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初中數學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而傳統數學教學過于強調人為干預,使教學缺乏生氣,壓抑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因著重培養初中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和能力,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更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學手段,培養農村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是初中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無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采用新穎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學生因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厭棄數學放棄數學,甚至放棄學業,這種狀況在農村初中普遍存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本人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建議。
一、融合數學與生活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生活數學成為通俗易懂的一門學科,教師應深入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契合點,了解初中生的個性成長和心理發展,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時,教師可以引進生活中的買賣關系。新年的紅包壓歲錢X元,購買一些學習用品花了1/3X元,報名用了1/2X元,還剩多少?試問這筆紅包壓歲錢如何分配?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這就是減法。在實際中這筆錢應分成三部分,剩下的部分用未知數X來表示,逐步讓學生把三部分的錢相加成總數,這就是含有一個未知數的等式關系,也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雛形。利用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找到答題思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并鼓勵他們不斷探索。
同時,在遇到難度較大的數學題目時,教師不能急于講解答題思路,而是鼓勵學生小組討論,讓他們結合生活實例發表個人見解,教師再點評并給予補充。這種小組討論的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其集體榮譽感。
二、結合初中生興趣愛好,多樣化教學
在科學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依賴程度熱情異常高漲。抖音、快手和網絡小視頻無處不在。在初中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中找到數學知識的切入點,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新鮮的活力。同時,在網絡上存在很多名師拍攝的教學小視頻,他們的教學方式新穎,用詼諧的語調和簡單的方法闡述了較為枯燥的數學知識點。其次,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個別學生在課堂當中難以消化老師傳授的知識,但其在課后可以利用網絡教學進行再次學習,吸取各自的優點以加深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
如:幾何圖形的分析,部分題目晦澀難懂,在長時間的分析當中,能力稍微跟不上的學生學習起來就倍感艱辛,數學的思維一環扣一環,只要在哪個環節形成攔路虎,往下的分析都是徒勞。現在的網絡發達,一些有心人士在網絡上義務教學,他們的思路或許為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打開另一扇門,讓這些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展翅高飛,嘗到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但是網絡上APP上也有不足的地方,太多視頻分散中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在學習期間不能做到從一而終,更不用說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激勵性評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相對幼稚,情緒起伏較大,對他們而言,過多的批評教育可能起不到鞭策作用,而且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鼓勵比批評更有用,更能激發他們的潛能,能促使他們不斷進步。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在于發現學生的特點,關鍵在于不斷地實踐。當他們獨立探索數學知識點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在課堂教學中,即使是學生一點小進步,教師都要重視,都要予以肯定。對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不能用同一種標準要求所有學生,而是要分層次予以評價。教師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科學運用表揚,使激勵性評價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農村初中生以留守兒童居多,缺乏家長的督促和監督,學生或多或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家長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方式上暴露了自身的短板,簡單粗暴的形式更容易引起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的叛逆。最后,學生的學習素質參差不齊,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某些學生可能因為喜歡數學就專心修學,付出大量的時間學習,從而忽略其它學科,導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成績差距大。但大部分學生因為中學數學知識的復雜性,興趣持續性不長,隨著知識的加深,他們逐漸失去信心,甚至選擇放棄。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切忌滿堂灌,也不可隨意增加習題訓練,大搞題海戰術……其實學好數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老師的言行舉止在課堂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的學習習慣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形成。其次,老師的例題分析思路要新穎,要用詼諧有趣的語言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復雜問題簡單化有利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又能把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到興趣當中來。最后,老師要懂得全方面分析教材,既要熟悉教材也要熟悉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此時宛如載體,把教材上的知識以最安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吸收,讓學生消化。
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利用多媒體信息時代的幫助,使課堂氣氛不局限于老師在一邊傳授知識,而另一邊只是被迫地接受知識。聲情并茂,視覺聽覺的享受,積極活潑的課堂模式把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的激情點燃,把他們多余的精力回歸到數學學習當中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老師想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必須在前期的教學準備上下苦功夫,必須把握教材的特點,將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應集思廣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振興農村,使農村的中學生煥發新顏,與大城市的學生一樣擁有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閆方.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數學參考2015.
[2]李堂堂.農村普通中學初一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以L市D中學為例[D].青海師范大學,2018.
[3] 宋廷亮.基于興趣出發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剖析[J].教師博覽,2021.
[4] 袁仲禎.初中數學課興趣教學模式的構建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
作者簡介:陳景峰,男,漢族,廣東雷州,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單位:廣東省雷州市東里中學,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廣東省雷州市東里中學 ?廣東 ?湛江 ?5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