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玲 王瀟
摘 要:鄭隆與葛氏合葬墓志為探討明代兵部尚書鄭洛家族歷史提供了珍貴的金石文獻資料。墓志中出現(xiàn)了許多明代中高級官員的名字、職銜以及諸多鄭氏家族成員的相關資料,這為研究明代地方史、生活史以及明代的誥贈制度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明代;鄭隆;墓志;鄭氏家族;徐水
2020年,徐水區(qū)遂城鎮(zhèn)鞏固莊村北偏西出土明代墓志一合,志為方形,漢白玉石質,志蓋長、寬63厘米,厚12厘米,上書篆刻“大明故處士鄭公元配葛氏合葬志銘”15個字。志石長、寬、厚同志蓋,出土時從中間斷裂分成兩塊。從志文看墓志刊刻于嘉靖十三年(1534)。志文未見著錄,屬于新見金石文獻資料,現(xiàn)將志文標點斷句(“\”表示轉行),并進行初步考釋,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教。
1 墓志錄文
大明故處士鄭公元配葛氏合葬志銘。\
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致仕前吏部文選郎中兩京右通政光\祿卿蠡吾馮蘭撰。\
承德郎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前中書舍人清苑傅棨書。\
北畿乙酉科解元邑人張惟一篆。\
處士,公諱隆,字宗盛,鄭姓配葛氏。自宋時家黑山,今為安肅縣遂城里人。\御史大中丞陽、都司斷事升之弟,太學生昊、舉人昱為之子。公平生剛\方正直,慷慨好義。少隨父宦浙江,其父官畀事繁,承委差用,日無暖席,公\代勞,周旋斡濟,竭力弼父,以效其職。其視二弟尤重,天顯當中丞幼,就外\傅供費,督學俾得,專精其業(yè),登名進士,位列大臣。都斷事幼,孤弱優(yōu)養(yǎng),情\切既長,勉勵向學,遂有今官。為女擇婿,必得美才;為兒成婚,能全貧舊。有\司察其孝友忠厚,給以官帶,榮之所謂善人君子。公其以之顧弗能,以永\與葛氏并壽偕老,乃先沒于二十余年之前。葛為上元縣簿恭之女,自歸\于公也,奉事舅姑,執(zhí)持婦道,勤織維躬,節(jié)儉精中,饋睦妯娌,撫子侄,甘素\淡,惡私積,一如公存,堅操固念,信順自許,以畢其身。今繼公終于二十余\年之后,為嘉靖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原生景泰二年九月十五,茲獲壽八\十余歲,先后存亡之際,自處如此,誠女丈夫也,卒之日鄉(xiāng)人咸悲。之子三,\長暹,娶傅氏,繼鐘氏;次即昊,娶扈氏;又次即昱,娶劉氏。女二,長適錦衣舍\人王得恭,次適林縣尹楊軏孫。男六,曰浙、曰汴,暹出;曰湖、曰濟,昊出;曰濱,\以兄子繼嗣,曰洛,昱出。孫女六,娶與許嫁皆名門。擇卒之年十月二十七\日,合葬于遂城東南祖塋之次。昊昱讬余,在親末請為文,遂據(jù)其表兄張\生周之狀,志其實而銘之曰:\
遂城之野,巍巍壽藏。中丞先世,\國典用彰。爰暨處士,附葬其傍。厥配追跡,并美而光。累累雙壁,松楸昆岡。賢\哉有子,才雋文章。謝庭玉樹,竇桂同芳。以報嚴慈,以慰幽堂。吁嗟夫婦,畢\其身世,泉路永康。且以待子貴,推恩之顯揚。\
2 鄭隆生平事跡及家族史
志主是鄭隆與其妻葛氏。經(jīng)考據(jù),鄭隆所出的鄭氏家族是安肅(今保定徐水區(qū))的名門望族,元明兩朝興旺十代,傳為佳話。“自宋元多顯貴,而豐碑封樹具在。”①
志主鄭隆,字宗盛,史書無撰。其家族宋代時為黑山人,到明代遷移至遂城。《鄭襄敏公墓志》載:“世為安肅之黑山里人。”依據(jù)墓志記載,“公平生剛方正直,慷慨好義。”鄭隆一生剛方正直,慷慨好義。根據(jù)志文記載“公其以之顧弗能,以永與葛氏并壽偕老,乃先沒于二十余年之前”以及“鄭隆以孫洛贈副都御史”②“隆公贈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①,可知鄭隆先于其妻二十余年去世,因孫子鄭洛被追贈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鄭隆原配夫人葛氏,是上元縣縣簿葛恭之女。據(jù)志文可知,葛氏于景泰二年(1451)九月十五日出生,嘉靖十三年(1534)七月十一日去世,享年84歲。葛氏嫁給鄭隆之后“奉事舅姑,執(zhí)持婦道,勤織維躬,節(jié)儉精中,饋睦妯娌,撫子侄,甘素淡,惡私積,一如公存,堅操固念,信順自許,以畢其身”。《從〈新中國出土墓志〉中再現(xiàn)明代女子的婚姻家庭生活》一文,講述明代婦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扮演著“修女德、執(zhí)婦道、立母儀”②的角色。從此篇志文看對子孫的教育葛氏的表現(xiàn)是符合明代女子主流價值觀的。而且在鄭隆去世后的二十余年間,一直能夠堅守如一,深受鄉(xiāng)人的認可,其死后“卒之日鄉(xiāng)人咸悲”。在葛氏去世后,“擇卒之年十月二十七日,合葬于遂城東南祖塋之次”,可知鄭隆先亡于葛氏,在葛氏去世當年(1534)十月二十七日夫妻合葬于遂城東南祖墳。志文的撰文者用“厥配追跡,并美而光。累累雙壁,松楸昆岡”贊美夫妻二人。
關于鄭隆的父親鄭臻,志文記載鄭隆“少隨父宦浙江,其父官畀事繁,承委差用,日無暖席,公代勞,周旋斡濟,竭力弼父,以效其職”,可知鄭臻任浙江染局大使期間事務繁雜。隨其左右的家中長子鄭隆,在父親事務繁忙之際,雖年少,但能夠幫助父親斡旋周濟、履行職責,獨當一面,為父分憂。
鄭隆情重姜肱,對兩個弟弟鄭陽與鄭升十分照顧。在他們成才路上,鄭隆這個兄長極其負責任。志文記載:“其視二弟尤重,天顯當中丞幼,就外傅供費,督學俾得,專精其業(yè),登名進士,位列大臣。都斷事幼,孤弱優(yōu)養(yǎng),情切既長,勉勵向學,遂有今官。”可見鄭隆在鄭陽取得功業(yè)的路上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志文記載:“有司察其孝友忠厚,給以官帶,榮之所謂善人君子。”可見當時鄭隆的所為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并給予“善人君子”③的榮譽。
鄭隆與葛氏共育有三子二女。鄭隆“為女擇婿,必得美才;為兒成婚,能全貧舊”,可見在子女婚配方面他比較注重才德,不以貧富作為標準。長子鄭暹,先娶傅氏,繼娶鐘氏;鄭暹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鄭浙與鄭汴。次子鄭昊是一名太學生,娶扈氏分別生鄭湖與鄭濟。三子鄭昱,嘉靖辛卯(1531)中舉人,因子鄭洛追贈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娶劉氏,封太孺人,追贈一品夫人。④二人生鄭洛,而長子鄭濱是從兄長處繼嗣過來的。“‘五鳳鳴時在縣政府街東口,為崔尚禮、鄭昱、趙允亨、李廷松、王學習建,清乾隆四十年知縣郭守璞重修,增入劉嘉祺、張源、賈彬、劉恒、袁時霖、劉嘉穎,易額‘后先濟美,今存。”⑤可見鄭氏家族在當?shù)氐奈幕l(fā)展中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在六個孫子中,最出名的是鄭洛,《明史》有傳:鄭洛(1530—1600),字禹秀,號范溪,保定府安肅縣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遂城鎮(zhèn))人。鄭洛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除授登州推官。后入朝為御史,劾罷首輔嚴嵩黨羽鄢懋卿等。萬歷七年(1579),以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及山西軍務。在任內成功與蒙古俺答汗議和,累加太子太保,入朝為兵部尚書。萬歷十四年(1586),改戒政尚書。萬歷十八年(1590),加兼右都御史,經(jīng)略陜西、延、寧、甘肅及宣、大、山西邊務,處置洮河之變。他以分化政策圍剿青海叛軍,平“海寇之患”,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后遭言官誣劾,遂謝病歸鄉(xiāng)。萬歷二十八年(1600),鄭洛逝世,年七十一,獲贈太保,謚號“襄敏”。⑥《徐水縣新志》記載:“鄭洛墓在縣西二十里有墓志。”⑦鄭洛作為鄭氏家族最著名的人物,其父母、祖父母皆因其封贈,印證了志文中的“且以待子貴,推恩之顯揚”。
鄭隆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錦衣舍人王得恭,次女嫁給了林縣⑧尹楊軏孫。而六個孫女皆無詳述,志文只言“孫女六,娶與許嫁皆名門”。通過鄭隆的后輩功名成就與為子女婚配的選擇上,可知鄭氏家族作為當?shù)氐拿T望族,非常重視后輩教育,而且在婚配選擇上能夠不計錢財,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荊曉燕在《明中后期民間社會婚姻觀念的變遷》一文中表明,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財富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擇婚標準。①
志文最后對鄭氏家族進行了評價:“遂城之野,巍巍壽藏。中丞先世,國典用彰。爰暨處士,附葬其傍。厥配追跡,并美而光。累累雙壁,松楸昆岡。賢哉有子,才雋文章。謝庭玉樹,竇桂同芳。以報嚴慈,以慰幽堂。吁嗟夫婦,畢其身世,泉路永康。且以待子貴,推恩之顯揚。”加上“鄭慶豐碑”“柱國坊”“巡撫大司右副督御史鄭洛祖父母誥命”等石刻,讓我們見識了一個歷史悠久、家風和諧、子孫賢孝、文章卓著的名門望族。
3 墓志中涉及的歷史人物
這篇墓志除了墓主鄭隆與其夫人葛氏外,還涉及鄭隆的父親、兩個弟弟以及三子二女、六個孫子和六個孫女,描述了一個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的大家族。除了鄭氏家族成員外,還有志文撰寫者“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致仕前吏部文選郎中兩京右通政光祿卿蠡吾馮蘭”,志文書丹者“承德郎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前中書舍人清苑傅棨”,篆蓋者“北畿乙酉科解元邑人張惟一”,以及為事狀者“其表兄張生周”。
馮蘭,河北保定蠡縣大百尺村人。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升文選郎中,歷任兩京右通政(正四品)、光祿卿(從三品)、通議大夫(正三品),方嚴明敏,人不敢干以私。累升工部侍郎,總理易州山廠。以清慎公勤,受特恩,加蟒玉。卒,贈通議大夫。博學能詩,題詠最多。②
傅棨,清苑人,歷任承德郎、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前中書舍人。
張惟一,安肅人,為北畿(明代北直隸)乙酉科(根據(jù)志文提供的年代,應為1525年)解元。“張惟一宅在北白塔村”③,其父“張玉以子惟一封禮部員外”④。
墓志銘由馮蘭撰文、傅棨書丹、張惟一篆蓋、張生周為事狀并非偶然。鄭氏家族是安肅縣望族,其余三人皆為明代保定府所轄縣的人,同朝為官,亦為同鄉(xiāng),而且與張惟一還是同縣之人。這些在其他明代墓志中也有明顯體現(xiàn),同鄉(xiāng)之間聯(lián)系較多,撰寫墓志也是合情合理的。同為保定府同鄉(xiāng),鄭氏家族作為名門,或為這一群體處于核心地位。
4 墓志的書法藝術
《大明故處士鄭公元配葛氏合葬志銘》由張惟一篆蓋,豎刻陰文篆書,上刻“大明故處士鄭公元配葛氏合葬志銘”15個大字,篆文書法工整,筆法圓潤流暢。
志文由傅棨書丹,志文為楷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整齊工整,雖然在志文刻制過程中沒有打出明顯的界格,但整篇墓志無論是縱向還是從橫向來看,整齊劃一,筆勢協(xié)調,法度森嚴,莊嚴肅穆,這與所書的較為嚴肅的墓志銘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較高的契合度。
墓志書法雖法度嚴謹,但缺乏個性。明代楷書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推崇,因此,明代士大夫在處理公私事務中最常見的書法風格就是極為工整規(guī)范但缺乏個性的臺閣體。墓志的撰寫者、書丹者以及篆蓋者均為當時的士大夫,從而使此墓志書法呈現(xiàn)出明代中晚期較為典型的石刻書法作品的特點,這對我們研究明代中晚期書法藝術風格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5 結語
鄭隆與其妻葛氏合葬墓的墓志保存完整,志石內容完整無缺,志文的書法風格為明代中晚期典型的楷書,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為我們了解明代中后期一個地方大族提供了具體的材料,為研究古代士族生活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同時,也為了解明代誥贈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徐水鄭氏家族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