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摘要】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當中非常重要的啟蒙環節,教師不僅需要教授幼兒一些簡單的知識和學習技巧,也應該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目前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日常學習,對于行為習慣培養存在一定疏忽,導致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具備良好的行為規范意識。對此,在幼兒教學當中教師需要針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進行全面研究,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探索科學合理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一)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如不講禮貌、挑食、隨意踐踏花草等,都屬于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會嚴重地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而且有關研究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促進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不斷進步,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也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二)完成基本幼兒教育目標
在素質教育的基礎理念下,幼兒園階段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基礎上,要注意通過游戲滲透、區角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幼兒形成科學的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價值體系,為幼兒以后能夠成為講衛生、懂禮貌、有道德的新時代人才打好堅實基礎。
(三)提高幼兒個人素質水平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不僅需要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知識,也需要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基于這一教育目標,教師應從主觀意識上告訴幼兒如何正確地與他人交流以及思考,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水平。
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是影響幼兒一生的基礎習慣,在幼兒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幼兒的日常生活進行系統安排,讓幼兒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逐步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如吃飯之前需要引導幼兒先洗手,讓幼兒從小就樹立講衛生、愛清潔的良好意識。除了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通過唱兒歌的方式洗手之外,也可以讓幼兒之間相互監督,針對表現良好的幼兒可以給予相應的表揚和獎勵,發揮榜樣作用,引導更多幼兒進行學習模仿。想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需要幼兒教師進行引導,還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監督幼兒的日常行為,全面培養幼兒的健康生活習慣。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教育正是啟蒙教育的起步階段,具有開好頭、起好步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游戲學習等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根據教學計劃進行有序學習,幫助幼兒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避免出現虛度時光、拖延學習的問題,從而保障幼兒教學的高效性和有序性。比如,在正式開始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列出一天的學習計劃,并在不同計劃階段設置相應的獎勵,幼兒在完成一階段學習計劃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獎勵。這種方式能夠激勵幼兒按照計劃進行學習,培養幼兒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
(三)培養幼兒良好的社交習慣
眾所周知,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部分,還應該讓幼兒掌握如何與他人進行交流的社交技能。根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社交能力較強的幼兒長大后事業成功率要比社交能力較差的幼兒高很多,因此培養幼兒科學的社交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有趣的情境體驗,讓幼兒模仿各種角色進行社交能力訓練。如“餐廳就餐”情境,需要幼兒扮演服務員和顧客,整個過程都需要幼兒使用敬語進行交流,讓幼兒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另外,在平常的游戲和學習時間,教師也應該引導幼兒進行友善互動,如告訴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需要助人為樂、互幫互助,不可以欺負其他小朋友。幫助幼兒從小樹立良好的社交意識,對幼兒未來的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
(四)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相對來說,幼兒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但是成人世界的各種問題都會對幼兒的心智以及行為習慣造成影響,為了讓幼兒形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教師需要加強道德行為習慣培養。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案例以及教學情境的方式,讓幼兒明白尊敬長輩、樂于助人、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從小就樹立起良好的道德素養。在課堂上,可以設計兒歌情境,讓幼兒有很深的印象。兒歌具備朗朗上口的特征,也容易讓幼兒學習,而且具備較強的趣味性,因此幼師能夠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經過設計兒歌情境去培養學生習慣,便于讓幼兒在唱歌中把多種內容都融入到內心,而且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變成行為,便于達到其,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目的比如,為了使幼兒熟悉基礎的上課紀律,幼師就能夠編出固定的兒歌“上課鈴聲響,迅速進教室,站立要挺直,坐正不慌亂,不搞小動作,發言先舉手,回答不亂搶,肩背挺起來,積極又向上。”進一步讓幼兒在這樣具有節奏與韻律的兒歌情境中記住有關規則,而且根據這些讓自身言行舉止更規范,最后在長時間積累與堅持中讓幼兒形成更好的行為習慣.
三、做到家庭和幼兒園一起培養,努力讓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就幼兒而言,幼兒園教育與家園教育是不能缺少的,而且這兩個方面具備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幼師能夠根據平時教學有關內容與家長積極交流,讓家長了解在幼兒園都讓幼兒們學會哪些知識和最近要讓幼兒形成什么習慣,之后能夠為家長提供固定飛建議,比如激勵幼兒不剩飯、獨自吃飯,還能夠使幼兒學會自身穿衣、穿襪子、疊被子、鋪床等,同時讓幼兒能夠獨自在生活中有很大的進步時,家長必須要讓幼兒有很大獎勵,進一步在家園教育中讓幼兒形成多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結語:
習慣的形成不僅需要有固定地方時間,而且還應該重復訓練、積極強化,所以幼師應該將幼兒的習慣培養引入到平時教學中,經過逐漸指導讓幼兒行為確定的是非理念,而且能夠反思與管理自己,形成更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幼師還需要重視環境對幼兒的熏陶作用,積極為幼兒打造一個更好的班級環境,同時和家長積極交流,在互相配合中完成家庭和幼兒園共同教育,進一步使幼兒經過實踐、感受形成更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利。
參考文獻:
[1]趙英姿.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探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8):95-96.
[2]毛雨晨.家園合作培養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行動探討[J].教育界,2021(3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