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琳
年華似水,一學期一學期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間溜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我的目光下遠走,細數這些過往,回首其中經歷,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把握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充滿尊重、充滿理解、充滿賞識、充滿激勵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成功、嘗試成功、享受成功,進而自律、自信、自尊、自強,才能讓他們快樂成長、成為有用于社會的人。下面,我將以理論加案例的形式詮釋我的“生本”育人理念。
一、“生本”理念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華陽小學從1999年實施“生本”課堂的教學改革以來,一直倡導“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課堂里教師不現自我,不著痕跡的誘發與引導;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從活動中感悟成長。檢驗一個教師是“生本”還是“師本”,一些明顯的標志: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圍繞學生來開展?課堂的組織語言是“我想讓你關注……”還是“你關注到了……”?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否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有沒有放手給學生們去組織?
簡單來說,“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我們相信學生是擁有巨大潛力的。無論是教學中,還是活動中,我們都只是“穿針引線人”,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收獲和感悟。這些理念,當落到實處時,確實發揮著巨大的能量。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直貫徹著“生本”的育人理念,也見證著一個個教育“奇跡”的發生,感受著學生給我帶來的無限欣喜和感動。
二、個案分析
小王是個成長慢人家半拍、個性特別、自制力不足的學生,總是我行我素、獨來獨往,不善于與別人相處。盡管我時常教導同學們要關心他、幫助他,還特地請班里幾位熱情、大方、懂事的學生與他交朋友,但極度自我的他難以融入班級的集體活動之中,學生們也不愿意親近他。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我喜歡去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喜歡用“生本”的理念,去對待學生,尊重學生個性,正視學生差異為基點,尋找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生本”教育倡導活動育人,我也決定在活動中尋求教育小王的機會。
在參加校園文化節表演的準備階段,我班的學生、教師和家長都非常重視,我們帶著學生用心、積極排練,家長們有的聯系聲樂教師前來指導、有的訂購表演服裝、有的安排化妝……為了能夠順利、完美地演出,很多家長和教師一起盡最大的努力輔導學生訓練著。然而,小王卻成了表演隊伍里面那個不太和諧的“音符”。他調皮、好動,難以聽從安排,沒有耐性跟其他學生一起進行排練。在彩排時,小王在排練現場跳來跳去,現場的家長看后,非常不滿,極力要求我在正式表演時不要安排小王上場。但是,我當即表明態度:一個都不能落下。
我一方面頂住“表演失敗、學生失意、家長失望”的壓力,另一方面,開始積極和小王的家長溝通,和小王談心。因為我知道,一旦剝奪了小王的參與權,這極有可能給他制造成長路上的障礙——他會認定自己是個特例的孩子而自暴自棄。
排練結束,我留下了小王,我對小王說:“孩子,剛剛在排練的過程中,你都做了什么?”小王顯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低著頭說:“柯老師,我沒有認真參加排練,還在故意搗亂。”“誒,老師發現你很棒,你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但老師不同意你的說法,沒有孩子會故意去搗亂,你可以告訴老師原因嗎?”聽了我的話,小王抬起頭看著我的眼睛,似乎有一絲驚訝,他接著說:“因為我不會跳舞,我不想被同學們嘲笑。”聽了他的話,我恍然大悟,是啊,他之所以不配合、搗亂,是因為他缺乏自信心,于是,他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抗。
找到問題的根源,一切都好解決了。我告訴小王,會把表演的教學視頻發給媽媽,他可以在家里學習,第二天排練的時候試著和同學們一起跳一跳;然后與他的媽媽商議:在家里陪著小王“彩排”,要贊賞他的“精彩”表演,節目表演時和孩子一起站在舞臺上。第二天排練時,小王信守了約定,在參與排練,我也不斷地表揚他和其他表現優異的同學。小王的臉上逐漸出現笑容,顯然他開始享受這個活動了。一旁參與彩排的家長們,也看到了小王的改變,我想任何的語言都沒有小王跳動的舞姿、專注的神情更有說服力。在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小王媽媽的配合、教師和學生的友善下,我班順利完成了文藝匯演任務、獲得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更是對我們“生本”教育理念的真誠喝彩。
小王能和同學們一起完成文藝匯演任務,真是皆大歡喜,我很欣慰,那莫大的幸福感難以言表。但更加讓人欣慰的是,從這次活動以后,班級的學生們也樂于和他接近,小王臉上的笑容慢慢多了起來。課間或者放學時,我經常和小王聊天,鼓勵他多為班級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把植物角交給他打理,他每天給植物澆水,把花花草草照顧得生機勃勃,我便借機在班級表揚他。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我能感覺到小王正在融入班集體,他之前一些不良習慣也在漸漸消失。
在這后面的幾年時間里,小王和其他學生一樣,散發著他們身上的光和熱,給我帶來許多感動、印象深刻的回憶。
三、結語
很多時候,其實學生身上的一些“毛病”“不良習慣”都不是問題,因為他感覺不好,他在班級里感覺不舒服,他不開心,所以他會有令人頭疼的表現。我們只要想辦法找到根源,改變現狀,讓學生感覺好,感覺到快樂,感覺到受重視,那些不良的行為自然就會消失。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我深感培養學生們的行為習慣尤為重要,因為這決定了他后面一生的學習、生活之路的質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其實,教育并非一個“愛”字了得。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從不吝惜“愛”, 但總會遇到一些令我們傷腦筋的事情,當有學生挑戰我們的耐心時,當有學生的行為表現特殊時,如果我們能做到不離不棄,在行動上表現為理解與尊重、 忍耐與寬容、慰撫與滋養、關心與呵護,在理念上認識到要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予以關注與負責,我們的教育工作才能達到有效育人的境界。
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光榮使命,我深感責任重大。教師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我堅信,用春風化雨、潤心無痕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相信、發展學生,就能收獲更多的感動,享受教育的陽光品質。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