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媛
摘要:鄉村春晚不只是一場文藝聯歡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村民們樸實的歌聲與舞蹈,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營造起濃濃的鄉村過大年氛圍,也讓外出返鄉的人們感受到滿滿的鄉情。這些由農民自辦、自編、自導、自演、自賞的“春晚”,不僅激發鄉村文化能量,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將農村“種文化”活動引向深入。鄉村春晚這種文化新形式既鬧新春又聚人心,既豐富村民生活又傳承村規家訓,在愉悅觀眾的同時也種下鄉村文化復興的希望。
關鍵詞:傳統文化;鄉村春晚;自編自演;鄉村振興
鄉村春晚最初的形式,就是過年期間,父老鄉親聚在一起,吹拉彈唱、手舞足蹈,老少爺們兒一起樂和。全國各地的鄉村春晚尤以浙江麗水的最負盛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小康生活的寬裕,鄉村春晚已經日益成為我們新農村建設中最活躍的文化大餐。鄉村村晚既是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歡歡喜喜過大年的文化盛會。努力讓文化引領農村健康發展,讓村晚成為鄉村展現村民積極,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的良好平臺。
一、鄉村春晚的特點
在新春佳節里,忙碌了一年的農民也開始籌備自己的春晚,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春晚日漸成為流行的鄉村節日文化。鄉村春晚的節目大多是農民自編自演,有當地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和非遺技藝展示,有自編自演的小品,有紅火熱鬧的歌舞,有時髦的魔術和走秀……那些原生態的節目,原汁原味,樸素動人,具有農村的氣息,更有新年的味道,親切的鄉音唱出了心中喜悅,歡快的舞蹈跳出了美好向往,每一個節目表演完畢,黑壓壓的人群中間都會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勤儉、節約、簡單、接地氣,圓了農民百姓自己的春晚夢、舞臺夢,得到了農民百姓的積極參與、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這是鄉村春晚最顯著的特點。
近幾年,春節期間農村群眾自辦、自編、自導、自演的聯歡晚會——鄉村春晚,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既土得掉渣又不乏現代氣息的農家秀,鄉村春晚不僅成為廣大鄉村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動,而且也成為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鄉村春晚起源于浙江麗水,后來,在文化部的大力推動下,各地的鄉村春晚組織者成立了“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聯盟”。2016年,鄉村春晚開展了“百縣萬村”大聯動;2017年,全國有9個省區參與大聯動活動。短短一兩年間,鄉村春晚的鑼鼓從浙江麗水敲向全國,鄉村春晚成為農村群眾春節期間新的文化習俗。
二、舉辦鄉村春晚的意義非凡
2014年1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升級為國家項目,充分說明春晚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中的重要力量,因此作為其同性質、同類型的鄉村村晚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條件。在鄉村春晚這個大舞臺上,老百姓把自己的醫療養老、優質的教育、優良的婚育、文明新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系列夢想逐一展現,通過鄉村春晚平臺傳播到鄉村的每一片土地和每一個農民的心田。因此,舉辦鄉村春晚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鄉村春晚是凝聚村民情感、促進鄉風文明的新載體
鄉村春晚迎新春。舉辦鄉村春晚的最初目的是為鄉村群眾提供娛樂,但在提供娛樂之外,鄉村春晚的價值和意義也日益豐富起來。比如,村民自編自唱、自演自賞自辦的“鄉村春晚”聚人氣、接地氣,以娛樂的方式傳播正能量,少了黃、賭、毒,少了打架斗毆,這對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推進村民參與管理村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都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而從觀演村民的反饋看,無論是觀眾的如癡如醉,還是演員的興奮雀躍,都彰顯了鄉村春晚作為新民俗在村民心目中的獨特地位,表現出農民發自內心的一種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村民們就好這口兒,不看演出不算過年。”“可不是嘛,過去過窮日子,村民們都忙活著各自生計,如今生活富裕了,農閑時大伙兒聚在一起樂和樂和,唱唱戲,扭扭秧歌,別提多舒心了!”
(二)鄉村春晚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在這一高屋建瓴的論斷面前,在“新返鄉”蔚然成風的新的時代風潮前,鄉村春晚這個文化符號,的確是當之無愧地體現了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表達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們的文化自信,能夠凝聚村民情感、繁榮農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推動和諧新農村建設。鄉村春晚這一“農民朋友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服務的‘草根文化”,如一雙生花妙手,有力叩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樂章。鄉村文化振興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鄉村春晚乘風而起,成風化人。在這一意義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鄉村春晚“讓我們回望了過去又看到了現在,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總之,鄉村春晚無論對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對構建現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抑或對鍛造農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鄉村春晚是鄉村發展的“年志”
鄉村春晚沒有大腕明星,沒有華麗舞臺,卻真實、溫暖,那濃濃的鄉土味、家鄉情,讓人倍感親近,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與之同樂。鄉村春晚的舞臺是村里的,演員是村里的,主持人是村里的,觀眾是村里的,甚至說的唱的事也是村里的,更貼近村民的生產生活實際,更接地氣,也就更具感染力、吸引力,更令村民喜聞樂見。登上鄉村春晚的鄉親們,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孩童,都是在以自己的藝術方式表達對無聲歲月的禮敬、對鄉愁記憶的繼承和對美好生活的暢想。有的“春晚”是為了紀念脫貧,除了慶祝新春佳節,還流露出村民脫貧之后的喜悅,寄托著村民過好日子的希望。鄉村春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鄉村發展的“年志”“大事記”或“歷史”。鄉村春晚這種文化新形式既鬧新春又聚人心,既豐富村民生活又傳承村規家訓,在愉悅觀眾的同時也種下鄉村文化復興的希望。”鄉村春晚不僅給大家一段快樂的時光,也讓村民在欣賞“春晚”中增添建設美好家鄉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三、鄉村春晚的未來之路
鄉村春晚不只是一場文藝聯歡,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中共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錢袋子鼓起來之后重視精神財富”正成為中國農村群眾的新期盼。鄉村春晚的興起,作為繁榮群眾文藝的重要力量,這不僅僅是社會文化現象,更是實現鄉村振興非常重要的載體,其品牌影響力、輻射力不斷增強,示范引領效應顯著,營造了新時代的中國鄉村文化生活新風貌。鄉村春晚是我們老百姓的一個自由舞臺,也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的生活一個文化夢想,鄉村春晚是民俗的、是草根的、是老百姓內心所喜愛的,這種基于老百姓自己的一種文化對于國家推行鄉村振興戰略以及鄉村文化的振興與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鄉村春晚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也是當代鄉村群眾自辦文化迎接新春的文化習俗。作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又一創新載體,它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繼承,更是重鑄村民精神家園的重要方式。只有多方合力,因勢利導,以點拓面,讓鄉村春晚在廣大農村“星火燎原”,走得更遠。鄉村春晚已成為全國打造的又一響當當的文化服務品牌,在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村子里的“春晚”樂百姓。鄉村春晚的舉辦,弘揚了正能量,煥發了鄉風文明新氣象,讓黨群的心貼的更近,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明顯提升。鄉村春晚中也不乏村民自發排演的緊貼時代脈搏、頗顯家國情懷的節目。鄉村春晚舞臺上的節目,有當地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和非遺技藝展示,有自編自演的小品,有紅火熱鬧的歌舞,有時髦的魔術和走秀……那些原生態的節目,原汁原味,樸素動人,因為大都是村民平時的拿手好戲,而從觀演村民的反饋看,無論是觀眾的如癡如醉,還是演員的興奮雀躍,都彰顯了鄉村春晚作為新民俗在村民心目中的獨特地位,表現出農民發自內心的一種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傳承農村年俗文化需要更多“鄉村春晚”,涵養農村精神文明需要更多“鄉村春晚”。各級政府應該把“鄉村春晚”列為農村文明建設的一個重點,社會各界應該為“鄉村春晚”創造環境,提供資源,給予關注和支持。尤其是文體部門和基層鄉鎮、街道,更該因勢利導,鼓勵各村莊在村民自愿、人力財力物力允許的前提下積極籌辦“鄉村春晚”,并從資金、設備、人員、技術等方面予以適當幫助,當然,“鄉村春晚”不應追求排場,也不應強求每村必辦或拘泥于一村一辦,可以附近村莊多村聯辦。另外,有關部門在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時,也可以與鄉村聯辦“春晚”。充分發揮“春晚”的正面導向效應和教化功能,在寓教于樂和潛移默化中宣傳政策、凝聚人心和改進村風民風。
愿“鄉村春晚”的舞臺越來越多,越來越寬,讓老百姓過年過得更充實、更健康、更快樂、更有味道!
參考文獻
[1]陳若愚.讓文藝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澎湃動力[N].中國藝術報,2021-04-26(007).
[2]傅瑤.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空間建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04):59-61.
[3]帥麗芳.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研究——以麗水“鄉村春晚”為例[J].麗水學院學報,2020,42(06):11-17.
[4]邵婧.淺談鄉村春晚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價值[J].中國文藝家,2020(06):286-287.
[5]陶穩.鄉村春晚與農民文化主體性初探——以安徽省Z村首屆鄉村春晚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1):215-216.
(安徽省泗縣文化館 安徽 宿州 2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