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文
【摘要】批判性思維屬于新時期教育界極為關注的內容,研究其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是當下教育工作者的重點以及難點問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閱讀優秀的文章,對以往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同時感悟其中的語文知識,將其內化為自己靈活運用的知識儲備,批判性思維則有利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可以通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加以培養,因此兩者有著相互成就的關系。本文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現狀出發,總結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幾點意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教育的改革,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界研究的重點。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取決于學生的先天條件,其側重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必須從各項學科教學工作入手,通過改善教學模式來達成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標。閱讀是提升閱讀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就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其側重于對課本基礎內容的學習,語言素材的積累,很少關注到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受到限制,尤其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初中。基于此,探索初中語文閱讀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方法落后。目前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局限于講解文本內容,關于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沒有過多的闡述。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僅僅掌握了閱讀文本中的新詞匯、新句型,積累了語文素材,如此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讓學生喪失了整體意識,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二,課堂提問形式化。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前已經將問題的標準答案設定好,這種課堂提問方式的問題展示意味更強,課堂提問沒有達到引人思考和評判的目的,學生更傾向于去接受教師給出的觀點和論證過程,喪失了積極主動的思考,語文閱讀也就成為一種形式。
第三,學生缺乏問題意識。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習慣于去單方面講述知識給學生聽,學生也樂意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完全成為語文知識的接收器,很少有學生會主動提出問題。相較于主動去思考,學生更傾向于等待初中語文教師將問題的答案公布出來,因此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方式會逐漸吞噬掉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阻礙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第一,鼓勵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做到積極鼓勵學生,帶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大膽思考,提出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問題。教師要將所有學生在教學課堂上都擁有發言機會的思想灌輸給學生,關注很少在課堂上發言的學生,給予精神上的激勵,刺激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此外,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可以讓學生參與熱情迸發出來,有利于其他教學任務的實施。通過對比教材課文和課外閱讀內容,學生會獲得更多的新知識,進而提升批判性思維水平。例如,學習蒲松齡的《狼》時,部分學生會對狼產生同情心,認為狼只是太過饑餓,并未認識到狼殘忍狡猾的一面。同時,要讓學生通過辯證分析認識到蒲松齡寫狼的深層次含義:揭露當時貪官污吏的爪牙的作為,諷刺他們就像狼一樣肆意欺侮善良的百姓,雖然文中狼的行為確實顯示了它們善于合作的智慧,但本文的重點并不在此。這樣的辯證分析可促進學生舉一反三,學會用質疑的態度分析問題,培養其有理有據的質疑精神。
第二,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傳統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不局限于標準答案里,鼓勵學生結合課內外的閱讀資料做出假想,大膽提出獨特的觀點,甚至質疑那些看似科學合理的評價。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既要重視提問方式,又要結合教材內容,針對易被學生忽略的細節進行提問。例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文中提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這句話富有深意。一般來說,“不相見”應表達為“沒有相見”,但作者用“不”表達,能體現出其強烈的主觀意愿,反復推敲即可得知,作者在兩年時間內和父親不相見,實是有意為之,然后再結合寫作背景分析,可以發現作者在這兩年時間中和父親存在極深的隔閡。這一點對學生理解課文為何在表達方式上較為含蓄很是關鍵。教師若能在閱讀教學中利用疑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課文內容,再由課文內容挖掘思考深度,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大膽質疑學習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石拱橋》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提問學生:“文中進行中國石拱橋介紹的過程中,列舉了趙州橋以及盧溝橋,能否調換兩者的順序?或者是否能夠刪除其中一個,能否新增其他一個?”這種創新式的提問方式,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也讓學生嘗試去感受文章作者的嚴謹思路,如此,學生開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和方法,有利于后續相關教學工作的順利推行。
第三,轉變教學思想,尊重學生個別差異性。農村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鼓勵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思考閱讀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教師應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不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情況,并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包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認識偏差及錯誤,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錯誤”的價值。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需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與體驗,全面對學生閱讀的結果進行評價,正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以及情感體驗,避免以不變的眼光審視學生。不同的學生對文本進行批判、分析、質疑的深度必然不一樣。對此,教師要以真誠、熱情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善意的微笑、肯定的眼神以及認同的手勢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幫助實現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已經逐漸成為新時期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對于初中階段教學來說,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主要陣地,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確看到以上問題,以實現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為目標,主動嘗試新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形成獨立且自信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曹芬. 淺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策略[J]. 語文課內外,2019(21):190-191.
[2]蘇芬.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解析[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8(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