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彩輝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體驗條件,促使學生展開審美活動,提升審美能力。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激發情感;要構筑開放式課程,促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要運用各種案例,促使學生融入社會生活;要引導學生參與項目探究,提升創新思考能力。這些方法都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體驗條件,能讓他們全面提升審美能力。
【關鍵詞】體驗條件;審美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人文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之一,高度認同并尊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情感性和體驗性,認為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對思想品德形成有特殊的價值。審美教育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讓他們在情感體驗和認知的基礎上學會發現美、創造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各種獨特的情感體驗條件,讓他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從而更好地展開審美教育。
一、情境式,熏染豐富情感
創設情境式課堂是一種能激發學生審美體驗的好方法。教師可以用語言激勵、制作多媒體課件等方式促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讓他們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就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渲染內心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體驗美、感受美。
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七年級下冊《青春的情緒》這一課時,就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情緒的多樣化。首先,筆者展示多媒體課件,通過不同的圖片、音樂展現情緒的變化,讓學生結合它們猜一下這些圖片、音樂代表的是喜怒哀樂中的哪種情緒。此后,筆者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現了一些生活中的片段,讓學生說說兩位主人公在面對考試成績不好的問題時,他們的情緒有什么不同,并讓其說說自己屬于哪一種人,以及這樣的情緒好不好,要如何才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那些“糟心事”。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煩惱,我們不能被困難嚇倒,不能流露出畏懼、厭煩等情緒,而要點燃起勇敢的挑戰之心,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在活動中,學生的情緒得到激發,認識到要用正面情緒面對生活,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體會到生活的色彩斑斕。
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視頻、圖片、音樂等,這些方法都有助于讓他們獲得美的享受。這樣,學生就進入到了美的意境中,此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他們心中的感受和困惑之處提出更多的問題,引導他們自主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而且他們也能陶冶情感,獲得審美需求,內心世界變得更豐富多彩。
二、開放式,關注社會熱點
創設開放式體驗條件,指的是讓學生處于全面開放的教學情境中,促使學生和教師進行雙向互動,讓他們圍繞社會熱點新聞展開探究,進而解決生活問題。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要緊跟時代熱點,選擇一些能體現社會美、人性美的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通過知識競賽、時事點評、演講辯論等活動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社會之美,從而對探究社會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下冊《法律保障生活》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中的熱點事件,然后分析從中能獲得怎樣的感悟。如,展示一些新聞,讓學生了解到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強了反腐力度,“老虎蒼蠅一起打”,開展天網行動,抓捕了不少外逃的腐敗官員。筆者繼而引導學生結合該新聞進行探討:“從上面的事情中,你能得到怎樣的啟迪?你認為如何才能構筑更美好的社會,擁有更好的社會生活呢?”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筆者還引導他們展開自主比較分析,思考法律、道德、校規校紀在產生方式、實施手段、調整對象和范圍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處,并且思考:“有人認為法律、紀律太多,讓人不自由,這樣的社會不美好,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通過開放式探究,學生認識到了該如何創造更美的生活環境。
在探究社會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時事新聞或者生動的社會熱點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展開思考,讓他們認識到要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時,學生也認識到,自己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到的東西能用于解決社會問題,改造社會,讓社會生活變得更美好。
三、案例式,融合現實生活
案例式指的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案例,引導他們展開角色扮演、辯論討論等活動,這樣學生能更好地關注社會,并從各種生活實踐中得到啟發,從而認識到怎樣的人性是美的,怎樣的生活狀態是美的。他們在生活中也會積極反思,思考自己是否能給人“美”的感受,分析是否要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學生不僅能提升學習效果,而且還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七年級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時,便采用案例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思考。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他們布置教室、美化教室的過程,并讓他們思考一些問題:“有人說,教室是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我沒有必要花功夫美化教室,可以交給其他人去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呢?”“在美化班級的過程中,如果你和他人的意見發生了爭執,你覺得該如何解決問題呢?”“有人認為自己讓教室變得更美,但是卻犧牲了個人時間,這樣很不值得,你是如何看待這種觀點的呢?”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個人如何融入班集體,個人應該給班集體做一些什么,如何能更好地和集體中的其他成員相處等,通過案例,學生認識到了如何融入集體生活,用自己的努力讓班集體變得更美。
在案例式教學中,學生能從案例中得到啟迪,教師要由淺入深地引導他們結合案例進行分析,給他們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交流環境。這樣的教學形式本身就是美的,學生也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好地感受美,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變得更加美。
四、項目式,引導創新探究
在審美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還要促使他們學會如何創造美。項目式學習不僅能給學生創造欣賞美的機會,更給他們創造了機會,讓他們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創新想法融入其中,積極展現出自己對美的思考。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探究,幫助他們更好地創造美。
八年級下冊《公民基本權利》是一個適合展開項目式學習的內容。因此,筆者提出了探究項目:“你知道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權利嗎?如果公民的權利受到了損害,你知道該如何解決嗎?”筆者讓學生結合這個項目展開自主探究,思考能從哪幾個角度入手,設置分項目,如,項目一為自主尋找和公民基本權利有關的信息,項目二為尋找公民權利受到損害的具體例子,項目三為從實際案例和相關法律中尋找解決此問題的方法,項目四為總結自己搜索到的信息,并撰寫小論文。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個性化見解,如,“要構筑更完美的社會,就要考慮到如何維護公民的基本利益,讓公民有法可依,知道該去什么地方提出申訴。此外,要讓社會生活變得更美,還要考慮到公民的受教育情況,要進行普法教育,讓更多公民認識到如何維護自己的基本利益。做到這兩點,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學生逐步開始思考怎樣用個性化建議改造社會,讓社會生活變得更美。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更好地發現了生活中隱藏的美,而且他們也逐步開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改造生活、改變自我,呈現出更美好的狀態。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了提升,他們也能在創新探究中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審美教育指的是對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以及各種美的事物進行審美活動,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由于美育具有以審美體驗為核心的特點,所以,教師要把握住美育的獨特之處,給學生創設各種獨特的體驗條件,讓他們更好地參加到審美活動中,進而促使其提升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林慶榮.讓美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熠熠生輝[J].福建教育研究,2017(9):27-28.
[2]王會紅.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美育滲透[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8):5-6.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