。環節五,驗成果,根據教師評價、互評和考核標準,完成職業素養和技能考核評價。做中評,培養學生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本課程采用師生雙向互動評價,評價方式多元智能,涵蓋了知識、技能、專業素養和技能素養4個方面。
課后提高,學生通過觀看“智能云課堂”或“口袋課堂”中錄制的實驗錄像,加強對課題中重點、難點知識的鞏固,并且利用“口袋課堂”完成電路拓展任務,將實驗室搬進宿舍、教室、圖書館,隨時隨地解決數電難題。
4? 結語
“雙課堂”教學模式是當代職業教育的全新課堂教學模式,依托“互聯網+”技術,結合大學生的時代特點,開辟了線下的“智能云課堂”和線上的“口袋課堂”,兩個課堂靈活綜合運用,可以滿足線上線下同步教學任務,不僅可以學知識、練技能,還可以參與互動、提升素養,完成了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解決了線上教學的難題,是今后職業教育改革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睿.虛擬/現實“雙課堂”教學模式在優化大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21(13):118-119
[2]羅幼平.基于“三教”改革的職業教育有效課堂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6):59-61
[3]孔祥金.基于線上線下雙課堂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以高職《室內設計制圖(CAD)》課程為例[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6):177-178.
[4]張秋婉.教改背景下線上線下雙課堂教學模式應用探索——以寫作教學為例[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1(4):58-61
[5]曹斌華.設計基礎課程的整合與重構——以南京藝術學院教學實驗為例[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1.
[6]謝建.教師精準教學能力模型構建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