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
【摘要】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的教學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進行文化傳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河源地區的傳統音樂為例,主要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如何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希望能夠有效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發展,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小學音樂教學;河源地區傳統音樂;傳承
河源地區位于東江上游,是我國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傳承地區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河源人民創造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對于河源人來說是寶貴的資源。因此,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融入河源地區傳統音樂,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作用。
一、傳承河源地區傳統音樂文化對小學音樂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提高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知度
近年來,國家大力號召民族文化傳承。小學音樂教學是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小學音樂課堂是學生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起點,滲透以民族音樂,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民族優秀文化的認知度,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自豪感,從而促使民族音樂獲得更大的傳承與發展空間。因此,作為河源的一線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適時適量引入河源傳統音樂,引導學生認知并熟悉河源的本土音樂和傳統文化是踐行傳承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徑。
(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河源傳統音樂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音樂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感受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從小做一名熱愛家鄉、敬畏家鄉文化、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中國人。如,教學《共產黨來恩情長》一曲,歌詞描寫了中國共產黨偉大而艱苦的歷程,在無數革命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下,終于帶領中國走向勝利,帶領我們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教師向學生講解歌曲中所蘊含的意義并闡述共產黨像花兒一樣值得我們歌頌,從而培養學生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懷。
(三)引導學生積極發揚和傳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民族音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大,河源地區傳統音樂主要有以下特點:(1)音樂的形式、內容和想要表達的內涵比較廣。河源傳統音樂有客家山歌、客家童謠、紫金花朝戲、采茶調、八音鑼鼓、哭嫁歌等;(2)普遍存在即興創作的特點。這些音樂形式普遍產生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當中,是對生活中大小瑣事的一種記錄,并在節日里、喜事中口口相傳,逐漸形成了規模性的民族音樂;(3)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由于它產生于勞動生產當中,很多都是即興創作而成,內容比較樸實,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貼近生活,通俗易懂;(4)具有實用性的特點。它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它對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河源地區傳統音樂作為中華民族音樂的一部分,是河源人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將其積極傳承下去。
二、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傳承河源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措施
(一)提升對當地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意識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部分教師認為開展音樂教育只是為了在繁重的學習中放松學生的精神,一般只是簡單地教學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樂曲,沒有深入思考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也沒有明確的小學音樂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時顯得盲目,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更是無從下手,導致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無法有效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小學音樂教育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所以,教師需要從自身出發,反思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高度重視音樂教學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地方傳統音樂,讓學生充分了解本土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同時,為學生講述音樂基礎知識,為學生更好、更全面地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打好基礎,促使其積極參與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當中。教師在教學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時,在教學設計的“導入”和“拓展延伸”環節插入2010年在河源市舉行的第23屆世客會的“紫金花朝戲”“忠信花燈”“客家山歌”等音頻和視頻的欣賞和學唱,結合“布置作業”環節要求學生課后回家復習鞏固等手段,通過時政資源和地方資源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河源傳統音樂的風采和魅力,提高學生對河源地區傳統音樂的認知度和興趣,再進一步教學河源地區的傳統音樂,最終實現傳承河源傳統音樂的目標,豐富學生的民族精神,讓學生自發地了解和傳承河源傳統音樂文化。
(二)發揮本土音樂優勢,豐富對河源地區傳統音樂的教學方式
河源本土傳統音樂主要有客家山歌、客家童謠、紫金花朝戲等。教師在開展河源傳統音樂教學時要發揮本土音樂的優勢,以全新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音樂體驗,提升教學的效果。例如,通過與河源客家山歌的非遺傳承人丘雪云的聯系,我們收集到《愛唱山歌你就來》《月光光》《歡迎你到河源來》《客家山歌最出名》《讀書郎》等地域傳統音樂素材作為校本教材內容,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對河源地區傳統音樂歌曲的內涵和旋律特點有進一步的認知,并從獨具特色的客家方言歌詞中感受客家文化的力量。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思想上加強滲透“想傳承、能傳承、會創新傳承客家歌曲”的意識。教師通過開展客家童謠征集活動、客家童謠傳唱活動、校園小戲班、校園展演和“小手牽大手”活動,讓學生從唱、演、打多方面體驗河源傳統音樂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文化層面的收獲,激起學生對河源傳統音樂的學習興趣,并加大河源客家山歌、客家童謠等河源傳統音樂的推廣力度。然后,再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表現我們的音樂,最終會達到傳承河源地區傳統音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目標。讓學生感受本土音樂文化的內涵,掌握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將音樂課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積極投入到河源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做好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三、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全面發掘本土音樂素材,充分發揮本土音樂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學生的高尚品德,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肖鈺清.民族音樂文化在教材中呈現的問題及改進建議——以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7):183-184.
[2]吳霞.映日荷花別樣紅——論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論壇,2020,3(3).
[3]周凈瑄.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器樂教育對當下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以宿遷實驗小學為例[J].戲劇之家,2020(16):117-118+121.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