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香琴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新高考情境作文審題立意的注意事項,力圖作文審題準確。著力引導考生縷清材料與材料、材料與任務及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新高考;情境任務作文;材料間關系;材料與任務關系;任務與任務關系
近四年來,高考全國卷作文傾向強調自我體驗,獨特見解,給個性化寫作創設更大的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素質,培養創新意識。在新高考的指揮棒下,新高考作文考核方向將更加鮮明,情境新穎,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而情境任務驅動型作文是為了有效地規避套作和宿構,引導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增加認知任務,可能是交際任務,也可能是思維任務等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識關鍵概念,在多維的比較中說理論證的題型。所以,情境任務型作文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作文教學的重點。
情境任務型作文的的背景材料往往貼近生活,命題的角度靈活新穎,能力立意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時候,作文審題準確與否、立意層次高低是評判考場作文質量水平高下的重要依據。那么,在考試有限的作文時間里,怎樣才能做到對情境任務型作文快速準確地審題立意呢?筆者認為,需要厘清幾組關系:
一、材料間的關系
材料形式有單則和多則組合兩種類型。對于單則材料,既要理解好每一句話的意思,又要劃分好材料的層次關系和功能。
以福州市2021年高三質檢作文材料為例,“‘陽剛之氣內涵豐富”,也就告訴我們要理解“陽剛之氣”有豐富的內涵,要理解其涵義;“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學校舉辦教師論壇,老師們討論熱烈,紛紛發言。”是當時的交流背景和情況,引出后面討論的內容:①不論男生女生,都需要培養陽剛之氣(培養對象);②培養學生陽剛之氣,不只是體育學科的事,也是其它學科的事(培養人);③培養陽剛之氣,關乎學生的成長,還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培養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劃分材料的層次關系,我們再結合寫作主題“陽剛之氣與當代青年”和倡議書這一文體要求,也就基本明確了文章的立意首先結合對陽剛之氣的理解,談對當代青年進行陽剛之氣培養的價值與意義,提出現實生活中如何培養陽剛之氣。
而對于多則組合類材料,既要研究材料本身的內涵,還要考慮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多則組合類材料的難點在于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在審題過程中要先逐則分層概括材料內涵,再比較分析,最后綜合歸納提煉出恰當的觀點。對內涵相似類材料,只要提煉出共同的內涵即可。對所選用內涵相反類的材料,則要依據寫作任務和要求進行有選擇性地取舍。而選用的材料的內涵之間構成并列、因果、條件、和遞進等關系的內涵互補類材料則要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材料之間往往蘊含著深刻的辯證關系,較為考驗學生的思維穿透力。當然,也正因此,其整合內涵之后所形成的觀點也往往更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以2021年高三長沙市一中月考6作文為例:
這兩則材料涉及施恩者和受惠者兩類對象,施恩者是漂母和守邊境的人,受惠者是韓信和管仲。從施恩者角度看,漂母施恩后沒有提及報恩;守邊境的人給管仲喂食物后卻詢問他拿什么來報答。從施恩者角度來看,這兩則材料是相反內涵型材料,如果從施恩者角度,可以提煉出: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施恩不忘報等相關的中心。如果從受惠者的角度分析,韓信是受恩惠后以千金答謝;管仲則表達會用賢使能,論功行賞,言下之意是如果守邊境的人是有賢能之人,是可以任用的,如果守邊境的人沒有才能,管仲不會任用他。從受惠者角度,材料屬于內涵相反也有內涵互補型,所以可以提煉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報恩應該講究原則;舍小恩而循大道;識大局以報私恩等立意。
多則組合類材料,立意的關鍵是要在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的基礎上,找到彼此之間能夠形成有機關聯的紐帶或切入點,切忌顧此失彼或彼此孤立。
二、材料與任務的關系
學生很熟悉分析材料的方法,比如,找關鍵詞法,概括大意法,由物及人法,等等;也很熟悉任務給我們提供的寫作指令,比如,文體指令,內容指令,對象指令等等。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卻出現材料與任務完全割裂開來:只按材料的內容寫作,忽視材料與任務的具體寫作要求;只看部分材料,只看任務完全不涉及材料;材料與任務生硬地堆砌在作文中,忽視了兩者的有機關聯。
同樣以2021高三長沙市一中月考6作文為例,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現場,面試考官給了你這兩段材料,讓你作一個即興發言,請你擬寫一篇發言稿。
寫作任務中涉及人才招聘現場和面試考官兩大情境,“人才招聘”和“面試考官”兩者的銜接實際告知:面試考官要招聘的人才。“人才”可以理解為人品與才能。也就是從任務的解讀中,我們已經明確了面試考官希望從你的發言稿中看出的人品與才能。本作文如果從施恩者角度出發寫作,顯然不符合面試官對人才招聘選擇的要求。所以最好的立意應該從受惠者角度出發,韓信和管仲的做法是存在交叉關系的,較好的立意是兼管兩者并辯證看待,如“識大局以報私恩”,既考慮到了集體利益又沒有舍棄個人的品質,符合“人才”要求。
由此可見,材料對任務中的寫作內容指令的限定讓我們明確了立意的高低,在寫作中也不會漫無邊際。有的材料對任務中的內容指令起到說明的作用,有的材料則起到限制的作用。學生審題時要明確,材料是作文的范圍,也是作文的含義范圍,對作文起很大的限制作用。作文的內容、主題都不能離開材料。任務是明確而具體的,是必須完成的,一般任務在材料的范圍內。審題時,可以先審材料再審任務,然后重新審視材料;也可以帶著任務去審材料。我們在審題時注意材料和任務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抓住寫作的重點,立意時才不會顧此失彼。
三、任務與任務的關系
新高考作文的任務一般分有文體任務、主題任務、對象任務等,那么,任務與任務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呢?
以2021年八省聯考作文為例,本材料要求的是“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主題,根據材料內容明確銘記的是抗美援朝的這一段歷史,學習抗美援朝的精神,在結合抗美援朝精神迎接新時代的挑戰。銘記歷史是迎接挑戰的前提,迎接挑戰是銘記歷史的目的。主題是以“措施+目的”的方式銜接,除此之外,主題之間可能還有以并列、因果或者條件等邏輯關系鏈接。
新高考情境作文一般以應用文為主,涉及演講稿、書信、倡議書等等,以什么身份,什么口吻在什么場合對什么人進行交流?這就引進了另一任務:對象指令任務。
作文的任務之間往往是環環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審題時先要將任務指令羅列,再將任務有機關聯,形成最具概括性的表述:以什么身份,什么口吻在什么場合對什么人進行什么方面內容和主題的交流,以期達到怎樣的目的或效果。這樣既不會遺漏寫作指令,又明確了寫作目的。
由此可見,新高考情境作文審題時,要縷清材料與材料、材料與任務、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加精準立意。
參考文獻:
[1]歐陽國勝.“任務驅動型作文”名稱溯源、命制要求和寫作指要[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6(2).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