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歷史、人文、自然要素的有機整合,聚集了人類的智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觀念,并在時代的洗禮下成為人居“返璞歸真”的紐帶。文章以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為研究對象,闡釋其概念與內涵,分析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價值意蘊,并從景觀保護、生態整治、跨界融合、信息支撐、旅游賦能四個層面探究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更新
在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與現代城市宜居空間之間似乎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分散且陳舊的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遺址與建筑立面、人們所追求的現代感及科技感生活模式使得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創新化開發工作困難重重。作為人文與自然景觀的綜合體,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蘊含著人地協調的古老思想,隱含著天地人和的哲學觀念,若將其摒除在城市化建設之外,置于與現代化發展的對立面,則是對歷史的背棄,對傳統的泯滅。為此,如何在領會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內涵、認可并認知其價值意蘊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保護與革新,已經成為一項時代課題。
一、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概述
“村”即鄉下聚集之處所;“落”即停留與居住之地。現代意義下的“傳統村落”是指富有傳統文化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國地域遼闊,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與地域文化的浸潤下,村落的社會結構、文化形態、鄉村建筑與農耕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再加上不同區域在歷史進程中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形成了見證歷史發展、朝代更替的遺址與人類活動軌跡,使得我國傳統村落分散各地、特色鮮明、獨具韻味。
自1992年文化景觀被列為世界五大遺產之后,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景觀概念、形成等的研究更為深入,其被譽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是指自然景觀在經過人類干預與改造之后,呈現出人類性、文化性的景象。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是古代人們為生存與生活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創造。一方面,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人類生活活動的基礎,人類的生活方式、娛樂形式、居住分布、人口組成、社會結構、農耕環境、自然生態都是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組成要素,脫離了文化景觀,便不能獲取生存與生活所需的物質、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信息存儲器”,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進程、事件的發展與變化,體現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智慧,是文化與歷史的結晶。
二、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的價值意蘊
村落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我國地大物博,村落數量規模十分龐大,在對村落進行梳理后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與流程挑選出其中富有傳統文化、具有地域特色、蘊含傳承與保護價值的村落,便是現代意義下的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既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與呈現的遺址、建筑等,亦包括歷史、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現象。對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更新,實則是對傳統文化所處生態的全面保護與傳承,并對其加以改造與創新使其與現代審美觀念、當代生活方式與價值需求相契合,進而形成保護與傳承傳統的良好社會風氣。綜合來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的價值意蘊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生態的必然選擇
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作為自然與人類共同創作的“藝術品”,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在人類活動、干預及改造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人文特性,蘊含著人類的智慧結晶及大自然的饋贈。可以說沒有自然便沒有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景觀,而傳統文化景觀與人工景觀的最大區別支出便在于其體現了人地協調觀念,傳承著中華民族自古有之的“天人合一”哲思。
地形地貌是傳統村落選址的依據,是一種人類對自然適宜性的體現,無論是水上之鄉還是山脊之村,都是人類為適應自然生態環境所產生的生存智慧,即使沒有平坦的道路、發達的交通,人們也可依據地形地貌的優勢農耕、運輸;氣象景觀是傳統村落接受自然饋贈的集中表現,各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造就了奇妙而又科學的景象,如霧凇、海市蜃樓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現已成為傳統村落寶貴且獨特的旅游資源;水文景觀集天地之“氣韻”,與道家“陰陽協和”之思相得益彰,傳統建筑在水面的呼應下似真似幻,晴雨天氣下亦呈現出不同的景象;生物景觀是傳統村落種植業與畜牧業的結合,體現生機勃勃、情致盎然的生活追求。
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小心呵護著大自然的饋贈,尊重并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契機,將使得傳統村落與城市、與現代化進程相銜接,是尊重自然生態的必然選擇。
(二)傳承文化歷史,保護文化生態的必由之路
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地域文化的歷史印記。在漫長時間的作用下,人們逐漸探索出融入自然、利用自然的路徑,秉承著與自然和諧互動的理念,人們依托自然環境構建出傳統村落空間形態,自然水源在村落內的流動、農田分布與自然環境的契合以及自然與人工要素的融合漸漸形成了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這其中包含著人類開辟村落空間的軌跡,對自然資源利用 的方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
村落建筑是集中體現傳統村落文化與歷史價值的代表,從建筑材料來看,竹。木等皆取之自然,材料紋理、質感回歸自然,裝飾傳統紋樣使其寓意幸福美滿、安定富足,是歷史與文化在材料載體上的別樣表達;從建筑形式來看,土樓、小青瓦屋頂、翹起的屋檐等是人們為適應氣候環境對居住空間的改造;從建筑風格來看,不同歷史時期從傳統村落內建筑群的布局、建筑風格等迥然各異,背景四合院、陜北窯洞等成為連接歷史與文化的節點。
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實則是保護人類與自然和諧交互的歷史、人類不斷追求思想解放的歷史,將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物質景象、人文精神、思想情感傳承下來,是保護傳統文化所處生態鏈的必由之路。
(三)守住文化根基,彰顯精神訴求的必要條件
從宏觀層面來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處于地域“文化圈”之內,雖在文化上一脈同源,但在特色上個性鮮明。從微觀層面來看,傳統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工要素的結合體,景觀的布局、街道、民風民俗等都具有獨立性。由此可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其個性在于人們精神訴求的不同。
人類在滿足安全、物質、生理等低層次需求后,便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而在人類精神需求的推動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內部生態也呈現出個體性。如不同地區農耕方式與種植作物的方式不同,便在勞作中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動作,采茶舞、杖鼓舞等均體現出不同地域人們的精神風貌與生產方式。不僅如此,不同村落原住民表達自身對自然敬畏之情、對豐收喜悅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異,便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節慶活動形式。這些都是屬于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非物質文化景觀。
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對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并非將傳統村落文化遺產靜態地保存在博物館、藝術館之中,而是將其寓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根植于人們的頭腦之中,以人們無限的精神訴求推動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可持續發展,使其在歷史的洪流中依然葆有頑強。鮮活的生命力與先進性。
三、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的有效路徑
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的價值,體現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對文化歷史的傳承及對人們精神訴求的尊重三個方面,若想實現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現代化發展,便需要突破傳統與創新的桎梏,在不觸碰自然、文化與歷史根基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其與時俱進、跨界融合,進而賦予其生命力與驅動力。
(一)保護景觀格局,保持歷史風貌
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格局蘊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交互的軌跡與遺址,集中體現了人地協調觀念,是傳統村落最為原始、質樸的面貌。雖然當前我國部分傳統村落分布零散、街巷與建筑年久失修,但其文化景觀格局相對保持完整,新修建的道路與人工景觀等均建立在傳統村落原始的空間布局之上,因此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格局的保護工作難度較低,并且可凸顯傳統村落的歷史風貌。
其一為水系、農田與山林。在對其進行保護與更新時,需綜合考慮村落周邊的自然環境、植被分布特點及主要的綠植類型,在保持居民傳統生活生產方式、滿足人們對自然資源與能源需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恢復與重建。
其二為居民院落與建筑。應以改建為主,重建為輔,針對立面遭到破壞或與傳統村落歷史風貌格格不入的建筑,應當予以更新與修繕。在更新中應樹立遵循自然、保護自然、守護鄉村肌理的原則,切忌對現有建筑形式“照搬照抄”,而應當提煉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與藝術要素,以當地居民的生活為基礎,以創新化保護為核心簡化建筑語言,增添傳統元素,靈活運用現代建造技法與材料,在凸顯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賦予其時代質感,進而使其更加契合當代生活方式與審美追求。
(二)治理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
生態環境是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所依托的物質基礎,應以生態環境整治為前提優化并改善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使其與自然環境和諧呼應,并滿足人們日常生產與生活的需求。其一,完善傳統村落污水排放體系,變傳統旱廁為現代化廁所,通過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治理優化傳統村落水文環境,使傳統村落水文景觀更為靈動、清潔;其二,需大力弘揚生態環保理念,激發傳統村落原住民保護自然環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設置與傳統村落建筑、環境相適宜的垃圾箱、垃圾處理站等,清除鄉村道路、山林間的垃圾,還自然生物優美整潔的生存空間;其三,重新打造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與人工景觀的布局。當前鄉村旅游為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興建大規模旅游基礎設施,如文化展示板、供旅客休息與放松的長椅、餐廳、酒店等等,這些人工景觀的建設應以保護文化景觀為前提,以精心的設計保持文化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協同,避免人工景觀過于突兀影響人們的旅游體驗。
(三)注重跨界融合,塑造景觀價值
從經濟層面促進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與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是新時代背景下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重大舉措。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不僅僅是一種旅游資源,還可作為教育資源、藝術資源、傳統手工藝資源。其一,與教育領域達成合作共識,從人才培養層面培育一批甘于扎根鄉村、揮灑青春熱血、發揮創造力與創新力的人才,為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將傳統村落塑造為教育基地,以人文景觀的動態化演進歷程講解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方式、思想與精神,展現獨具魅力的鄉村風情,激發學生們傳承傳統文化化的自覺性;其二,以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孵化文化創意類企業,使其通過繪畫藝術創作、周邊產品打造等開辟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發展的新道路、新思路、新局面,賦予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以文學藝術氣息;其三,依托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打造手工藝產業價值鏈,如以傳統村落建筑為藍本的雕塑、以竹編文化為依托的竹編產品等等,將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推向更為廣闊的舞臺,促進其與市場、與人們生活的縱深融合。
(四)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景觀轉型
當前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面臨的最大困境便是村落分布范圍廣、個性與整體性契合程度不足、文化資源整合困難。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數據的傳輸壁壘,使村落信息與外部產業、行業、文化、藝術等信息交互流通,可為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更新決策提供依據。
如地理信息系統是文化資源保護的關鍵技術之一,其可在時空分布上形成三維可視動態圖像,借助傳感器、航拍等技術全面捕捉可體現傳統村落水系、農田、山林、街巷、居民活動路線等信息,再將其以可視圖的形式呈現,可在不破壞傳統村落空間形式、建筑群、景觀群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旅游線路,以線路串聯起傳統村落的文化脈絡,進而推進鄉村旅游發展,賦能景觀轉型。
結語
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蘊含著大自然的饋贈、歷史的演進與人們的精神訴求。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應以保護其格局與歷史風貌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的治理為核心,以跨領域融合為要點,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逐步恢復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韻味,并促進其與市場、人們的生活縱深融合。
參考文獻
[1]施俊天,徐華穎著. 鄉土之美:新農村景觀文化營造研究 漢英對照[M]. 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0.06.
[2]甘曉璟,霍丹,唐建.桂北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遺產保護與更新——以平巖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7(05):175-176.
[3]沈雪琴.傳統村落景觀保護和更新分析[J].農家參謀,2017,(第12期).
[4]張樂,張蔚萍.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山西傳統村落景觀更新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第9期).
作者簡介:張斐(1984-),男,河南鄭州人,鄭州經貿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建筑景觀規劃。
(鄭州經貿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