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 湖南·長沙 410205)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實現了從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的邁進,內涵式發展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同時,強化學生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高校人才培養范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等新的教育理念正改變著高等教育的生態。學生是高校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質量的直接感知者,他們對高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更直觀的感受,對教學質量最有發言權。作為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備受關注,其滿意度逐漸已成為高校聚焦的中心,學生滿意度是“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體現。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審核要素之一就有學生滿意度。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實力,因此,民辦高校也將從規模擴張轉向到聚焦內涵發展,從而提升民辦高等教育品質。本研究以一所民辦高校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調查數據為對象,試圖理解民辦高校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認知與認可情況,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指導。
本研究數據來源一所民辦高校在2019年組織開展2016級本科學生對教學質量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通過學校教務信息平臺進行。共回收問卷3880份,其中有效問卷386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97%。數據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信息,涵蓋該校9個學院,45個本科專業,被調查學生中,男生1185人,占總調查人數的30.6%,女生2682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9.4%。第二部分是不同教學質量滿意度認知測量,由18個題項,其中包括1道開放題。測量的變量共6個維度:教學、教師、教學條件、教學管理、學習成效、總體感覺,前五項為潛在自變量,后一項潛在因變量。題目設計使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采用正向計分法,非常滿意計5分、比較滿意計4分、一般計3分、不滿意計2分、最不滿意計1分。
問卷調查收集到的數據后,對不規范和缺失值進行了剔除,最終形成有效數據共3867組,對所有數據觀測變量進行量度區分調整,對否定式提問分值進行了反向調整,以統一不同問題的量度區間及效度。由于各觀測變量同等重要,我們采用均值法分別計劃17個觀測變量的得分,并精確到兩位小數,以此來計量潛在變量。運用SPSS25.0軟件分別對16個測量變量、6個潛在變量進行信度分析。結果表明,問卷的全部16個觀測變量 Alpha值為0.967,這說明問卷數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問卷信度高。潛在變量的Alpha值分別為0.948,大于0.9,在信度分析中利用均值法計算潛在變量的得分,仍具有相當高的可靠性,說明數據的信度較好。效度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等于0.970,大于0.8,問卷效度良好。
運用SPSS25.0軟件對觀測變量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對變量間相關關系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從學生對教學質量總體滿意度情況及各測量變量的相關性兩個角度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對教學質量總體滿意度的均值為4.13(5分制),折合成百分制為82.6分,表明學生對教學質量總體滿意度較高。其中學生對學校教學目標的滿意度最高,對教學條件的滿意度最低。這五項影響因子的標準差在0.6至1.0之間,離散程度較小,說明學生對各變量的滿意度認知較為一致(見表1)。

表1:學生對教學質量滿意度總體特征分析(N=3867)
對五個維度的子因子的滿意度進行分析。
學生對學校教學目標滿意度均值為4.18。由表2可見,教學目標的五項因子中,學生對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的滿意度最高(均值為4.23),對教材質量的滿意度最低(均值為4.14),對課程設置“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的比例最高(2.35%)。分析得出,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滿意度較好。

表2: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滿意度(N=3867)
學生對學校教師指導滿意度均值為4.40。由表3可見,教師指導的三項因子中,學生對教師的敬業精神的滿意度最高(均值為4.47),對師生交流與反饋的滿意度最低(均值為4.30),對師生交流與反饋“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的比例最高(0.93%)。分析得出,學生對教師指導的滿意度好。

表3:學生對教師指導的滿意度(N=3867)
學生對學校教學條件滿意度均值為3.96。由表4可見,教學條件的三項因子中,學生對圖書與信息資源的滿意度最高(均值為4.15),對教學設施及環境的滿意度最低(均值為3.79),對教學設施及環境“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的比例最高(10.68%)。分析得出,學生對教學條件的滿意度不高。

表4:學生對教學條件的滿意度(N=3867)
學生對學校教學管理滿意度均值為4.08。由表5可見,教學管理的三項因子中,學生對教學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態度滿意度最高(均值為4.10),對學風、考風與學習氛圍的滿意度最低(均值為4.06),對教學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態度“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的比例最高(3.65%)。分析得出,學生對教學管理的滿意度好。

表5:學生對教學管理的滿意度(N=3867)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滿意度均值為3.99。由表6可見,學習成效的兩項因子中,學生對自己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滿意度最高(均值為4.01),對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的滿意度最低(均值為3.96),對自己專業實踐技能“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的比例最高(3.96%)。分析得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的滿意度一般。

表6:學生對學習成效的滿意度(N=3867)
在對教學質量影響因子重要性做均值與頻數分析后,本研究從性別、所在學院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均值差異分析。
男生群體教學質量滿意度均值為4.29,女生為4.02(如表7),對性別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維度的滿意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均p<0.05,已達到0.05顯著水平,從男生女生的均值來看,男生滿意度顯著高于女生滿意度。

表7:不同性別學生對教學質量影響因子的滿意度比較
表8表明,對“教學目標”“教師指導”“教學條件”“教學管理”“學習成效”“總體情況”六個維度而言,整體檢驗的F值分別為11.072(p=0.00<0.05)、16.516(p=0.00<0.05)、21.405(p=0.00<0.05)、15.899(p=0.00<0.05)、20.345(p=0.00<0.05)、14.007(p=0.00<0.05)均達到顯著水平,表示不同學院學生對六個維度因子上均有顯著差異存在。經最小顯著差異法(LSD法)多重比較得知: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學生在教學目標、教學條件和教學管理因子上均顯著高于其他學院學生;體育學院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習成效和總體滿意度因子上顯著高于其他學院學生。

表8:不同學院學生對教學質量影響因子滿意度比較
民辦高校堅持以學生中心,一切為學生的成長成才開展育人工作。結合學生身心特征,圍繞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掘學生潛力,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強課外學生的個性發展、專業精神、工作態度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培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學生所有活動中,學習是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努力構建“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校園生態,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大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覆蓋面,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獲。要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導向,始終強化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學校工作的評價標準,重視教學評價與反饋在學習中的作用,形成有效及時的評價反饋機制,有效幫助學生調整學習、幫助教師調整教學、幫助學校調整工作,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獲得感。
民辦高校根據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切實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建設。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以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式轉變為突破口,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努力推進從“老三中心”向“新三中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轉變,全面提升課程及其課程教學質量。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面向真實的實踐情景,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改變教師激勵機制,鼓勵其將科研成果引進教學。
從不同學院學科的學生在教學滿意度及在其各因子均存在顯著差異來看,民辦高校應根據學科特點,分類指導建設,提升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對人文社科類學科應該加強情境式教學,提升學生體驗感受,對于理工學科應加強實踐操作性教學,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學校除了關注優勢學科外,也要扶持薄弱學科。針對不同學科分類建設,制定專門的教學質量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