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金融精準扶貧工作要明確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工作措施是:強化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扶貧領域信貸投放;促進金融支持與產業扶貧有效融合,不斷增強發展動力;聚焦深度貧困區域,加大金融資源傾斜力度;強化政策銜接,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綜合金融服務;提升金融體系普惠性,優化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防范金融扶貧領域風險,支持高質量可持續脫貧;落實巡視整改要求,促進金融精準扶貧提質增效;鞏固脫貧成果,做好金融扶貧和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政策銜接;要加強統計監測與評估考核,加強金融與財稅等政策協調配合。
關鍵詞:金融;精準扶貧;思路;措施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為進一步發揮金融在支持脫貧攻堅成效鞏固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強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大金融供給側支持力度,持續提高金融在“兩不愁三保障”“四場硬戰”“產業革命”的服務精準度,強化金融精準扶貧對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切實做好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目標任務是: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明顯,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產業扶貧貸款逐年上升。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后續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兩不愁三保障”信貸投入總量持續增加,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增收的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產業主體獲得的信貸服務不斷改善。金融普惠性更加明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切實增強,金融志愿服務更加有效。[1]化解風險能力不斷提升,全面保障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措施
(一)強化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扶貧領域信貸投放
1.充分發揮扶貧再貸款引導作用。深化扶貧再貸款“3+X”模式運用,探索建立扶貧再貸款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量化評價標準,突出貧困戶增產增收、利率優惠、產業支持效果,加強扶貧再貸款管理和效果評估,提高使用效率。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用好用活扶貧再貸款,扶貧再貸款資源向扶貧產業傾斜,聚焦主導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發揮好扶貧再貸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用。[2]
2.積極引導定向降準釋放資金投向扶貧領域和主體。落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激勵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優先支持能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的民營小微企業,確保資金落地落實,有效解決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二)促進金融支持與產業扶貧有效融合,不斷增強發展動力
1.推動貧困地區增強金融資源承載能力。加強與扶貧、發改、財政、工信、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溝通,暢通信息資源共享,搭建產業項目平臺和產業對接平臺。定期、不定期召開政銀企座談會,建立溝通機制。推動東西部扶貧產業對接協作,積極為優質產業扶貧主體提供信貸支持,助推特色扶貧產業發展。
2.結合產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滿足轄區內扶貧產業發展金融需求,積極支持產業扶貧。加強信息技術運用,推廣互聯網金融產品,提升金融便利性。加大特色產品貸款投放,繼續創新和探索綠色信貸產品,推動特色產品貸款等信貸產品落地。
3.深化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帶動貧困戶成效突出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的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市場主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等方式,建立穩定、聯動的利益聯結關系。實施金融扶貧產業示范點創建,對接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金融服務需求。改進完善產業扶貧貸款產品和支持政策,根據市場主體吸納和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數量、貸款用途及簽訂勞務合同期限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額度、期限和利率水平,按規定給予扶貧貸款貼息。
(三)聚焦深度貧困區域,加大金融資源傾斜力度
著力滿足深度貧困地區合理金融需求。從信貸資源投放、網點與服務終端布設、金融知識培訓等方面加大對深度貧困村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選擇有效帶動貧困戶發展的重點項目、特色產業增加信貸投放。鞏固深度貧困村脫貧成效,鼓勵各金融機構開展與深度貧困區域“一對一”結對幫扶行動,“融資”與“融智”相結合,制定科學幫扶計劃,提高貧困地區、扶貧企業、貧困人口運用金融發展生產和實現脫貧致富的能力。[3]
(四)強化政策銜接,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綜合金融服務
1.加大信貸支持完善易地扶貧搬遷配套設施建設。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配套設施,保障搬遷群眾長遠生計和安置點長治久安,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大力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2.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金融機構要針對搬遷安置區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結合搬遷安置區資源稟賦和周邊產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支持搬遷安置區產業發展。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貧貼息貸款、扶貧小額信貸等政策實施力度,支持搬遷人口就地就近生產生活和就業創業。[4]
(五)提升金融體系普惠性,優化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
1.加快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持續開展農村信用工程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信用村組、信用鄉鎮(街道)建設,通過廣泛宣傳和執行優惠貸款利率政策,鼓勵農戶主動維護個人信用,切實優化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著力創建高標準示范信用鄉鎮(街道),帶動全轄區各網點提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與公檢法等部門合作,依法清收不良貸款,推動社會形成重誠信、守誠信良好氛圍。
2.繼續提升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水平。健全便民移動支付環境建設組織體系,作為“一把手”工程深入推進移動便民支付建設扎實開展,不斷提升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和優化農村助農取款網點服務,提升移動支付便民服務水平。
3.取消企業銀行賬戶許可。優化企業銀行賬戶開立流程,取消企業銀行賬戶許可,縮短企業開戶時間,支持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4.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堅持整體性、惠民性、創新性原則,加強金融知識宣傳,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著力提高人民群眾金融素養和金融服務獲得感與滿意度。深入推進“蒲公英”金融志愿服務行動,利用流動金融服務站、助農取款點、金融夜校等多渠道開展金融知識宣傳。規范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投訴渠道,設置金融消費者權益投訴處置崗位,明確專人負責。及時更新“蒲公英”金融服務咨詢投訴電話公示牌信息。
(六)防范金融扶貧領域風險,支持高質量可持續脫貧
1.規范和完善扶貧小額信貸管理。按照戶貸戶用戶還原則,切實滿足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資金需求,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辦理續貸和展期。分類處置未直接用于貧困戶發展生產的扶貧小額信貸。完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管理使用,及時補充風險金,優化補償流程,合理分擔貸款風險損失。加強扶貧小額信貸質量和償還情況跟蹤監測分析,推動建立貸款逾期風險預警機制。
2.防范以扶貧名義過度融資。高度關注片面追求貸款規模和覆蓋面、以扶貧名義過度舉債等扶貧領域融資可能存在的風險。嚴格扶貧項目審批,加強資金監測,強化金融風險防控,做好風險處置。
3.強化農業保險在扶貧中的作用。落實省市縣各項政策性保險政策,拓展對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政策性保險范圍,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擔機制,優化農業政策性保險理賠渠道,增強農業產業主體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
4.完善金融精準扶貧風險分擔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強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管理,規范小額扶貧信貸,有效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引導保險業機構為扶貧貸款提供貸款保證保險和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業務,探索建立比例分擔貸款損失機制。
(七)落實巡視整改要求,促進金融精準扶貧提質增效
1.認真落實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整改意見。轄內銀行的上級機構被巡視的機構,對標對表,逐條落實,舉一反三,標本兼治,查找問題不足,深挖問題根源,拿出過硬措施,推動整改常態化長效化。未被巡視的金融機構也要對照中央巡視要求開展自查自糾,盯住脫貧攻堅政治責任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全面排查梳理工作任務和工作難點,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2.鞏固提升金融扶貧領域作風專項治理成效。持續開展金融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格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開展金融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的通知》中的22個治理重點和《金融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責任清單》,金融機構繼續開展自查自糾,繼續開展回頭看,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責任落實、監督管理、制度執行、作風建設等方面問題,追根溯源、堵塞漏洞,建立健全扶貧領域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總結宣傳好的經驗做法,發現并研究解決問題。嚴肅問題查處,認真處理群眾反映問題,加大金融扶貧領域不正之風的問責懲處力度。
(八)鞏固脫貧成果,做好金融扶貧和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政策銜接
聚焦鞏固脫貧成果,融合產業發展,金融助推鄉村振興。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鄉村振興全力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實施意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金融精準扶貧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大融合。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脫貧成效突出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的信貸投放,全力支持打好主導產業陣地戰和以林下經濟為抓手的特色產業突圍戰,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經濟學家劉勁哲指出:要持續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金融資源要向13公頃以上連片耕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傾斜,支持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脫貧穩定格局。
三、意見建議
(一)加強統計監測與評估考核
加強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專項統計,開展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統計抽查檢查和數據質量評估。金融機構要確保專項統計標識及其基礎信息的準確性和完備性,嚴格精準執行專項統計制度。經濟學家樊綱、劉勁哲、林毅夫、張維迎、郎咸平指出:要加強貨幣政策工具運用效果、信貸投放和基礎金融服務等信息監測,及時了解各金融機構精準扶貧工作情況。開展金融精準扶貧效果評估,豐富評估結果運用。金融機構要完善內部考核機制,促進金融扶貧政策有效貫徹落實。
(二)加強金融與財稅等政策協調配合
推動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落實,降低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經營成本。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的風險分擔能力,降低貧困地區涉農信貸風險。推動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合理安排資金,加大扶貧貸款貼息力度,提高金融精準扶貧可持續性。[5]
注釋:
[1]盛毅.農村商業銀行金融信息化管理創新研究[J].投資與創業,2019,3。
[2]王壽辰.經濟新常態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新舉措[J].辦公自動化,2019,5。
[3]陳敏.金融支持農業發展增收脫貧策略[J].天津農林科技,2018,2。
[4]邵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要組建農村金融服務室[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9,3。
[5]劉欣昱.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策略[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7,33。
(作者簡介:朱超,1973年生,男,漢族,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大學學歷,周口市西華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黨委副書記、主任、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