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臺盛
[摘 要]抓準“導航”,提綱挈領求突破口;把握“內容”,實現有的放矢;立足語文核心素養,把握好語文要素。在語文課堂充分解讀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備課和教學時,教師要有“語文核心素養”意識,突出教學目標,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養;要素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要素”是必備的語文知識,是基本的語文能力,是適當的學習策略,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聚焦語文素養,落實語文要素,語文教學才能高效。
一、抓準“導航”,提綱挈領求突破口
何捷老師在解讀統編教科書總結出的“基本法”中強調:在教學之前明確目標,要鎖定目標,朝著目標實施教學,強調單元導讀要好好讀。單元導讀出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細讀每一字,理解每一句”知道“目標是什么”“目標如何達到”“目標如何用”。其次要在單元中“尋讀”。教師備課時不要急著讀某一篇,應該整體關照整個單元,看一看每一篇,讀讀每一篇在落實目標上到底承載著何種任務,達到什么樣的“微小目標”。解讀統編教科書不要一下子撲到細處,應該站的高,先翻看整個單元實行“統整式”解讀。可見,在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如果能有效把握住課文的主要目標,發散性、集中性相結合,逐一突破教學重難點,就更利于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培養語文素養。
二、有的放矢,把握“內容”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解讀目標鎖定后,為確保教學有效,要優先設定“檢測手段”。檢測,是教學中的一個流程,是教學質量的保障,是解讀統編教科書時不可缺少的一步。
1.依托課文“助學”,簡化課堂結構
教材中每單元都散布著課后練習、課文旁邊出現的批注,聚焦這些可以很好地確保目標達成,構思教學流程。課后練習的出題次序,課題下的閱讀提示,交流平臺中的對話內容等,都能為教師構思教學流程提供參考。解讀時,關注課后練習、交流平臺等,不僅可以對目標再次回望,還能讓即將進行的教學設計逐漸明朗,讓教師完成對每個單元的整體把握。
2.關注內容,深化解讀
(1)“咬文嚼字”—— 提升詞語的厚度。“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形式都會形成一定的情景和氣氛,表達作者一定的思想。理解詞語,挖掘詞語內涵,發散想象,既能很好地體會詞語本身極其細膩的感情色彩,又能很好地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既能品出語言文字的魅力,又能品出濃厚的人文情懷。教師要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之前認真地與文本對話。只有教師自己對文本有了一番深刻的理解、一番真情的感悟,才能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質的對話。如文本哪些句段畫龍點睛,何處蘊含豐富,都可細細體味;哪些句段留有空白,可有馳騁想象的空間;哪些句段用詞遣句精練,值得細推慢敲等。如此一番鉆研,文本中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在哪里,就基本成竹在胸了。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的“飽經風霜”的教學。當學生讀到“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時,一個學生舉手問:“老師,‘飽經風霜是什么意思?”剛說完,有個同學接口就說了大致的意思。這時,我突然靈機一動,進行了以下教學:
師:“飽經風霜”的意思真懂的請舉手?(學生大部分舉起了手)
師:懂的人可真多,那我要檢測一下,請同學充分發揮想象,試著寫寫對車夫那張飽經風霜的臉,幾句話就行。(創設語境,讓學生仿寫,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仿寫興趣,開發思維,想象與創造的火花也隨之點燃。)
生:這位車夫三十多歲,臉色蠟黃,額頭上爬滿了“溝壑”,布滿血絲的眼睛暗淡無光,嘴唇干得發紫,裂開了。
師:你說得真好。那么,生活中見過飽經風霜的人嗎? (這一問又掀起了討論高潮)
生:我的爺爺是個老農民,頭上布滿銀絲,額頭上的皺紋像刀刻般,青筋暴綻的手上布滿了老繭。
師:你有雙慧眼,看來你已經體會到了飽經風霜的含義,還有誰想說?
生:我的伯父是捕魚的,他的臉被海風吹得又黑又粗糙,比實際年齡老得多。
本案例中,學生對詞語大膽質疑,教師充分利用學生質疑的有利時機,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轉變方武,對詞語進行深刻的理解。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利用動態生成資源,用“飽經風霜”這個成語進行人物外貌描寫訓練,激發學生觀察、思考和說話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2)“咬文嚼字”——細挖詞語的深度。教學詞語需要用心領悟,仔細揣摩,才能體會詞語背后的精髓,才能觸摸到學生內心的溫度,達到語言和內心共建,共生出鮮活的語文素養。
以《橋》一文中“跳舞”一詞的教學片斷為例:
屏幕出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師:現場是——
生:是緊張的,令人驚恐的。
師:這種情況,作者怎么還會用“跳舞”這個詞語?有沒有讓你感覺到舞蹈的美?這是跳的什么舞?
生1:這簡直是魔鬼在跳舞,讓我不由得想到了“群魔亂舞”。
生2:這是洪魔在跳“死亡之舞”。
生3:這舞沒有任何優美的感覺,讓人感覺陰森恐怖,似乎還聞到死亡的信息。
師:哪個詞語跟它可以遙遙相對?
生:獰笑。
師:是呀,洪水在跳舞,死亡卻在獰笑,此時,你有什么感覺?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們不也是如此——(出示圖文: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
原本簡單的“跳舞”一詞,很多時候被我們輕而易舉地忽略。但在上述片段中,通過咬文嚼字,提升了學生認識的深度,讓學生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場面,感受到老漢的沉著冷靜、臨危不懼,老漢“鎮定如山”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3)“咬文嚼字”——拓寬詞語的廣度。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韓愈勸賈島用“敲”替換“推”,詩句因此傳為美談,經久不衰。事實上,教師在引導學生精讀文章的過程,也是在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深入思考,推敲文章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從來沒有一句話換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品味、消化,“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激不起課堂上的一點漣漪,不品味,語文教學就會索然無味。
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這一段,拋出問題“船夫的技術好在哪兒?”,學生通過朗讀、表演,有了深入的體會。
師:看了你們的表演,老師覺得這個“好”字還可以換成更好的詞來形容船夫的技術,你們想到了嗎?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棒”,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棒。
師:“棒”這個字形容得好,你也很棒!
生:老師,我知道,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高超。
生:我還有一個,船夫的駕駛技術精湛。
生:船夫的駕駛技術出神入化。
師:同學們,你們的詞語真豐富。通過換詞,我們再次感受到船夫駕駛技術的高超。讓我們把這句話改成感嘆句夸夸船夫吧!
生(齊讀):船夫的駕駛技術真好啊!船夫的駕駛技術真高超啊!
以上案例,我們看到在學生通過朗讀、表演把握了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的基礎上,教師并沒有“蜻蜓點水”走過場,而是慧眼獨具精準地抓住一個 “好”字,使課堂精彩絕倫,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把握得更準確,對文本內涵的感悟也更透徹。正是在這一細節上的追索咀嚼,課堂才富有味道。
解讀文章,關注文章中的字、詞、句、段、篇、語法、修辭、理解表達的邏輯,這是老一輩的“八字憲法”。教師解讀文本要細,要關注語文要素組成中的每一環節。執教語文,除了讓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外,還承載著端正和提升審美的功能。統編教科書中的每一篇,都是優質文化的載體。解讀文本,就要關注文本中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教學設計,以學習養護文心,用教學培育學生成為文化傳承人。教無定法,需要我們且行且總結。
參考文獻:
[1]者艷萍.挖掘教材特點? 凸顯語文特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3,(04).
[2]陳紅紅.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教育策略分析[A] .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C].2018.
[3]李霄文.小學生高年級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 .渤海大學,2017.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