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以色列前總理內塔尼亞胡,以色列人都稱他為“比比”
6月,以色列“承包”了諸多國際新聞的頭條:新總理貝內特走馬上任,結束內塔尼亞胡連續12年的執政……長期以來,以色列人都把內塔尼亞胡喊為“比比”。翻開以色列的報紙雜志,文章標題寫的不是內塔尼亞胡的全名,而是他的花名“比比”?!氨缺茸吡恕薄氨缺认屡_了”“比比誓言卷土重來”這樣的字眼,充斥于以色列媒體的版面。
以色列人愛吵架,喜歡辯駁,人與人之間沒有森嚴的層級關系。下級直接喊上級的花名,不是問題。跟東方社會不一樣,以色列人不但不孤立或者懲罰“搞事者”,甚至還把“搞事者”視為創造力的根源。

在以色列,無論男女都需要服兵役
談起以色列,除了歷史紛爭、權力更迭,能夠被人們記住的以色列“印象”,可能還有一樣——創業氛圍。在以色列,似乎人人都有一顆創業心,也似乎人人都能在創業路上展現自己的不同風采。
實際上,愛取花名又相互嘲笑爭吵的以色列人,營造了一種獨特的創業氛圍。以色列人認為,要溜須拍馬、逢迎上級、領導搞一言堂的地方,創業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也正因如此,以色列放心地把先進武器賣給沙特阿拉伯。他們認為,即使把這些武器送給阿拉伯國家,喜歡講究三六九等的阿拉伯人也毫無復制他們技術的能力。
歸根到底,打破等級的社會之所以能成功,還是因為作為個體的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體面。
/在以色列生活,兵役經歷是遠比學歷更有分量的“硬通貨”。/
以色列絕大多數國民是猶太人。這個命途多舛的族群,在20世紀經受納粹德國的迫害,千年的文化積淀幾近湮滅;1948年建國之后,又不斷陷入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纏斗。這個資源匱乏、國土面積小、人口少的“被詛咒”之國,不得不用十足的精神與警惕,對抗隨時可能到達的危機。而積極創造發明,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到極致,努力創業,為自己撐起一片天,成了濃縮在血液中的不二信仰。
而夯實這種“憂患意識”的,是以色列特有的全民義務兵役制度。在以色列,無論男女都需要服兵役——并且,不是走走過場那么簡單,軍營將為每一個以色列人提供嚴格的軍事歷練,不僅訓練體魄,更培養他們敢于冒險的精神、勇于承擔責任的勇氣、積極發現不足并立即思考對策改善的擔當。
在以色列生活,兵役經歷是遠比學歷更有分量的“硬通貨”。
強制兵役,除了為以色列人的創業打下品格的基礎,更能帶來諸多有趣的人脈驚喜:這些從小在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的鞭策中長大、來到軍營的熔爐中強健精神與肉體的年輕人,在環境單純的服役期間,便已經開始熱烈討論創業了。這種珍貴的、初出茅廬的情誼,未來將在軍營之外,再次成為大家合作創業、共攀高峰的紐帶。
在戰場上經歷出生入死的以色列士兵們,退役后往往跟之前的戰友一起創業。因為經歷過出生入死,他們在生意場上相互喊個花名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以色列整個國家的“創業公司”氣息最直接的表現是,人人平等。在以色列,每一個重要人物,無論是位高權重的總理,還是手握重兵的軍隊政要,都能以“綽號”來稱呼。比如,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他的綽號是“比比”——這不是坊間的私下稱謂或打趣,而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這樣稱呼他。
總理如此,其他人更是這般。如同現在互聯網公司擅起“花名”,在以色列,人人似乎都有“花名”,人人也都能直接地、扁平化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頭腦風暴中表達自己、激發創意。

以色列發明的膠囊照相機

以色列滴灌技術
位于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是一個僅有2.5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是沙漠,人口數量也不多——若是認真算起來,可能還不如中國的一個二三線城市。在全球人口中,以色列人也僅僅占比0.2%。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鄰環視、印象中總是戰火紛飛的國度,卻以這0.2%的人口,拿走了諾貝爾獎中約20%的席位。
從自然資源上來看,以色列并不是“老天爺賞飯吃”的資源型國家;以領土、人口等維度來權衡,以色列的“出廠設置”也是捉襟見肘。
/以色列的科技貢獻幾乎占據GDP的90%以上,能夠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數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三。/
但以色列人用智慧化解了這些硬件上的窘迫:自然資源匱乏,那就極大地發揮“人”的價值;國土面積狹小,那就爭取“走出去”,尋找國際貿易的可能性。
運用智慧,以色列將“詛咒”變成了“祝福”。
就拿以色列極度缺水這一自然條件的匱乏來說,以色列一向注重針對“水”的科技創造?!按蚱圃{咒”“人定勝天”的思考始終在以色列人的腦海中根植。20世紀80年代,農業灌溉成了舉國亟須解決的迫切問題。一名水工程師在研究中發現,可以通過軟管將有限的水緩慢釋放到植物的根部,既節約了水源,又能有效起到灌溉效果。
這便是以色列影響世界的一項科技發明——滴灌技術。在后期的“改良版”中,通過科學設計的一種有孔且可以自由調控壓力的軟管,將無目的的傳統漫灌,變為“用在刀刃上”的滴灌——用原來一半的水,能夠多種至少40%的莊稼。
如今,滴灌技術已經在全球推廣其中30%的市場份額被以色列占據。這是一個極為著名的“詛咒變祝?!钡墓适隆?/p>
而即便是戰火紛飛,以色列人也能在戰場之中找到發明創造的機會。在戰時,一名叫伊旦的導彈工程師在研究“更好的導彈”的過程中,忽然想:是否能將導彈中使用的,“看到”目標的東西,用于拍攝人體內部的器官呢?
基于這樣的想法,伊旦嘗試并發明了醫療中可吞服的膠囊照相機。如今,膠囊相機在診斷早期消化道癌癥中正發揮著重大作用。
無論是資源匱乏,還是戰火糾葛,以色列人似乎總有能力將痛苦化為發明創造的動力。
如今,以色列的創業成績是驚人的。據統計,以色列有近9000家初創企業,幾乎每1000人中就有一人在創業,密度極大。

以色列特拉維夫街頭的表演者
數量多,質量也不錯。受限于資源、土地的匱乏,以色列的創業企業,多聚焦在高科技行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生物科技等等,或是在傳統農業、工業中尋求高科技切口。很多我們熟悉的科技產品——比如人人都在使用的即時通信類軟件,是以色列的創業公司早在1996年便開發出來的。
這些高科技行業對土地與資源的要求不高,又常常能吸引投資者關注,收益頗豐。因此,以色列的科技貢獻幾乎占據GDP的90%以上,能夠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數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三。以戰火紛爭的貧瘠彈丸之地,躋身世界高精尖技術發明與創業能量的前列,以色列確實完成了一場高級“逆襲”。
創業企業的大量成功,也推動著以色列的經濟快速發展。比如2018年的統計結果,以色列的人均GDP高出我國近4倍——這其中,自然有人口多寡的因素,但以色列每個人的“單位產值”,每項高科技產品背后的財富隱喻,確實如“滴灌”技術那般,將每一種珍貴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以色列的創業絕非某種一時的浪潮,而是始終前行的、不斷幽深的大海,在盡可能探勘的范圍內,不斷尋找科技的邊界。
在以色列人的創業故事中,我們或許也能學到一些理念面對自己的生活。
以色列有一個詞,Chutzpah,意為“無所顧忌,敢于挑戰”的求真精神。這幾乎概括了以色列人創業的成功之路。一個著名的笑話是:有四個人站在街角,一個美國人,一個俄羅斯人,一個中國人,一個以色列人。一個記者走上來問:“打擾一下,請問你們對肉類短缺有什么看法?”美國人說:“什么是短缺?”俄羅斯人說:“什么是肉類?”中國人說:“什么是看法?”
而以色列人說:“什么是打擾一下?”
這個極端例子,表現了以色列人敢于提出問題、敢于否定權威,以及刨根問底的習慣。而創業中,對“真理越辯越明”的不懈追求,顯然是最重要的。
奉真理為圭臬,對權威保持質疑與反思,或許是以色列的創業者們在高科技產品之外,能夠帶給我們的額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