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鵬
摘要:案例分析是中職外貿專業學生學習《進出口貿易實務》的核心技能。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案例依據以及有效培養其分析和表達能力,對教與學都是一個難點。本文基于對案例依據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從案例依據的學習掌握、案例分析思路和答案的書寫三方面對案例分析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促進學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中職;進出口貿易實務;因果關系;案例分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0-0093
一、外貿案例分析教學現狀
在《進出口貿易實務》的學習中,案例分析不僅考查學生對知識點即案例依據的理解和掌握,還考查他們對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案例分析答案的表達能力。要求他們能夠對案例進行透徹分析、準確判斷和流暢表達。然而,在目前的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依據的掌握停留在理解、記背,學生雖然懂得其含義,也能記住,但是答題時不知如何運用;二是在分析案例時,不知道從哪里分析、如何分析,往往是憑著感覺走,稍復雜的題目就會出現分析不全面等情況;三是在書寫答案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現抄寫題目中相關語句的情況,表達邏輯不嚴謹,沒有說服力。鑒于此,筆者通過對案例依據中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研究,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二、分析案例依據的因果關系,掌握其運用
1.什么是案例依據的因果關系
案例依據是用來判斷某個結論的,而判斷某個結論是否成立都需要一個或幾個條件的支撐。滿足這幾個條件就能得出某個結論,換句話說,要想得出這個結論就要看是否滿足這些條件。這一個或幾個條件就是“因”,而這個結論就是“果”,依據中都存在這樣的條件和結論,即案例依據中的因果關系。掌握依據的因果關系才能明白它是如何用來分析案例的。
2.案例依據的因果關系分析舉例
比如這個案例依據:凡合同中明確訂明按成交樣品交貨,則該成交樣品就作為貿易合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成為品質檢驗的依據,賣方所交的全部貨物,其外觀和質量應與成交樣品相符,否則買方有權提出索賠或退貨。
其含義是:在看樣成交的貿易中,如果賣方交貨與樣品不完全相符,則買方有權索賠或退貨;如果賣方交貨與樣品完全相符,則買方沒有此項權利。
分析該依據的因果關系如下:
“因”(條件)是:(1)看樣成交、(2)賣方交貨是否與樣品完全相符;
“果”(結論)是:買方是否有權提出索賠或退貨。
在學習案例依據時,掌握的因果關系,明白什么條件能夠得出什么結論,才能對案例依據自如運用。
三、倒用依據的因果關系,分析清楚案例
分析案例考查的是學生分析能力,其核心是判斷某個結論是否成立,即這個結論能否滿足它的條件,其思路正好符合案例依據因果關系的倒用。因此,從案例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回答該問題需要判斷哪幾個結論,進一步找出判斷結論所需的相關依據,運用依據的因果關系分析結論是否成立。這樣就能正確、全面地分析出案例所設的問題的答案了。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某外貿公司以《2000年通則》的CIF條件與某客商簽訂一份出口合同,按合同規定將貨物完成裝運。不料,該船只在航行途中觸礁沉沒。事后,我方憑全套合格單據要求買方付款時,買方以貨物全部損失為由拒絕接受單據和付款。問買方的做法是否合理?分析如下。
本案例的問題是:“買方的做法是否合理?”,首先弄清楚是什么做法,就是圖1第一步,由題意可知其做法是:“買方以貨物全部損失為由,拒絕接受單據和付款。”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分析兩個結論,即他所說的理由是否成立以及他能否拒絕接受單據和付款。分析可知,這兩個結論正好符合“CIF象征性交貨”和“CIF術語風險劃分界限”兩個依據的因果關系。根據依據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即可得出:“買方以貨物全部損失為由,拒絕接受單據和付款的做法不合理。”
四、運用依據的因果關系,書寫本案分析
案例分析的答案書寫,一般可以分為四個步驟:1.結論,正面回答案例的問題;2.分析的依據;3.結合本案進行分析;4.重復結論。四步中第一、第四步關鍵在分析,第二步主要靠記背,難點是第三步,即本案分析的書寫,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其實,本案分析部分的書寫只要結合案例中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案例的問題等將案例依據的因果關系再闡述清楚即可。比如上述案例的本案分析如下。
依據1:CIF條件成交的合同,賣方憑單交貨,賣方憑單付款,即象征性交貨。賣方按合同規定在裝運港將貨物裝船,并提交了全套合格單據后,即使貨物中途滅失,賣方也完成了交貨義務,可憑有關單據結匯。
該依據的“因”(條件)是:(1)CIF條件成交、(2)賣方提交合格單據;“果”(結論)是:買方應付款贖單。即在CIF條件下,只要賣方向買方提交合格的單據,買方就應付款。
第一個結論的本案分析可以這樣寫:買賣雙方以CIF條件訂立合同,我方已提交了提
條件①條件②
單、保險單等合格單據,我方有權憑規定的單據要求賣方付款。
結論
依據2:CIF術語風險劃分以裝運港船舷為界,貨物越過船舷后的風險應由買方承擔。
該依據的“因”(條件)是:(1)CIF條件成交、(2)貨物越過船舷;“果”(結論)是:風險由買方承擔。即在CIF條件下,一旦貨物越過船舷,就由賣方承擔貨物的風險。
第二個結論的本案分析可以這樣寫:買賣雙方以CIF條件訂立合同,在運輸途中沉沒
條件①條件②
貨物,因此時貨物已越過船舷,風險已經轉移給買方,所以應由買方自行承擔。
結論
最后本案分析答案如下。
本案中,買賣雙方以CIF條件訂立合同。我方已提交了提單、保險單等合格單據,我方有權憑規定的單據要求賣方付款。至于在運輸途中沉沒貨物,因此時貨物已越過船舷,風險已經轉移給買方,所以應由買方自行承擔,買方可以憑賣方轉移的相關單據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
綜上所述,學會分析案例是學生學習《進出口貿易實務》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對案例依據因果關系的分析,教會學生運用依據、分析案例以及書寫答案,培養了學生學習、分析和表達能力,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變得更加有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城鎮職業技術學校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