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群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一個社會熱點詞語,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是從國家、地方到學校都重視的問題。筆者作為山區農村小學的一名班主任,從班主任工作的范疇從發,通過調查和研究,結合平時班主任工作實際,提出農村小學班主任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留守兒童;教育策略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集中,但因各種原因,向城市集中的人口大多是青壯年人口,作為父母的成年人進城務工,但子女都留在原鄉村生活和接受教育,使留守兒童學生的出現在農村小學成為常態。筆者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班主任,對這些問題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得出一些經驗,以期能得出合理可行的教育策略,促進全體學生共同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的定義及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于單親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從定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現象主要是在“農村地區”出現的,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父母因要養家糊口,進城務工或做些小生意,但因各種原因無法接未成年子女一同進城生活,而只能留在原鄉村。這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山區更為普遍,一個班的學生,大部分都屬于留守兒童。
(二)現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現狀
1.學習態度不端正。因為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不在兒童身邊,作為爺爺奶奶的老一輩因受自身文化知識、教育理念的限制,使他們在教育兒童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往往把兒童的需要理解為“吃飽穿暖”,抑或是“溺愛”,對孫子孫女百依百順,或者因年紀大而沒力管教。其他成年親戚等也一樣,“委托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遷就或不管不問的態度”。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自制能力差、辨別能力弱,對于世界的認識處于啟蒙階段,這時候因父母的教育缺位,導致兒童不注重學習,無心向學,不明白學習是為了什么,學習態度不端正。同時,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要面對孤獨,小小年紀便要獨立處理一些成年人處理的生活問題,使其無法專心學習,甚至對學習產生排斥,這也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的一種表現。
2.行為表現不良。農村里的留守兒童學生,普遍出現行為表現不良的情況。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反復指導和引導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但留守兒童因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不在身邊,易養成貪玩、不誠實、說臟話、消極散漫、暴力、沉迷網絡游戲等諸多不良行為習慣,這一方面影響到了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影響到了小學班級整個學習環境。
(三)心理問題較突出
現代的很多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都認為,父母的陪伴對兒童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但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而缺乏安全感,當一個兒童長期缺乏安全感、缺乏愛時,便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出現,例如,自卑自負、否定自己、偏激孤僻、不信任他人、自私、焦慮、叛逆等。在小學高年部,由于接近青春前期,還會產生抑郁、社交恐懼等問題。
二、留守兒童教育在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現階段,農村小學的學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以筆者所任班級為例,留守兒童比例達到75%,足以證明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在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在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小學班主任工作也千頭萬緒,但只要抓住主要工作,找到著力點,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基于留守兒童這一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加強班主任的引導、教育,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提高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
(一)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導致親子關系生疏,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中也缺乏相應的正確教育指導,這些都極易造成兒童的心理問題,兒童一切問題的出現都來源于缺少關愛。當小學班主任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和學生思想教育時,往往會發現,很多問題學生都缺少父母的關愛。雖然班主任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但效果都不佳。這是因為,沒有抓住問題學生產生不良行為背后的“驅動機制”,當一名班主任通過談話、家訪,了解每名學生的情況,建檔立卡,記錄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和學生的一些行為,可以梳理出留守兒童學生的行為習慣特點和背后的原因,通過耐心的心理教育和疏導,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營造良好、溫馨的班級環境
學校、班級是留守兒童的另外一個家,留守兒童背后的家庭結構一時是無法改變的,班主任應基于這種認識,盡力營造一個良好、溫馨的班級環境,使留守兒童能在班集體中感受到來自教師、同學的關愛,感受到溫暖,當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疏導,抑或遇到困難無助時,班集體能給予留守兒童力量的源泉。班主任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如此,教師和同學都能成為留守兒童的親人,彼此間互相信任,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班主任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
留守兒童的教育,單靠學校和教師是無法很好完成的,其根本還是在家庭教育。班主任可通過與留守兒童家長密切聯系,做家長的思想工作,根據不同的留守兒童家庭結構類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例如,對于父母雙方都外出,而家中沒有成年人的學生,盡量動員父母一方回家陪伴,也可發動鄰居相互幫助,加強留守兒童的管教、幫扶。而由爺爺、奶奶照顧的留守兒童,適當加強爺爺、奶奶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科學化、現代化,以適應當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但無論哪一種,核心不變的都是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有效溝通,指導家長定期與孩子通過電話、微信視頻進行交流,多關注孩子,傳遞來自父母的關愛,與孩子溝通時要多鼓勵孩子,并定期回家。
班主任也可組織開展班級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和學生參加,通過舉辦親子互動,加強親子交流,培養親子感情,助力家庭教育高效開展。
四、加強與社區(村委)聯系
作為小學班主任,還應積極和學校一起,爭取社區(村委)的支持,加強與留守兒童所在社區(村委)的聯系,讓他們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形成一個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區(村委)生活環境。
加強留守兒童學生的教育,是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加強對其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學校、家庭、社區形成合力,促使農村留守兒童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關穎,晏紅.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241.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