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容
摘? 要:莆仙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蘊含深厚的歷史、人文、藝術價值,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在中國戲劇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傳承這一古老的劇種,讓學生感受到莆仙戲的藝術魅力,萌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莆田市教育局決定開展“莆仙戲曲進校園”活動。東海中心小學立足鄉村學校實際,針對“莆仙戲曲進校園”活動中的困惑,提出了引進專家、成風化人、走進劇團、改編劇目等創新活動形式,讓莆仙戲曲在鄉村學校開花結果。
關鍵詞:莆仙戲曲;鄉村學校;實踐研究
2017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中心小學沐浴著“莆仙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春風,成為該活動的鄉村試點學校。發揮鄉村學校的優勢,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親近傳統藝術、感受藝術魅力、提高藝術修養的平臺。
一、引進專家,培養專業的莆仙戲教師
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很多學校缺少音樂教師。部分音樂教師也不具備教授莆仙戲的能力,學校只能外聘戲曲教師給學生授課。但是,因為鄉村學校經費不足、交通不便等現實問題,始終“留不住”戲曲教師,只有引領鄉村學校音樂教師向戲曲教師發展,才能解決戲曲師資短缺的問題。
東海中心小學“請進來”莆仙戲民間藝術家,為學生演唱莆仙戲經典唱段,現場教授蹀步、踏步、矮步、抽步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步程式,使學生萌發了從了解莆仙戲到喜愛表演莆仙戲的情感。同時,邀請專家到學校為音樂教師開展“莆仙戲唱腔”“莆仙戲經典唱段培訓”“莆仙戲歷史文化”等專題講座,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向教師傳授莆仙戲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音樂教師的戲曲表演水平,提升鄉村音樂教師的戲曲素養。學校還鼓勵教師“走出去”,積極參與省、市、區各級各類戲曲專題活動,從中借鑒其他試點學校的成功經驗,學習戲曲的有效教學策略,成就了一批既能上好音樂課,又能教好莆仙戲的音樂教師。
二、成風化人,提升莆仙戲的學科地位
在鄉村學校,以成績衡量學生的現象十分普遍,莆仙戲的教育淪落到沒有生源之境。東海中心小學通過下鄉演出、主題班會等具有鄉村特色的活動,讓學生、家長認識和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莆仙戲的學科地位。
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莆田厚重的文化底蘊,從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殺狗勸夫》告訴人們不可濫交酒肉朋友;《高文舉》告訴人們富貴不棄糟糠之妻等。莆仙戲《慢步步嬌》中仲書的扮演者是學校五年級的一名男同學,他說:我很喜歡自己扮演的仲書一角,他雖然已白發蒼蒼,卻仍然堅守在三尺講臺,仲書先生“立德樹人,終身為師”的精神是我學習的榜樣。正如這名學生所言,莆仙戲歷史文化悠久,具有弘揚傳統美德和成風化人的作用。當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莆仙戲的學科地位后,喜歡莆仙戲的學生猶如雨后春筍般在校園綻放。
三、走進劇團,拉近學生與莆仙戲的距離
莆仙戲博大精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但是卻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那么如何拉近學生與莆仙戲的距離呢?莆仙戲一直風靡莆田鄉村,逢年過節都少不了劇團演出助興。基于貼近普通民眾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水平,莆仙戲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可以說,莆仙戲是最底層群眾獲取文化知識、了解傳統歷史的一種途徑。
東海中心小學抓住專業劇團下鄉演出的機會,帶領學生觀看莆仙戲表演。戲臺上服飾色彩斑斕,唱腔魅力十足,舞蹈婀娜多姿,臉譜形象夸張,演員在臺上舉手投足都能給學生帶來感官的刺激,給學生美的享受。學生像資深的老戲迷一樣對演員、劇情等評頭論足,還能向戲曲演員學習唱腔和身段,體驗戲曲演員的職業幸福感。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生對莆仙戲有了一種熟悉感、親近感,拉近了學生與莆仙戲的距離。
四、改編劇目,豐富莆仙戲的學習資源
莆仙戲藝術家繼承、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創作、改編和排演了諸多經典名劇,如《春草闖堂》《團圓之后》《三打王瑛》《新亭淚》《狀元與乞丐》等。大部分經典劇目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適合學生學習的劇目寥寥無幾,鄉村學校的學習資源就更少了。這就要求鄉村教師具有挖掘經典劇目和改編傳統劇目的能力,創造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劇目。
例如,莆仙戲《春草闖堂》曾榮獲全國劇本一等獎和演出一等獎,劇本入選《中國當代十大喜劇集》。其中,“坐轎”的片段表現了胡進知府想要盡快確定薛攻庭真假姑爺的身份,為了第一時間趕到相府,他委屈地稱丫頭春草為“大姐”,又把知府的轎子讓給故意拐了腳的春草坐,春草眉飛色舞地坐上知府的轎子,而胡知府竟成了跟班。該片段風趣幽默,樂曲旋律優美、流暢,層次分明,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按照劇中的角色安排設計了一場豐富、有趣的“坐轎”戲,把小丫鬟春草的聰明、睿智和胡知府的老奸巨猾表現得淋漓盡致。
莆仙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006年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振興莆仙戲從娃娃抓起。莆仙戲藝術走入鄉村小學生的視野,引領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被新一代的接班人所了解和喜愛,這不僅提高了鄉村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鄒燕麗. 基于優秀民俗文化傳承下莆仙戲進校園的探究[J]. 考試周刊,2017(41).
[2]陳雷,劉湘如,林瑞武. 福建地方戲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