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
【摘要】思維導圖是有效的語文學習工具,可幫助學生厘清解題思路、整合知識體系。本文針對數類“語言文字運用”主觀題,提供高三復習課中借助思維導圖輔助作答的實踐經驗,以資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言文字運用;壓縮語段;句子復位、補寫;句子表達效果
高三專題復習階段的重要內容是建立知識框架,梳理答題技巧。在“語言文字運用”專題復習過程中,筆者嘗試將資料及自身總結的知識點、做題技巧、答題套路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合,一方面方便學生用有邏輯且符合自己思維理路的方式整理、記憶相關知識點,另一方面理解這些技巧和“套路”背后的依據,“套路”不是試題編者無依據的所謂做題“步驟”總結,其背后有合理清晰的理由。在此,筆者列舉其中兩類典型題型,以作參考。
一、壓縮語段類
語段壓縮題根據文字表達方式可分為記敘類(新聞)、說明類和議論類,不同文本類型考察題型不同:新聞類以壓縮新聞要點為主,說明文以下定義為主,議論文則涉及論點的概括或各段段意的提煉,并有一定句式要求,如,統一使用否定句式、整句句式等。在此以新聞語段壓縮為例,分析該類題型的答題邏輯。
眾所周知,新聞作為記錄社會、傳播信息的一種文體,要求清晰有效地傳達核心信息,無論篇幅長短,六個關鍵要素必不可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而如果依據重要程度再對這六個方面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篩選,站在讀者的角度,筆者將其劃為三等:首先是人物和事件經過,這是所有信息的核心;其次是時間及結果,尤其是敘述詳盡(明確到某一天)、具有開創意義的時間及結果;最后是地點與起因,原因在于“地點”常常包含在“人物”(即“主體”)或者事件“經過”這兩類信息,可作為事件敘述的補充,而“起因”常常在“結果”中得到呈現。
據此,筆者將語段壓縮的方式提煉為如下四步:
1.找出新聞語段六要素;
2.完整呈現核心要素“人物”及“經過”;
3.根據字數要求依次添加時間、結果及地點、起因等信息。
4.狀語、定語按重要程度刪減。
以2020年高考全國卷二為例: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建設海南自貿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海南自貿港建設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方案》明確海南自貿港的實施范圍為海南島全島。《方案》提出,海南自貿港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方案》的公布標志著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根據該方式,可得出如下刪減信息:
2020年6月1日(時間),中共中央、國務院(人物)公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經過1-1),對建設海南自貿港作了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經過1-2),這標志著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結果)。
二、句子復位、補寫類
句子復位是語用題中的難點,需在文段中補足空缺的句子,而四個選項四句話信息點基本一致,只有些微語序調換和用詞變化,此時比較差異并選擇表意最佳的句子,需考量的因素非常繁多。在《2020高考總復習——創新設計復習用書》相應的板塊中,編者共提供七個分析角度,分別是話題一致、句式恰當、前后呼應、意境協調、事理邏輯一致、關聯詞語一致、音節和諧。其中前兩類又分別細分為主語或陳述對象的統一、所講述內容(主旨或觀點)的統一以及句式的“一致性”、句子的最佳表意。九條細則,記憶難度很高。因此,筆者采用了如下方式將諸多角度進行整合精簡:
首先,刪掉基本不在考察范圍內的“音節和諧”——目前為止,試題中未涉及以上下文平仄、音韻要求為句子復位規范的前例。
其次,按照常理,將影響句子在文段中表述是否合理的因素劃分為三類,句子本身、句子上下文及句子所在整體文段。這種劃分方式并非約定俗成,而是據文字自身的屬性而言做出的個人總結:句子中字詞位置、內容的變化,會影響自身表意、上下文呼應關系及整體風格的一致。
隨后,將剩余八個考量細則悉數歸入以上三大類。以第二類為例,顯然保持前后文話題一致及句式一致是我們在上下文需語言連貫、形式呼應的要求之下達成的細則。其中,話題一致則需前后文陳述對象統一且主旨統一,句式一致則涉及整句的形式統一、邏輯關聯詞以及前后文文意有聯系的詞語呼應。
最后,添加筆者的做題經驗,句子的表意重點往往需前置(不絕對,如復句中,轉折后句為重點),句子本身語序應符合邏輯,兩則都可歸入句子自身的角度。
據此,繁復零碎的知識點便有了清晰的體系,為后續的記憶與運用提供了便利。與之類似的題型為句子補寫,其思考邏輯與句子復位基本相同:補寫的句子需自身表意清晰、重點明確,且和上下文聯系緊密,呼應自然,同時符合全文核心思想并保持語言風格一致。
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句子補寫的要點整合為以上思維導圖——補寫的句子符合文段中心話題和結構層次;關注關聯詞、呼應詞和可判斷前后句關聯的標點符號,以確保補寫的句子前后文句式一致,語意連貫(觀點提煉)。
以2020年高考全國卷2為例:
無論生產、生活還是娛樂,當人暴露在噪聲環境中時,健康就會受到威脅。暴露時間短,會產生焦慮與精神壓力;暴露時間長,①____________,甚至失聰。聽力損失程度與音量和暴露時長相關。然而,當噪聲級達到一定高度時,②____________,均會產生永久性聽力損害。而單從聽力保護角度來說,即使是樂音,③_________,時間過久,也會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依據該類題型的作答方式,第一處涉及對上下文“關聯詞”的理解——后句以“甚至”開頭,可見前后句呈遞進關系,“則會造成聽力損失”可作遞進前句;第二處和第三處涉及對文段結構的切分與理解,顯然前文“聽力損失程度與音量和暴露時長相關”是文段中的過渡句,承接作用非常明顯,因而第二處空缺內容則是對此過渡句兩方因素的關系闡發——“無論暴露時間長短”,第三處是基于全文的總結——“如果音量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