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 王蓓蓓 馬洪管
摘 要:近年來,草地貪夜蛾、赤霉病等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呈加重發生態勢,加之當前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糧食安全問題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植物保護是糧食安全生產中一項重要的保障措施。該文在開展植保體系調研的基礎上,梳理了安徽省植保體系現狀,分析了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以期為安徽省植保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保體系;存在問題;發展建議;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1-0119-02
安徽省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屬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區,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地貌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全省耕地面積超過410萬hm2,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約900萬hm2[1],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花生、果樹、設施蔬菜等。安徽省生態環境復雜,作物種類多樣,病蟲害發生頻繁,常年發生的草地貪夜蛾、赤霉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蚜蟲、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蟲害達60多種,全省病蟲草鼠害全年的發生面積約2000萬hm2次左右。
1 安徽省植保體系基本情況
1.1 機構設置及職能 安徽省轄16個地級市、105個縣(市、區),其中有89個農業縣(市、區)、125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安徽省植保體系由省植保總站、市級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植保站)、縣(市、區)農技推廣中心(植保站),以及鄉鎮農業技術綜合站組成。
1.1.1 省級 省植物保護總站屬參公事業單位,為法人單位,主要負責全省病蟲害監測與防治、植物檢疫、農藥管理等工作。
1.1.2 市級 16個市級植保機構中,參公事業單位1個,一類事業單位15個,法人單位3個。主要負責病蟲害監測與防治,植物檢疫技術工作,其中15個單位開展檢疫審批,6個單位開展檢疫執法,4個單位開展農藥管理。
1.1.3 縣級 89個縣級植保機構中,一類事業單位88個,其他類1個,法人單位34個。87個單位能夠正常開展病蟲害監測與防治,78個單位能夠正常開展植物檢疫技術工作,72個單位開展檢疫審批,49個單位開展檢疫執法,17個單位開展農藥管理。89個縣的農業鄉鎮(街道辦事處)設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1210個。
1.2 人員隊伍 截至目前,省、市、縣三級核定植保人員編制數624人,實際在崗576人,其中財政供給570人,占在崗人數的99.0%;植保專業技術人員(含農學)人員數466人,占在崗人數的80.9%;副高以上人數198人,占在崗人數的34.4%;35歲以下89人,占在崗人數的15.5%;36~50歲245人,占在崗人數的42.5%;51歲以上242人,占在崗人數的42.0%。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共有1210個,技術人員總數5681人,其中植保專業技術人員(含農學)2511人,占技術人員總數的44.2%;副高及以上植保技術人員619人,占植保專業技術人數的24.7%。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的233人,占植保專業技術人數的9.3%;36~50歲的1348人,占植保專業技術人數的53.7%;51歲以上的1036人,占植保專業技術人數的41.3%。
1.3 開展的主要工作 近10年來,全省農作物年均播種面積870.47萬hm2,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1969.92萬hm2,防治面積3121.67萬hm2。省植保站全年開展田間病蟲草鼠害調查100d、400人次數,發布病蟲情報31期,開展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44個,辦理農藥經營許可141個,開展技術培訓班30期,開展農藥使用調查2次,田間技術指導300人次數,辦理檢疫審批(省級)115次。全省各縣站全年累計主要開展田間病蟲草害調查天數為12143d,田間病蟲草鼠害調查43570人次,發布病蟲情報1091期,開展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516個,辦理農藥經營許可685個,開展技術培訓班1541期次,開展農藥使用調查154739次,田間技術指導數154739人次,辦理檢疫審批2822批次等。
2 存在的問題
2.1 網絡體系不全 省、市、縣三級植保體系基本健全,但鄉鎮農技推廣站植保員有名無實,特別是機構改革后,部分縣級人員編制大量縮減,植保職能被邊緣化;鄉鎮植保技術人員大多不從事植保工作,例如,銅陵市義安區等地鄉鎮沒有植保專職人員。村級農技員絕大多數是由村干部兼職,缺乏植保專業技術,不能有效地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部分村級植保員無補助、無工資。
2.2 人員嚴重不足 鄉鎮農技站被撤并成立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后,其承擔的鄉鎮行政管理事務增多,從事植保技術人員大幅減少,且被頻繁抽調從事扶貧、豬瘟防控等其他工作、換崗轉崗嚴重或混崗兼職,專業技術人員不穩定,業務開展困難。經測算,全省平均植保人員約0.7個/hm2,如蚌埠市、馬鞍山市和固鎮縣等地在崗人員僅2人;池州市耕地面積約8.3萬hm2,核定植保人員編制3人,實際在崗僅1人。
2.3 編制持續縮減 2010年至今,全省核定植保人員編制和實際在崗人數持續縮減。2010年核定植保人員編制數全省為699人,縣級為573人,2020年核定植保人員編制數全省為624人,縣級為515人,全省減少10.7%、縣級減少10.1%(見圖1)。2010年實際在崗人數全省為717人,縣級為573人,2020年實際在崗人數全省為581人,縣級為464人,全省減少19%,縣級減少19.1%。部分地區編制縮減嚴重,比如埇橋區、譙城區、淮北市、六安市、肥西縣,分別從16人減至7人,10人減至5人,8人減至4人,13人減至6人,12人減至5人,10年間減幅超過50%。
2.4 年齡老化加劇 全省植保人員年齡結構老齡化現象不斷加劇,51歲及以上人數占比較10年前明顯增加,其中縣級51歲及以上人數占比已經超過其他2個年齡段,無法保障植保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全省35歲以下人數占比、36~50歲人數占比和51歲及以上人數占比2010年分別為20%、63.6%、16.4%,2020年分別為15.4%、42.8%、41.8%。從縣級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人數占比、36~50歲人數占比和51歲及以上人數占比2010年分別為18.4%、66%、15.6%,2020年分別為13%、41.2%、45.8%。
2.5 工作保障較弱 全省多地植保工作經費無單列本地財政預算,縣級財政部門預算除保證工資外,用于植保業務方面的經費偏少,從而制約了植保工作的正常開展。植保工作是農業工作中最為辛苦的工作之一,需常年在田間從事監測調查活動,工作強度大。部分地區接觸有毒有害物補助沒有兌現,甚至下鄉開展病蟲調查的誤餐補助都無法落實。受事業單位公車改革的影響,有的縣區植保項目配備的專用車輛,被收走統一管理,有的被劃轉給執法大隊使用,甚至病蟲監測調查正常用車也得不到保障。為了完成植保工作任務,往往私車公用,且無任何補貼的情況常有發生。
2.6 監測手段落后 當前,農作物病蟲害仍以手查、眼看為主,信息化、智能化的監測設備研發使用明顯滯后。多年來,植保工程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提升了植保監測裝備,但項目后期的維護、更新等手段跟不上,影響了設施設備的正常運轉。
2.7 上報任務繁重 當前,全國植保業務系統多,且兼容性差。各級報表較多、較雜、較亂,且未進行優化整合,存在重復填報的現象,無形中給基層增加了繁重的工作量。
3 發展對策建議
3.1 加強體系建設 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實施為契機,在機構改革中,要確保植保機構的穩定,真正做到“機構不撤,隊伍不散,經費不減,網絡不斷”[2]。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植保網絡體系,穩定植保專業隊伍,力爭將植保體系建設和業務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對政府相關部門的考核內容。
3.2 穩定植保隊伍 強化植保人才隊伍建設,引進高層次年輕人才充實植保力量。依托植保培訓項目和業務調查工作,進一步提升植保人員專業水平,繼續實施“三支一扶,基層特崗”等政策,擴充基層植保隊伍。根據各地農作物種植面積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合理設置植保人員編制,建立完善業務考評機制。
3.3 完善保障措施 將植保工作經費納入本地財政預算,加大對基層資金的投入力度,保障必要的病蟲害監測與防控交通工具,兌現有毒有害補貼,增加下鄉誤餐補助,增設特殊崗位補貼。優化職稱評定上崗政策,拓寬晉升渠道,加大對基層的傾斜力度,努力提升植保人員的政治、經濟待遇水平,激發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力扶持發展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實施政府購買植保病蟲害防治服務項目,培育一批管理規范、裝備優良、技術專業、 農民滿的植保社會化組織[3]。
3.4 增強工作手段 借助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加快推進植保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開發一套植保指揮調度信息平臺,包含所有植保業務系統,努力實現一網通辦、一網通管。研發一批物聯網設備,包含監測防控設備,實現智能監測、遠程指揮調度。細化一套可持續發展技術,包含管理和考核,實現區域站制度化管理、指標化考核。
參考文獻
[1]鄭兆陽,沈光斌,夏風.構建安徽省農作物病蟲測報體系的經驗和啟示[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05):99-100.
[2]張曦,郭永旺,黃沖,等.吉林省植保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與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01):93-95.
[3]陳順桃,羅懷海,張偉,等.四川省植保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11):89-9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