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曉 劉在英
摘要:針對民辦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制定了“四能四滿意”IT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基于制度保障的校企合作機制,實施“嵌入式的教學模式、融入式的教學設計、滲透式的素質教育”,培養了千余名應用型IT服務外包人才。
關鍵詞:IT服務外包;嵌入式;融入式;滲透式
1 引言
發展IT服務外包業已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而市場缺乏大量既懂技術和業務,又掌握外語的應用型人才,尤其在上海,人才供給不足已嚴重制約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上海杉達學院作為一所民辦新建本科院校,亟需解決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教學內容滯后于企業新技術發展、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不足等問題。
2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行業的融合,諸多傳統企業將其非核心的IT業務外包出去,利用外部IT企業的專業化團隊承接云計算服務、數據分析與運維、軟件開發等業務,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根據現狀,結合民辦高校自身的特點,制定了為IT服務外包企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即培養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崗位能力和的職業素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化,形成了云計算服務 、數據工程、軟件開發等三個市場急需的專業方向。并由企業提出崗位需求,綜合行業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核心崗位,明確了“首崗適應、多崗遷移,立足一個企業,面向整個行業”的人才培養規格。
3 創建校企共同體
通過行業協會牽動、學校主動、企業聯動,針對三個專業方向,分別與主導產業的主流企業創建了校企共同體。其組織架構和制度設計上體現“學校主導,企業商定”,即人才培養目標雙方共商,培養規格和實踐教學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課程開發和理論教學由學校主導;確保企業參與教學方案制定、課程體系開發、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實施和管理工作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項目經費及學校配套等組合式投入制度、企業優先選才制度、獎勵學生創新制度、學生預就業等制度,從制度層面保障了校企共同體的持續發展[1]。
4 實施嵌入式的教學模式
根據IT服務外包人才在外語溝通、工程實踐、行業認知等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特殊要求,在立足于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重構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①通過嵌入IT服務外包企業的課程,優化專業課程群;②嵌入前沿新技術的課程或知識單元,使學生掌握業界先進技術;③在大學英語、專業英語等課程中嵌入IT服務外包英語相關知識,開設二外日語等課程,構建不斷線的外語課程體系;④嵌入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關的課程,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基于“模擬企業”形式的綜合項目實踐平臺和“準員工學校”形式的校外實習基地,引進企業工程師、真實需求、真實流程,嵌入真實案例,通過項目驅動法、分組教學法、Workshop教學法、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的混合式教學,將工程師的行業和崗位經驗合理地嵌入課堂教學,將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嵌入到具體的教學模塊。
5 推行融入式的教學設計
面向IT服務外包業,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開展融入式的教學設計:①制定了融入崗位意識、崗位經歷、崗位能力和新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②推行了“121”三段漸進式崗位教育模式:即第1學年融入基于企業案例的崗位意識培養,第2、3學年融入基于單元項目的崗位經歷,第4學年融入基于綜合項目的崗位能力培養;③對多門專業課程進行整合,開發適合一學期完成,融合多項技術的工程,形成學期課程,采用“一學期一工程”的教學法,打破各項技術之間的壁壘;④將IT服務外包業的特色融入實踐教學,構建了實驗、實習、學科競賽、創新活動、專項技能訓練五位一體的特色實踐教學體系;⑤將“教學性”和“生產性”有機融合,在校內建立“模擬企業”,在企業中建立“準員工學校”,以真實項目為載體,保證教學設備、教學內容的先進性;⑥通過互聘互兼雙職機制,將企業團隊有效融入教學隊伍,組建雙師型師資隊伍[2]。
6 形成滲透式的素質培養
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依托校企合作機制,構建了“分階段、階梯式”四年不斷線的職業素質教育體系:①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融入職業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對于自身的發展做到明確方向、擺正定位;②在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了解企業文化和發展狀況,激發學習熱情;③在專業核心課學習階段,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高管開設一系列行業技術前沿講座,了解行業熱點,拓展學生視野;④在專業方向課學習階段,采用學校與企業雙導師制,采用真實的服務外包項目,引入企業真實管理制度,按照企業員工標準進行現場督導與考核,在“學生”和“員工”的角色互換中增強其職業認同感;⑤在畢業階段,邀請企業來校進行招聘宣講,通過培訓、實習、就業一條龍的合作模式,使素質教育的成果落實到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7 結語
本著“需求引領、校企融合、能力為本、崗位為先”的理念,從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民辦本科院校的特點出發,與著名企業建立基于制度保障的長效運行機制,通過“嵌入式的教學模式、融入式的教學設計、滲透式的素質培養”,四年間培養了600多名“四能”(能學: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能干:動手能力強,上手快;能留:執行能力強,留得住;能進:能跟蹤技術的進步,具有發展后勁)、“四滿意”(學生自信;家長放心;企業歡迎;社會認可)的畢業生。
參考文獻
[1] 張煒. 基于校企共同體的“校中廠”運行機制及對策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 2016(17):12-15.
[2] 汪浩,王茜. 中小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人才現狀與培養[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3):15-18 .
基金項目:2019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計算機應用專業中本貫通教育課程銜接與運行機制的研究(C19093)。
作者簡介:張麗曉(1978-12),女,河北邢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數據分析;二作:劉在英(1977-9),男,山東壽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與人工智能。
(上海杉達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上海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