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近日,有關“清華大學‘摸魚學導論課程”的話題在網上引發討論。據報道,“摸魚學導論”不是清華大學官方開設的課程,并未加入學校選課系統。這門課的發起者是清華大學一名大一學生。據該生自述,該“課程”依托清華在線學習平臺“荷塘·雨課堂”,原本只是半開玩笑地想建一門課,沒想到吸引了一千多名同學加入。
時事鮮評
初聽“摸魚學導論”,不少人可能會被這個“課程”的名字誤導。可實質上,“摸魚學導論”的發起者并不是向同學教授“摸魚”攻略,鼓勵學生偷懶、無視學校規章制度,而是要讓更多人學會在繁忙的學業、工作之余調劑心態、舒解壓力。因此,這門“課程”真正值得關注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這門課的發起者只是一名大一學生,一所學校允許學生有這樣的嘗試,本身就是件讓人欣喜的事情,它的實踐意義已經超出了具體課程的價值。類似于“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創建一門課程,人人都擁有一席講臺”這樣的開放氛圍,值得每所大學學習。
另一方面,按照學者的解釋,所謂的“摸魚學”,更接近于積極心理學,是希望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焦慮,讓他們在自我放松中提升學習效率,享受學習與生活的樂趣。比如:其中一節課要求學生放下手機,感受身邊的美好,看看清華園中的春色。像這樣教人如何放松的“課程”,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從來就是不足乃至缺席的。
從這門課在校園內的火爆程度來看,它也的確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及其需要釋放和疏導的剛需。學生自發開設的“摸魚學導論”受到歡迎,可能表明它更接近學生心目中的心理教育。其中一些形式和內容,或值得傳統心理學課堂借鑒參考。
大學校園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如何為他們創造更好的自我教育機會?心理學教育又該如何真正走進學生心里?由學生開設并且顯得有點兒另類的“摸魚學導論”,在很多方面應該都可以給予高校啟示,而這些啟示,正是它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