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維
【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研學旅行課程的政策背景、學校研學實踐、地理學科和信息化背景。然后,根據研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地理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的目標。接著,介紹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實踐,如開發《行走中國》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對學生的研學旅行指導和疫情期間開發慕課研學旅行課程。最后,提出了課程建設的創新點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研學旅行;課程建設;地理;信息技術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研學旅行活動與初中地理教學密切相關,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促進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學旅行課程方案目標設定
我校作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率先2017年開始每年11月組織全校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研學旅行課程,2019年已涵蓋17條研學線路。
1.研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作為資深研學帶隊教師,在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需亟待解決:一是初中學生大多缺乏對研學基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整體認知,導致研學時只能跟隨研學導游現場觀察學習,停留在低層認知階段,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區域認知;二是初中學生研學線路的選擇大多憑感性認知,研學期間缺乏對研學所在區域的典型研學問題的深度思考,結果導致有些學生感覺研學缺乏趣味性,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三是學生研學后期評價總結階段,主要是以每天的研學日記和研學結營儀式上的展示及感悟,評價形式比較單一且缺乏展示交流的平臺學生,導致一些在研學活動過程中生成的有研究價值的地理小課題缺乏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和機會,不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及正確的人地觀念。
2.制定研學旅行課程的目標
第一,立足于學生在研學活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開發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使學生深度了解學校經典研學旅行基地的自然和人文概況,以及對研學線路所在區域的典型研學問題進行深度剖析。第二,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學生研學旅行的指導和交流。研學前,對全校初一初二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依據學生反饋情況制作研學系列微課并用UMU推送給學生觀看。研學中,創建班級微信群進行問題導學,師生在群內加強溝通和交流。研學后,鼓勵學生制作Vlog以及運用思維導圖小程序制作研學區域地理思維導圖,并進行后續的研學小課題研究等。第三,疫情期間充分利用慕課平臺創建慕課系列研學校本課程。精選課題,提升慕課研學課程質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研學旅行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地理視野,使學生宅在家中也能進行研學旅行課程的學習。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
第一,開發《行走中國》地理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撰寫《行走中國》地理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發計劃、撰寫課程簡介和制作課程推介微課。學生登陸校本課程選報網站觀看《行走中國》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簡介和課程推介微課,進行《行走中國》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的選報。在第一節課認真了解研學旅行發展現狀,知道我校經典研學線路,,配合老師劃分學習小組。在每一節研學課上積極合作探究,認真思考提出所研究的研學旅行區域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結課階段,與小組成員認真進行東莞鄉土研學調研,積極參加地理研學成果交流展示。
第二,研學前后對學生的研學旅行指導。研學前用問卷星對學生感興趣的主要研學線路及研學容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微課研討和制作,利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錄制出研學微課視頻,將微課視頻上傳到UMU平臺并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學習。研學中對學生進行研學旅行指導,如路途上給學生介紹各類交通運輸方式及選擇,在聚餐品菜時暢談氣候、物產、風俗等當地風土人情,在城市獵人研學環節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旅游地圖和如何辨認方向及比例尺等,研學中在QQ群、微信群回答大家提出的各類地理問題或提出一個地理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研學后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研學成果展示。如在手機端下載VUE和剪映APP制作研學Vlog,教授學生使用微信mindline手機小程序軟件制作研學基地的思維導圖等,指導學生用“美篇”撰寫研學心得等。引導學生將研學中有價值的問題形成研學小課題,并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進一步深化研學旅行教學成果,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三,疫情期間開發慕課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精選慕課地理研學課題并上報慕課課程名稱和慕課課程計劃。根據慕課平臺發布課程指引編輯并發布慕課研學旅行課程介紹頁。搜集研學旅行相關圖片和視頻等相關教學資料,錄制成微課,并在慕課教學平臺發布教學單元內容,點擊“教學單元內容發布”,添加新課時和單元測試等。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監控、監督和評價。在課程的學習頁面,老師主動發起研學主題討論,并在答疑區回答學生的問題。進入“東莞慕課平臺”課程管理后臺,在“工具”欄下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對于不認真學習的學生,通過郵件進行催促。在期末考核階段,登錄“東莞慕課平臺”添加期末考試,添加選擇題或主觀題。學生利用平板等終端“東莞慕課平臺”瀏覽課程簡介并選課。每周校本課學習時間登錄“東莞慕課平臺”學習最新發布內容,進行單元測試。遇到問題及時在學習頁面“老師答疑”區進行提問,積極在討論區發起主體討論,對發言質量較高的同學不吝點贊和交流。在期末考試截止日期前完成考試。
三、結論及反思
第一,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設計課程。基于學生研學問卷調查的結果設計研學微課,研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置研學旅行任務單,在研學微信群中積極引導學生的研學思維,及時回答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提出的疑問,疫情期間推出的慕課研學系列課程也是精選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研學課題,呈現方式活潑多樣,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將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深度融合到地理研學課程建設中,促進研學課程的順利建設和開展。如在《行走中國》地理研學校本課程中整合微課、視頻等多種多媒體資源,并運用平板輔助教學的開展,再如運用問卷星設計問卷調查,從即時大數據了解學生;研學過程中利用微信群加強師生的溝通,學生利用微信小程序制作VLog和思維導圖記錄研學旅行等等。運用CamtasiaStudio錄制微課。運用東莞慕課平臺發布研學慕課,學生登錄進行慕課研學課程學習等。
第三,從學生興趣點出發設計課程,突破地理研學旅行課程學習的時空限制。基于信息化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建設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初中地理研學課程的學習效率,而且也調動了初中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基于信息化的研學旅行課程建設中更加熟練地使用UMU和東莞慕課平臺等信息化平臺,真正突破了研學旅行學習的時空限制,使得學生的研學旅行學習時間上更加靈活,學習空間也更加廣闊了。
第四,在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過程發現的問題。一是在利用東莞慕課平臺建設的慕課地理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缺乏實地調研環節,不利于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二是在后疫情時代,如何將多種信息技術與研學課程深度融合以提升課程品質。三是如何開發勞動教育等主題研學活動,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研學旅行課程評價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技術中心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專項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9JX06127)和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GH22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袁書琪,李文,陳俊英,彭俊芳,段玉山. 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三)——課程建設[J]. 地理教學,2019(7):4-6.
[2]劉小文.地理信息技術在研學旅行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