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元,陳慶強,謝晟祎,劉羽
(1.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121;2.福建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3.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教學科研處,福建 福州 350181;4.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福建 福州 35012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肯定了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作為教育部批復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我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合作院校的教學標準接軌。
我校課程分為外方合作院校(以下簡稱外方)專業課、英語課、通識教育課和中方專業課4個大類,目前存在學時緊張的問題,原因如下:⑴根據《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教外綜〔2006〕5號),外方專業核心課程的門數和教學時數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全部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⑵為保證外方英語教學的課程實效,我校語言中心構建了EGP、EAP和ESP結合的英語課程體系,強調英語學習;⑶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國際化人才是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必須具備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通識課程不可忽視;⑷專業設置必須符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開設足夠的專業基礎、核心和擴展課程。
四大類課程都需要學時,但總量卻有上限。因此,課程設置和學時分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本研究采用課程匹配的思路,即對中方專業課進行改革,令其同時匹配外方課程標準中的考核要素,即:同一門課既體現本土化的人才培養要求,又與國際化標準接軌,避免類似內容既開設中方課程,又引入外方課程,從而降低學時需求。
為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令課程與企業崗位真實需求接軌,我校申請了網絡安全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項目試點(以下簡稱網絡安全認證),嘗試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開展1+X課證融通的改革研究。
此外,本研究嘗試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開展理工類專業課程(仍以“計算機網絡安全”為例)課程思政的研究。
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發布的《“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指出:“‘一帶一路’需要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和關鍵[1];戰略框架的深層推進,離不開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2]。程瑩等通過數據調查和統計分析對我國高校國際化狀態和趨勢進行了探討[3];陸根書等總結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問題和發展對策[4];林金輝等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5]及實現可持續的前提[6],并從師資、生源、課程、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和教學管理等基本元素出發探討質量保障的基本路徑[7,8];唐振福等在明確中外合作辦學評估主體和責任的基礎上對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進行初步設計[9]。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學時緊張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課題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分析我校辦學現狀和問題,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外方課程的內容有相當部分與我國的專業教學標準重合,中外方分別開展專業教學導致不必要的學時開銷,因此考慮課程匹配;外方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現實需求不完全匹配,不能盲目照搬;中方專業課程學生接受度較高,教學設計和調整更靈活,能更好地適應本土化人才需求,因此需要將外方專業課程的標準化要求映射到中方專業課程中。
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構建職業教育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中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旨在通過育訓結合,課證融通,培養出產業亟需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
1+X 證書制度是國家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評價模式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唐以志等[10]論證了1+X對于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意義;鄧澤民等[11]以我國頂層教育與勞動證書制度為出發點,分析了職業技能證書對于認定學生能力水平的作用;李壽冰等[12]分析了1+X中級證書培訓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對接,將認證納入課程體系的可行性,對涉及的關鍵要素和教學模式進行梳理;杜怡萍等[13]分享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課證共生共長”模式精準服務信息通信產業需求的教學成果;本研究嘗試將課證融通貫徹到具體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
課證融通需要將職業認證與人才培養融合,以崗位需求為核心,以技能培養為主導,通過課程結構優化、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升級,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從而增強學習者的職業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職業素質。
1+X 網絡安全項目認證標準由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制定,面向IT互聯網企業、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的信息安全部門或安服部門中從事網絡安全運維的工作崗位。網絡安全項目(中級)標準包括4個工作領域,9個工作任務和50個職業技能要求,體現企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
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課程思政理念包括挖掘專業課的德育內涵,促進構建課程體系和育人體系,是對傳統思政教育載體上的拓展、內容上的豐富和方法上的創新。
邱仁富等[14]、何紅娟等[15]和楊涵等[16]研究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區別和關聯,以及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和建構策略;高燕等[17]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也有許多研究探討了專業課甚至是自然科學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問題、解決思路、要點和實踐路徑[18-22];劉淑慧等[23]提出了“互聯網+課程思政”的建構模式,肖安寶等[24]則將雨課堂在線教學平臺應用于思政課翻轉教學并評估實效。
本文后續課程改革實踐章節分為課程概況、中/外方課程匹配、課證融通、思政教育和課程生態建設共5個部分展開闡述。
整體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改革方案框架
我?!坝嬎銠C網絡安全”課程是信息工程系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和云計算應用技術等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48學時),目前已具備開設該課程的硬件資源、師資力量和相關軟件配置,上述專業的外方培養方案中,存在類似的課程(ICTNWK),因此將該課程用于課程匹配/映射實踐。
我校專業課設計以“模塊—項目”為單位,從整體角度對知識點、技能點以及各項素質的重要性和關聯關系進行評估,加強重難點的教學設計,根據知識脈絡強化模塊內各項目的銜接,模塊內容構成略。
將外方合作院校課程標準中的知識/技能指標(knowledge/performance criteria)根據其重要性、難度和要求掌握層次落實到我方的課標/大綱文件中,如表1所示,其中O、PO和EO分別指代Course Outline、Practical Outline和Examination Outline,即課程大綱、實驗大綱和考試大綱。

表1 外方指標匹配
采用提問、調查、作業或診斷性測驗等形式確定學習主體的不同知識和技能水平(學情分析),并結合其性格和學習特點制定、編排針對性的教學過程和內容;對前置課程中存在的薄弱點提供輔導/提升通道;選擇先行組織者材料;設計問題情境的呈現和導入方式;分解細化過程中的技能目標,分析相應的認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等支持性條件。
借鑒外方的教學理念和實施標準,確定師生交流方式、教師反饋模式、課堂管理方案和強化形式等,充分利用內外部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平臺、數字資源、實訓室等),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小班輔導、小組項目、學術講座、課間交流、課后答疑等)方法(講授、討論、質疑等)和信息媒介(在疫情影響下重點考慮視頻會議、在線教學等遠程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認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
將上述要求指標逐一在具體的評價/考核內容中落實,利用考勤、課堂表現、作業、實踐報告、小組項目、形成性/總結性測驗、綜合實訓等形式,綜合設計多種類型下有代表性的、以技能為導向的(強調行為、條件、標準和結果)、體現難度分布的題目,開發主次分明、分析與綜合評分結合的評價機制,確保過程/結果性材料從不同層次滿足外方的考核指標,評價模板略。
1+X 認證培訓可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與職業素養,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我校“計算機網絡安全”課程與網絡安全項目試點契合度較高,可作為課證融通的研究案例。前者學習學時為48學時,后者建議培訓學時為120~160學時,因此將部分認證內容匹配到該課程,計劃未來擴展為課程群與該1+X認證的融通。
根據崗位需求的熱門程度和發展趨勢,以及不同崗位的典型工作場景和任務提取核心技能要求,深入企業調研,同時請合作企業的技術專家審定工作領域,以對應的項目為單位,以崗位需求為骨架重組課程,編制符合我校辦學特色的活頁式教材;通過實踐案例循序漸進開展知識教學和技能培養。
以“ARP攻防安全”相關內容為例,在教學大綱/教案中覆蓋相關指標,落實到模塊2的項目2中,大綱中的具體目標分解如表2所示,教案設計略。

表2 項目“ARP攻防與安全”1+X標準的指標分解
進一步構建評價指標矩陣,在明確相關內容/條目難度和所需時間的前提下,進一步向用人單位進行知識/技能重要性的廣泛調查,確定其要求掌握層次,在此基礎上將抽象的1+X技能認證標準分解為知識/技能/素質要求并細化,落實到不同的課程評價量化指標中,如表3所示。

表3 1+X評價指標落實
融合思政教育,結合學科文化的熏陶,加強科學思維和職業素養的引導,培養具有中國特色,三觀和意識形態端正的國際化人才。整理相關思政內容并挖掘其內涵,根據其特質選擇恰當的場景和教學方法將其融合至課程教學中。
課程周邊生態是廣義上的課程,本研究將重點放在教學梯隊建設、師生溝通機制建設,以及學習數據分析與評估機制建設上。
⑴ 教學梯隊建設(目前已建立年齡、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
開展教師培訓,形成角色觀念,即提供指導服務、執行課堂管理、開展思政教育等;拓寬中外教師的交流渠道,定期開展中外教師集中式教學研討,形成常態化的交流互訪,從而了解彼此的教學管理模式,提升教學管理水平,更新教學管理觀念;通過學生評價、自我評估、同行互評和上級監督的方式,評價教師的思想政治水準和職業操守,為教師自我改進提供參考。
⑵ 師生溝通機制
拓寬學生反饋意見的渠道,如多部門參與的學生座談會、學習委員QQ群、不定期隨機訪談學生等,多方位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完善意見分析和價值發掘機制;借鑒外方標準改善現有評教機制,細化評價指標,如學習資源的豐富度、相關性、更新速度等;任課教師與輔導員和教學管理人員積極溝通,進一步構建教學反饋聯動機制,如輔導員定期約談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督促學生重視學習等。
⑶ 學習數據分析與評估機制建設
使用Metabase開源框架統計分析數據,評估學習情況并進行可視化展示,采用雷達圖反映學生在各個項目上的知識/能力/素質評分和相對水平,外圍樹圖則對應細化的知識點/技能點/素質,其長度表示在整體模塊中的重要性,由內向外,顏色由深至淺,深色表示第一輪教學后學生取得的成績,偏淺的顏色表示經過后續講解/輔導/練習/自主學習提升的部分,最淺的顏色表示尚未掌握/達到的內容/層次。此外,使用堆疊柱圖反映教學各環節的時間分配,各模塊/項目/任務的學習資源比例,以及評價指標的比例構成和變化情況;動態折線圖/散點圖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學習熱點;使用盒圖體現不同班級/小組內部的水平分布;社交網絡圖發現優秀學生和高影響成員;詞云展示課程關鍵詞等,輔助教學評估。
課程建設和改革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以“計算機網絡安全”課程改革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規律和整體趨勢,結合我?,F狀,通過中/外方課程匹配,解決學時緊張的問題,借鑒外方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開展符合國際標準的專業教學;引入1+X網絡安全認證,以項目為單位重組課程,使專業培養與企業需求接軌,實現課證融通,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崗位技能為導向,以國際標準為依據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技能人才。未來計劃進一步量化驗證本文方案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