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新時代的創新機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對于鋼琴教育而言,其教育中所存在的德育優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結合當前鋼琴教育的現狀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對其理論及實證進行綜合性的探究,從理論而言,對德育教育的內容及原理教化機制進行綜合性的探析,將整體鋼琴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將相應的德育滲透到鋼琴教育的各個環節之內。基于上述角度,文章以廣東某大學的德育教育為例,對我國新時代背景之下鋼琴教育與德育相互滲透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的鋼琴教育滲透機制提供有效的現實性參考。
關鍵詞:鋼琴教育;德育滲透;影響力分析
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繁榮,由此也使得當前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多樣性得以提升,而鋼琴在發展中素有樂器之王的美稱,在當前公眾所擁有的音樂消費、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欣賞活動中,均具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地位。鋼琴教育在開展過程中,不僅能夠對于學生的智力進行開發,同時能使學生的協調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夠使學生的道德風尚、個人情操及性格進行更加優質的發展,并且使德育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由此需要對新時代背景之下鋼琴教育與德育相互滲透的有效性進行綜合性的探究。
1對當前鋼琴教育所存在的優勢以及現狀進行詳細的分析
鋼琴素有樂器之王的美稱,在高校中的音樂專業學生中屬于必修課,而在非專業音樂愛好者中,同樣具有高度的普及性,諸多培訓機構以及家長對于整體鋼琴教育而言,均能夠予以充分的重視。并且能夠進一步的對學生進行熏陶,并且對其進行綜合性的影響,大部分家長習慣性的將鋼琴作為學生入門所首選的樂器,作為“樂器之王”,鋼琴在應用過程中的確有別于其他的樂器,鋼琴教育在發展中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演奏基本功得以提升,還能夠使學生學會如何對其進行欣賞,如何對自身的視野予以拓展,并且如何使自身的審美水平得以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在音樂奏樂過程中,對音樂進行綜合性的感知。廣東位于我國南部,是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最早進行交會的地點之一。并且是我國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文化的重要地帶。而鋼琴通過西方的傳教士傳入,并且在廣東沿海省份的教堂中最早予以應用,通過對廣東的教育鋼琴教育發展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當前素質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整體素質教育理念已經能夠被廣大社會所接受。而社會對于學校的教育問題而言的重視程度也得以大幅度的提升,針對德智體美等諸多方面均提出了諸多創新型的要求,同時在社會發展中,更加深層次的教育問題也逐步的凸顯,其主要體現于高校學生的鋼琴水平參差不齊,同時教師人數以及學生的學習人數具有高度的不匹配性,往往存在著教師人數相對較少,而學生人數過多的問題,無法對學生的的習需求予以滿足。在當前社會發展中,高校正呈現出不斷擴招的狀態,由此也使得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的綜合水平存在著高低不一的現象。就一門課程教學而言,相應的模式主要以一位教師帶領多位學生予以進行。而對于高校音樂專業學生而言,鋼琴屬于必修課程,但由于學生的水平相對有限,并且高校教師數量相對較少,進而使每一層課堂在開展過程中均由一名教師對諸多學生予以進行,而學生在課后練習時無法獲得教師的指導教師,在課堂上由于學生數量眾多,又無法兼顧每一位學生,使整體課程所擁有的教學效率相對較低,因樂器教學、聲樂教學在構建過程中均具有高度系統化的理論,同樣,相應的問題也具有著高度系統化的理論,部分教師在發展過程中,對自身鋼琴教學體系無法予以清清晰的認知,使整體技巧課堂本身仍然存在著高度的隨意性,使學生所接受的教學缺乏一定程度的系統性。使學生的基本功牢固性相對較低,由此使教學效果在長期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的反饋,使教學質量無法獲得充分的保障。
2對德育教育的理解
就德育教育自身而言,在狹義角度可以將其理解為相應的教育者,依照一定程度的社會要求以及不同社會階段的要求,有計劃并且有目的的對相應的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品德等諸多內容的現實教育。眾所周知,每種教育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均存在自身所具有的現實原則,而德育教育在構建過程中,其自身所具有的原則需要充分的將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將思想道德放在首要位置,需要充分的對本專業的技巧性內容,以及精神層面的思想性內容,進行綜合性的結合分析,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充分的對宏觀教育方針進行有效的規劃,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對具有高度差異性的教學模式進行制定。此外,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獲得充分的重視。高校教育對象往往為大學生,而學生群體自身的道德水平高低是對當前學校德育水平進行綜合評估的重要標準,由此需要使學生將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有效的內化,以此使其自身能夠與當前道德教育的大環境相匹配,真正的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得以發揮。第三,德育教育在開展中需要推陳出新,對傳統道路予以打破,在前人的基礎上規劃自己的優質道路。第四,德育教育需要擁有高度的長期性德育教育,在構建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需要進行長期化的滲透才能夠予以達成,由此相應的德育教育在開展過程中應當具有高度的持久性特征。
3對鋼琴教育與德育相互滲透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在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會對人的心靈產生較為突出的現實影響,而鋼琴音樂教育在構建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進行塑造,在鋼琴教育過程中,充分的對德育教育進行滲透,能夠進一步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有效的培育。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音樂要素、作家的現實背景以及整體作品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有效的普及及分析,學生通過教師多元化的講解,使其能夠充分的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入化的認識,使其能夠充分的對鋼琴作品進行有效的演繹與詮釋,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充分的發揮潤物無聲的效果,將整體音樂教學與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進行有效的融合,以此使學生的德育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1能夠幫助傳統鋼琴教學模式進行突破與改變
充分的將傳統的教鋼琴教學模式與德育教學模式相結合,能夠進一步的幫助學生樹立更加正確的價值觀,高級教學屬于高度漫長的過程,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突出的現實效果,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予以不斷的努力,使其不厭其煩訓練,進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對優秀的學生進行培育。并且其培育成功的標準并不能夠用音樂愛好者的標準進行綜合性的衡量,需要充分的使學生能夠擁有較為優良的鋼琴基本功技巧,同樣需要使學生能夠擁有肯付出、肯吃苦的優秀意志。由此,需要相應的鋼琴教師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向學生傳輸正能量,使其能夠樹立更加遠大且崇高的音樂理想。
3.2使不同鋼琴授課模式在課堂中予以貫穿
在當前的鋼琴授課教學過程中,充分的使德育教學與傳統鋼琴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能夠進一步的使鋼琴教科模式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得以體現。傳統的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單一化效果,由于學生的綜合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應用單一性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對學生所具有的教學需求予以綜合性的滿足。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需要應用具有高度差異化教學形式,使學生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滿足,將德育教育在其中予以滲透,采取一對多的集體授課模式,并且將一對一的小課模式進行相互性的交叉。有助于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幫助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能夠獲得有效的進步。
3.3充分的對整體鋼琴作品內涵進行有效的理解
在當前的鋼琴教育過程中,通過德育教育與高級教育進行有機結合,能夠進一步的使學生對整體鋼琴作品進行有效的理解。在鋼琴演奏過程中,需要學生投入感情進行演奏。由此便需要使學生在進行作品演奏之前,將相應的作品深層含義予以理清,需要對作者的背景、作者的經歷以及整體作品中的曲式結構進行有效的探究。由此使學生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更加完美的對相應的音樂內容進行綜合性的詮釋,充分的對德育教育工作進行有效的滲透,能夠進一步使整體音樂教學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樂曲中所存在的感情進行深入化的理解,使學生能夠主動的投入感情,對相應的作品內容進行分析。
4對鋼琴教育與德育相互有效滲透的方式進行分析
我國廣東省的普通本科高校在進行鋼琴教育過程中,已經具備了高度專業化的階段,需要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化的探究,并且不能夠使學習內容流于表面,因此相應的高校高級教育工作需要與德育教育進行更加深入化的結合,相應的教師需要從更加深層次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改變,并且對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4.1以鋼琴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當前的教鋼琴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專業素養進行培育僅是一方面,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幫助學生對其人生觀及價值觀進行更加正確化的樹立,整體鋼琴學習是一個具有高度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放棄的想法。此時,需要教師不斷的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對當前的困難進行綜合性的調整,使其不輕易認輸,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激發起遠大的理想,從而進一步為鋼琴事業貢獻出自身所有的現實力量,而在此過程中屬于漫長性的連鎖化反應。因此,相應的教師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育,不僅需要對學生的技巧進行培育,同時需要對學生的心智及理想等諸多角度進行綜合性的培育,以至于使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加深遠化的影響。
4.2將培育學生音樂素養及優秀品質作為鋼琴教育的主要目標
在當前的鋼琴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對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綜合性的培育,并且需要進一步使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能夠養成較為優質的品質,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具有著高度細膩的內心,能夠對音樂中的細微變化予以充分的感知,對旋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夠感受到常人所無法體會的各類情感,而由此也代表著音樂家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屬于完美主義者。對音樂技巧及情感進行完美的詮釋,是音樂家的發展過程中所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標。因此,在鋼琴授課的過程中,相應的教師需要充分的對嚴謹一絲不茍的教學態度進行體現,使學生耳濡目染,能夠充分的對鋼琴系作品中的各類細節進行更加嚴格化的處理,使學生能夠充分的對鋼琴創作的嚴肅性及藝術性進行綜合性的體現。音樂屬于時間的藝術,而鋼琴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同樣如此。若想在舞臺中對相應的作品進行完美的詮釋,在臺下便需要學生進行更加刻苦的練習,即便在臺下能夠進行流暢的演奏,在臺上如若出現各類突發情況,均有可能使學生的演奏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充分的使學生的表演興趣得以激發,并且需要使學生樹立優質的表演信心,進一步為學生提供登臺表演的各類機會,防止學生在舞臺表演過程中出現手足無措的現實情況。此外在整體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的為學生樹立高度正面化的形象,引導學生去熱愛音樂,使學生對鋼琴的喜愛程度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使學生能夠逐步的通過各類鋼琴比賽,鍛煉其百折不撓的意識,增強起音樂的綜合素養。
4.3充分的發掘鋼琴作品所存在的深刻思想內涵
在當前的鋼琴教育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對更加深刻化的作品思想內涵進行有效的發掘,以優質且深刻的思想內涵,對學生的心靈進行進化,如若無法在演奏過程中投入感情,將無法使觀眾感覺到共鳴,由此需要啟發學生對相應的作品進行綜合性的理解,對創作的背景作者的情況進行有效的了解,使其情緒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增強學生所擁有的表演欲望,由此將德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整體鋼琴的教學過程當中。舉例說明,波蘭作曲家肖邦在其生活的年代,華沙起義失敗,而由此也使得其定居于巴黎。而因此在其作品的構建過程中有諸多作品以波蘭民間舞蹈作為其構建的基礎,并且具有著較為濃烈的愛國情懷和色彩,學生在對肖邦的作品進行演奏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綜合性的了解,對肖邦的故事進行了解,從肖邦的作品中體會作者所擁有的愛國主義感情。以此使學生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增強自身所擁有的愛國情感。由此達到德育教育與滲透的目的。
結語
在當前的新時代背景之下,鋼琴教育需要充分的進行德育滲透,并且需要通過與德育相互滲透工作使整體鋼琴教育具有的創新性得以體現。在新時代的背景中,整體鋼琴教育的德育滲透機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教師需要充分的對如何更加深入的融合鋼琴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詳細的探究,以此使我國鋼琴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完善性得以有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程妍. 新時代高校鋼琴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以音樂表演專業為例[J].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57-160.
[2]張文. 新時代背景下的鋼琴教育[J]. 教育現代化,2018,5(35):358-359.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35.156.
[3]周曉凡. 新時代下的鋼琴教育改革問題探討[J]. 咸寧學院學報,2012,32(2):121-122. DOI:10.3969/j.issn.1006-5342.2012.02.053.
作者簡介:
梁小玲,女(1970年12月),民族:漢,籍貫:廣東省廣寧縣,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育。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鋼琴教育的德育滲透機制與影響力研究"(2018GXJK130)成果論文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系 ?廣東 ?廣州 ?5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