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鐘靈(1991—),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規劃管理與審批工作。
摘要:當今時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公共空間開始成為了人們生活及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交往性場所。基于這種整體發展背景,再加上綠色觀念在人類社會中的不斷深化,城市公共空間景觀開始扮演著極為重要的生態性及社會性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并非無規律的隨意性活動,對于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的設計構造,需要設計者依托城市本身的空間特性、民眾消費觀念及周遭文化特征因勢利導、分類施策。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的設計,應當在結合理論的基礎上,依托實際情況進行深入探究分析。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1-5640-2577
Abstract: In today's era,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the urban public spac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mmunication place for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Based on this overal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oupled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green concept in the human society, the urban public space landscape began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social role.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s not an irregular random activity. For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plant landscape i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the designers need to rely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itself, the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the surround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the best of the situation and classify the measures.The design of plant landscape in urban public space should be based on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Plants; Landscape; Design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鎮居民在生活之中的“必經場所”,無論是進行各類生活相關活動,還是參與城市休閑、人際交往,人們都要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大環境之中進行實際互動。然而,在當前大部分的城市之中,城市空間構造過于強調現代化、科技化特征,城市公共空間本身填充著鋼筋混凝土,空間氛圍呆板、空間色帶單調,城市本身的空間構造親民性不足,缺乏人性化特征。在這種城市“混凝土鋼筋化”的大背景之下,城市植物景觀就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城市景觀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社會及生態角色。
1 相關概念
1.1 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在城市或者是城市群落之中,鑲嵌在城市自有的建筑實體之間的開放性空間體[1]。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城市公共空間既肩負著城市生態容納的重要功能,亦是城市本身居民的活動載體,同時還兼有提升城市美感、彰顯城市形象、激活城市生態等多重作用[2]。
1.2 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
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是指及時城市管理者、規劃設計者在其上述公共空間之中,借助各種類型的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進行景觀設計、構建的過程,其在設計運用的過程中,應當借助藝術的多重手段,實現對于植物本身在外形、線條及色彩等層面的自然美感,繼而實現對于城市空間的綜合性、系統性裝點設計[3]。
2 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的一般性特征
2.1 基本影響因素構成
2.1.1 生態性因素
植物景觀的多樣性是城市公共空間能夠依托植物景觀進行設計的基礎[4]。在物種結構方面,植物本身的豐富性能夠使得城市公共空間更加多樣化、色彩化,進而實現對于城市不同類型、不同區域公共空間的裝點,并滿足城市居民不同的審美需求與生活需求,從而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實現緩解城市壓力,有效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5]。
2.1.2 大眾行為性因素
任何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都是依托大眾需求、居民要求而進行的,可以認為,滿足大眾需求和城市居民對于休閑、使用的要求是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本身最為根本性的要求。故而,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之中,設計者本身必須深層次、多角度地掌握城市居民本身的生活、行為規律,將人性關愛、人類需求體現在城市景觀的設計之中,唯有如此,城市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設計才能夠真正滿足居民本身的綜合性需求,彰顯以人為本的綜合性、可持續性發展理念[6]。
2.1.3 使用者審美性因素
隨著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的不斷完善、外部設置的逐漸完備,城市居民對于此類空間的關注點,已經開始超越了原有的“平面化”,開始逐漸向系統化、綜合化、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并在審美的過程中更多地注入了對自然美、生態美的理性需求[7]。
2.1.4 文化性因素
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的設計,并非是單純性的、固定模式的,各類型的文化亦可對設計本身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即被稱為“文化因素”[8]。除了依托城市景觀植物性設計本身涉及的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土壤、氣象等相關因素外,設計者本身亦可以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外來設計文化的啟發對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進行合理設計[9]。
2.2 空間植物景觀的設計原則
2.2.1 持續性原則
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的構建,要特別注意對其持續性和長遠性的考慮,既要滿足當代城市居民的要求,又要實現對于后代的持續性、延續性發展,兼顧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戰略。
2.2.2 因地制宜原則
在植物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要在充分考量溫度、濕度、光照、土壤及空氣等周遭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選擇適當的植物,在考慮其生長喜好的特點下進行合理、有效的種植設計,從而保障景觀設計本身能夠順利實施[10]。
2.2.3 多樣性原則
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的構建,更需要秉承多樣性的原則。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城市不同公共空間的有效組合與多樣性配置且在景觀材料的選取過程中,亦要注意對物種多樣化選擇。
2.2.4 整體生態優化最優原則
城市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在一個植物景觀之中,可能存在不止一種生態系統。景觀設計本身要與城市綜合性規劃和諧統一,要保障植物性景觀在城市內部合理分布、均勻分布;同時,城市景觀設計要與城市本身的生態環境呈現和諧統一,景觀設計本身要服務于城市功能的完善,要立足于城市生態空間的整體優化,實現城市本身的綜合性、可持續性發展。
3.長沙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3.1 長沙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3.1.1 景觀空間布局不合理——綠化面積缺乏
長沙市區內部的公共空間整體分布不均,導致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盡管呈現出了較高的單獨性美學特征,但其綜合性生態效益并不明顯,這種構建的綜合方式,使得長沙市內景觀空間缺乏實際效用。且在規劃建筑的過程中,過于關注公共空間本身的“城市性特征”,卻忽略了依托公園系統本身的綠色景觀空間構建。
3.1.2 景觀構建缺乏系統性
長沙市的城市空間植物景觀構筑,綜合來看其系統性相對較差。一方面,城市中的喬、灌、草數量比例失衡,重低矮植被、輕高大喬木,整體城市公共空間的植物性景觀缺乏層次性結構、合理化、系統化使用率較低,立體化景觀呈現不足,使得長沙城市缺乏有效的防護林地帶且景觀植被的生態效應降低。另一方面,長沙市區部分公共空間,如烈士公園等,在管理方面相對較為粗放,設立游樂設施,造成綠地景觀的立體覆蓋程度相對較低,進而導致整個城市的綠化質量和覆蓋率大大下降。
4. 長沙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的途徑及對策
4.1 立體化空間植物景觀設計
立體綠化是指城市之中存在的屋頂綠化、墻體綠化、架空層綠化等綠化方式。在長沙老城的規劃建立過程中,出現了大面積的植物景觀不足現象。老城區的綠化量相對較低,對于已建成公共空間的舊城區和待建公共空間的新城區可以從“立體”二字上做文章,實現節約土地、增加綠量、美化生活環境的綜合性目的[11],其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大力度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植物性景觀,依托城市公共空間隔斷等載體,實施綠墻構筑,進而取代城市中原有的水泥砌墻,實現城市空間的立體化植物景觀。
第二,要提升對于攀援性植物的利用。攀援性植物具有極強的攀附性特征,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構筑過程中,設計者可以利用爬山虎、常春藤等攀附性的植物,實現立體性的高墻植物景觀構建。
第三,利用高樓樓頂、陽臺抑或是架空層等地點,進行有效的城市公共空間拓展,利用一些耐寒、耐旱等適應性較強的淺根性樹種,逐漸拓展長沙城市原有的公共空間。
4.2 優化城市空間植物結構,提升城市綠化質量
長沙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整體效果相對較好,對于其結構的優化,主要側重植物群落相關的垂直結構及與季節相對的時間結構上的優化。長沙城市公共空間綠色景觀覆蓋面積相對較廣,植物種類繁多,但其垂直結構過于簡單,空間植物景觀的層次感、結構感不強,草坪居多、草木—灌木二層結構居多。基于這種整體發展現狀,設計師要特別結合實際發展情況,依托植物生態分類原則,不斷豐富城市綠地的植物景觀。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結構的層次,自上而下地實現植物本身的分層化構成,并充分考量選擇植物本身的四季變化特點進行適時搭配;另一方面,分層次的城市公共空間構筑,還需要參考公共空間本身的效用,在觀賞性、實用性方面有所側重。
5 結語
城市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構筑發展,與城市本身的特征密不可分,城市本身的生態特征、植物本身的季節特點,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居民的綜合性選擇等因素,都會對城市本身的公共空間植物性景觀產生影響。故而,設計者、規劃者要從實際出發,探究城市發展本身面臨的各類型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規劃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實現依托城市本身特點的植物景觀系統化、立體化、生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琛.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營造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4.
[2]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間特色景觀衍續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9.
[3]徐璐.武漢城市公共空間夜景觀藝術設計[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4]李旖旎.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要點[J].北京農業,2016,02:70-71.
[5]樊繼清.城市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設計探討[J].品牌,2015,04:180.
[6]易文婷.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規劃設計[J].建筑結構,2021,51(7):156-157.
[7]鄭亞楠.城市公共空間的共享性景觀設計[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0.
[8]劉毅.中原城市中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優化設計[J].現代園藝,2020,43(22):80-81.
[9]李國瑞.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策略淺析[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8):105-107.
[10]向瑤.淺談結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概念的現代博物館建筑設計[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24):137-138.
[11]尹恒.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2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