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虹
南充市中心醫院(川北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637000 四川 南充
根據我國國家癌癥中心最新報告,宮頸癌年發病病例高達13萬,約占全球宮頸癌發病病例的四分之一[1],發病率位于惡性腫瘤的第8位,位于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6位[2],呈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3],進一步使我國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緊張。目前我國人群癌癥相關的經濟負擔評價數據較少且零散,各研究差異大,多是對三甲綜合醫院宮頸癌住院患者進行綜合分析。本研究將分析宮頸癌住院患者時間與費用成本,為宮頸癌的負擔分析提供線索,為人群規模的全面衛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數據來源于四川省南充市某三甲綜合醫院病案首頁信息系統,時間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主要診斷中檢索編碼C53,且其他診斷不含有Z51者。
根據惡性腫瘤的編碼規則[4],以身份證號碼為統計標準,同一個病人多次住院,以手術次納入統計分析,若同一病人多次住院均未做手術則以首次住院納入統計分析。數據檢索包含身份證號、年齡、性別、入出院日期、住院天數、疾病名稱及編碼、手術操作名稱及編碼、總費用、藥費、材料費。其中藥費是抗菌藥物費、西藥費、中成藥費、中草藥費4項合計,檢查費是檢查用一次性醫療材料費、治療用一次性醫療材料費、手術用一次性醫療材料費3項合計。計算平均住院日、次均費用、藥占比、耗材占比等指標的構成或分布情況,以了解宮頸惡性腫瘤出院患者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采用Excel 2017、SPSS 22.0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推斷各年齡段出院人數是否相等,藥占比和耗材占比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平均住院日為應變量與自變量次均費用、藥占比、耗占比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報告期該院共收治宮頸癌非放化療住院患者1 043例,其中手術操作患者682例,非手術患者361例。按<30歲、30 ~歲、40 ~歲、50 ~歲、60 ~歲、70 ~歲、>80歲分成7個組,各年齡段出院人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5.081,P<0.05),40 ~歲宮頸癌出院患者人數最多,其次為50 ~歲。見表1。

表1 宮頸癌首次住院患者各年份手術操作情況及年齡分布
2015年平均住院日最長次均費用最高,2018年平均住院日最低,次均費用也最低。各年度藥占比經卡方檢驗(χ2=695.0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013年藥占比最高,2017年和2018年藥占比最低,各年度耗材占比經卡方檢驗(χ2=2.97,P=0.7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平均住院日為應變量,以次均費用、藥占比、耗占比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次均費用、藥占比、耗占比P均大于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年份平均住院日與次均費用情況
手術操作患者共計682人次,其中手術646人次,診斷操作28人次,治療操作8人次;非手術361人次。非手術患者次均費用和耗材占比低于手術患者。手術操作患者中治療操作患者平均住院日最短,次均費用和耗材占比最高。見表3。

表3 不同手術操作類別費用構成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出院患者人次最多,其次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自費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次均費用較其他病人稍高。見表4。

表4 不同醫保付款方式費用構成
平均住院日是評價醫療效益和效率、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的硬性指標??s短平均住院日,有利于醫院和科室騰出病床,縮短患者的病床等待時間。2013—2018年宮頸癌患者首次住院平均住院日為18.88 d,2015年達到峰值22.68 d,隨后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大力推動醫療付費方式改革、疾病診斷相關分類(DRGs)全國性的試點推動,在提倡降低平均住院日的環境下,平均住院日逐年降低,在2018年降至15.51 d,次均費用也由2015年33 145元降至25 799元,縮短平均住院日是降低次均費用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住院年齡集中在40~59歲年齡段,與國內其他研究[5-6]高發年齡段在30~49歲年齡段有出入。加強女性宮頸癌前檢查,重點加強40~59歲高發年齡段人群的婦科檢查,通過免費發放宣傳單、義診等方式建議女性定期進行細胞學和HPV篩查、加強適齡女性HPV疫苗注射的宣講,做到早預防、早檢查、早治療。本研究表明各年度平均住院日與藥占比、耗占比無線性相關關系。
費用成本包括直接費用成本和間接費用成本,直接費用成本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2018年達到最低值,與平均住院日相對應。各年度藥占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3年藥占比最高,后逐年降低,2017年和2018年藥占比最低。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大力提倡控制藥占比,效果明顯;各年度耗材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手術操作類別耗材占比差異明顯,治療操作患者耗材占比最高,其次為手術操作患者。不同醫療付款方式中,自費病人人均費用雖然略高于付款方式的病人,但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直接費用成本中,有手術操作的患者次均費用均在32 000元以上,高于非手術操作的患者,手術操作的患者中,治療操作的費用最高,其次為診斷操作,手術患者費用最低。間接費用成本還包括誤工費、伙食費、住宿費、交通費、營養費以及家屬照顧病人多花費的費用等,有研究表明間接費用成本占所有成本的47.4%[7],按次均費用28 919.05元計算,間接費用約為26 060.12元,由此推算出宮頸癌首次住院的成本約為54 979.18元。加大宮頸防癌知識宣傳力度,提高保健意識,加大相關部門的經費投入,完善救助政策,將宮頸癌的免費篩查擴大至所有適齡婦女,更應加強對篩查發現的早期病變者的隨訪工作,促使其及時就醫。同時,做好宮頸癌二級和三級預防可有效降低發病率[8]。與此同時,通過改革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宮頸癌費用,使用統一的疾病診斷分類定額支付,有助于進一步激勵醫院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迫使醫院為獲得利潤主動降低成本,縮短住院天數,減少非必要醫療費用支付,有利于宮頸癌的費用控制。
宮頸癌患者年齡集中在40~和50~歲年齡段,首次住院時間和費用成本高,不同手術操作方式也影響費用成本,行治療操作患者時間成本低費用負擔大,應做到早預防、早檢查、早治療以降低宮頸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