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釵
摘要:多元互動的地理課堂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的引導工作,鼓勵師生之間多交流互動。這一教育理念正好體現了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針對傳統教學法的弊端,在“211”倡導的教學理念背景下,結合中學地理課堂的實際,本文構建了“多元互動”探究式教學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211”高效課堂;“多元互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9-0065
“211”教學模式提倡的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做到“20分鐘教師精講,10分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10分鐘練習小結”。其實質是提倡我們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學—導多元互動”教學模式中,“學—導”的內涵:“學”是指學習者自主化的學習活動,“導”是指教師的導學活動。它包含了兩個實施主體,即學習者和教師;體現了兩個方面,即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導學相結合。“多元互動”實質是一種探究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正是體現了“211”高效課堂的內涵。
一、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的課堂活動(情境)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無論是師生活動還是生生活動,都必須圍繞教學內容。注重地理教學的方式,通過設計具有懸念和啟發性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專注性,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地理學科的學習中。這一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理,教師通過設計問題的方式使學生參與其中,繼而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教學情境的設計都是想提高教學效果,反之,課堂活動的有效性也是根據教學效果檢驗的,情境的創設必須為教學服務。
二、問題設計多元化,拓寬學生思考的空間
課堂問題的設計,注意結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循序漸進、設計遞進式的提問。對于一些復雜的地理問題而言,復雜的問題往往需要復雜的解題步驟。學生在遇到復雜的地理問題時難免會有疑問,為了打消學生的疑慮,加深學生對于復雜問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地理問題進行拆解,將其細分成數個小的知識點,從而降低問題的難度。通過提出對問題答案的假設來引導學生思考探索,這樣才能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就人文地理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如講到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如果由筆者解釋每個區位因素,學生可能印象不深,積極性不大。筆者就針對每個區位因素設計了一些問題,由問題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思維活躍了、印象也深刻了。課堂上不再是教師“滿堂灌”,而是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三、優化學習過程,體現師生“互動”原則
在新課改革的教學背景下,一些教學專家和教師都認為應當摒棄以往應試教育的觀念,在教育上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教學目的。為了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教師認識到教育的主體和受益者都是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更多扮演的是引導者,通過引導學生研究和學習來達到教學的目的。為此,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成長。
首先,加強對學生功課的指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
其次,做好導學設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課前導學是當前最流行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導學案的方式將課堂知識的重難點、拓展點傳授給學生。課前導學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于復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還有利于教師運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彌補學生知識的薄弱點。
最后,開展小組討論,重視學生的參與性。
開展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對于拓展學生思路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后,小組成員可以各抒己見在小組內部發表自身對問題的看法,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能夠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感。小組學習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揮。
其四,預留時間,科學精練。
“10分鐘練習小結”,這就要求教師應預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可以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考試題,做到精練,并講究練習的科學性。如講到時區的計算時,筆者就選擇了往年的幾道高考題,從練習評講的效果看,很多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時區的簡單計算,通過這種精巧、科學的訓練,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融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達到“精講”的目的
首先,多媒體教學在某一些章節能夠增加教材的有趣性、直觀性,使每節課不僅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對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黑板、粉筆雖然傳統,但在某些時候會比多媒體的效果更好。例如,講到熱力環流的實例海陸風、山谷風的形成時,筆者一邊在黑板上畫圖一邊讓學生跟著畫,這樣一來,學生基本上能掌握這部分知識,比演示電腦課件效果要好。
其次,“20分鐘精講”。所謂“精講”,是指“書本上有的不講,可以不講的盡量不講”。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高效在于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在于教師對教學的科學規劃,在于教師對教學材料的精心提煉,在于從學生角度設計出學生能高效自主學習的活動,讓學生既能長時間地充分參與實踐活動,又有大量的積累。
所以,這就更加要求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與地理學科特點,有選擇性地使用多媒體,并結合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板書、板畫、板圖等來提高教學效果。如講到水循環的形成過程時,筆者根據學案的設計先讓學生填寫水循環的環節,再播放Flash動畫讓他們觀看,加深他們對水循環形成過程的理解。又如,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習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與天氣特點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flash動畫,再讓他們畫氣旋、反氣旋及其天氣示意圖。
五、總結
總的來說,多元互動探究式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方式上要圍繞學生能力的增長為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小組討論、情境模式建設等各種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在教學方面應當開展多元化的方式增加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進而實現探究式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一丹,袁金國,郎軍霞.探究式地理教學模式與實施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0).
[2]吳愛芬.“多多少少”盡顯探究式地理教學無窮魅力[J].名師在線,2018(3).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實驗中學52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