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苑
【摘要】學生的自主管理是在教師的組織引領下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一種自律過程。教師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視學生主體意識下的自我管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為載體去調動、刺激學生,抓住每一個教育轉化時機,理解、寬容、尊重個體差異,利用榜樣帶動,形成激勵機制,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工作,能有效地培育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關鍵詞】自主管理;個體差異;榜樣;因勢利導;良好習慣
學生的自主管理,主要指在教師的組織引領下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一種自律管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如果教師在管理工作中過于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下的自我管理,學生的自覺性、自律性、自主性必然會邊緣化。被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工作,加之小學生好動貪玩,持續專注力較為薄弱,就會出現那怕是教師班日理萬機、忙前忙后的操勞,循循善誘、語重心長的教育轉化仍然沒有多大成效的現象。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為載體去調動、刺激學生,抓住每一個教育轉化時機,并注意理解、寬容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利用榜樣帶動,形成激勵機制,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工作,就能為培育自主管理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巧借媒體,示范引領學生自主管理意識
建設一個學生能自主管理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小學生自尊心強,愛表現,好表揚,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把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管理模式,通過微課或短視頻等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其中規范的自我管理情景,刺激他們的視覺、聽覺等,在“看看他人,比比自己”中,或激勵、或鞭策,在內心世界形成一種“自覺”“自律”的行為意識,并在老師的強調及自我對比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如新學年伊始,學生新加入班級,教師“菜單式”、反復強調學生遵守執行班規班紀,學生極容易出現“左耳聽,右耳出”現象,達不到預期效果。把準時上下學、過馬路走斑馬線、教室衛生等,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創設規范的情景,配上旁白講解,讓學生有一個“有樣照樣”的參照對象,學生在情景中能獲得更好地感受,并在大腦里形成感性的認知,無形中便會形成一種自我管理的意識。學生在具體的學習生活中,就會懂得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
二、抓住時機,正確引導轉化自我管理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是機遇與挑戰同時并存的過程。在開學伊始,每一位學生面對的班級和老師、同學都是新的,這正是增強班級凝聚力、凝聚人心、匯集力量的最好時機;當學生出現錯誤又有些許認識時,因勢利導的引導是促成其思想和行為轉化的有利契機;當班級或學生個人獲得獎勵或成功跨越某個高度時,是鞏固、強化的最佳時機。利用這些時機,可以幫助學生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既反思自己的思想認識,又對比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端正態度,產生正確的行為動機,進而產生“想做好”“要做好”“能做好”的自我管理意識。
學生小濤,性格外向,貪玩好動,“死愛面子”,有一種哥們義氣的他經常幫同學“打抱不平”。經常為所謂的“主持公道”而“日理萬機”,浪費了不少學習時光,科任老師屢次反映未完成作業的名單都有他的份。有一次早讀前問他要作業時,一幫同學正圍著他,幽默風趣、形態語言詼諧滑稽的他逗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如果大聲呵斥定會影響學生情緒。于是,我一改往日嚴肅的口吻:“小濤在表演非常六加一啊,老師也想聽聽你們故事……”沒有當面的批評指責,也沒有盤點他幾次作業沒完成,幾次犯什么錯,而是借給足了他在同學中的面子之機、借他口若懸河的口才之機,不再是平時“敦敦教誨”“循循善誘”式的批評教育,反而順勢與他探討:如果發揮特長,依時完成學習任務,得到的肯定不單是同學的歡笑聲,應該更多的是同學打心眼佩服的贊嘆聲……從這以后,我組織互助小組,提醒、督促、輔導,哪怕些許進步,也抓住時機,給予肯定。他自我管理能力慢慢地有了好轉。
三、尊重差異,因勢利導分步推進自主管理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由于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他們表現出的個性心理品質必然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勤奮守紀,有的厭學淘氣,有的成績優秀、表現上進。特別是個別沾了一身不良習氣的學生,除了“蠻橫無禮”,沒有更多用來掙臉面的資本,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往往更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與尊重。教師面對層次差異不同的同學,如果采取“一刀切”,要求他們同步完成自主管理方面的標準,肯定是不可能也不可取,要從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則,允許他們循序漸進式的往良性自主管理方面發展。這類學生在犯錯誤時,他平時在同學面前是“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的姿態,如果老師大聲呵斥、嚴厲批評,甚至是某種“權力”壓制,會使他覺得很沒面子,容易導致兩極分化,“壓制”下的事態也許會暫且平息,反之,逆反、對抗、對立情緒一來,就容易留下難解的結。因此,在教育引導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面對犯錯的學生,要用平和的心態和語氣進行交流溝通,尊重差異,幫助學生冷靜分析錯在哪里,如何改正。
在一次處理六年級學生小偉的抽煙問題時,面對衛生間、樓梯口經常被反映的煙頭及其它食品垃圾亂扔的事件,而且他那一副“社會老大”的樣子,煩躁著急是沒有用的。我沒有拿抽煙有害健康、班級流動紅旗扣分之類的“大道理”與他交談,而是“俯下身子”,站在他的角度分析問題。經過交流,小小年紀的他竟有多年煙齡,要想一下子把不良習慣改過來是不可能的。我組織了一個幫扶小組,包容他的過去,化解其心中不良觀念和情緒,不斷給予幫扶引導。針對他學習生活中的“貧困”問題,進行“精準扶貧”。從轉移注意力、培養興趣及逐步減少抽煙次數,到培養他主動幫助同學……他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慢慢地,他重新拾回了自信。
四、榜樣驅動,激勵引導強化自我管理成效
學生的自主管理模式,其實不是什么“高大尚”的創新,教育史上一直以來都是致力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從小樹立起“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這其中包含著最恰切、最基本的自我管理。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輩關愛有加,總認為要為學生做點什么,而疏于考慮學生能做點什么。甚至有的家長總是喜歡用“學生還小”的觀點為子女不能自我管理找借口,學生也因此覺得順理成章。
因此,教師可以從樹立身邊的榜樣著手改變家長和學生的意識,搜集自主、自律、自覺等自主管理優秀的同學事例,如“準時上學標兵”“依時完成作業好學生”“愛做家務好學生”“專心聽講好學生”等,給學生們一個個學習榜樣。他們能做,我也能做。來自身邊的榜樣,讓學生覺得更有親切感、更真實、更有說服力。班會課的自我反思總結,每周和每月的跟蹤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期末總評等,教師都可“協同”家長對表現突出的同學給予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獎勵。家長也可以把子女自覺、自律的片斷發送到班群。同學的榜樣示范、相互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就像是一面鏡子,很多同學把各種小毛病改了,自我約束、控制能力持續向好。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自主管理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采取多種途徑,讓學生正確審視、認識、了解自己,不斷自我反省,變“他律”為“自律”,改進、戰勝、超越自己;積極調動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管理中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我們就能為塑造一顆顆美麗心靈、健康品格的時代新人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就能用愛、用心、用心呵護他們健康成長,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社會新人。
參考文獻:
[1] 張艷玲.河北省HS市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3] 陳世華.行走中的“必修課”[N].光明日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