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梅
摘要 農業機械在農業近現代發展歷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創新,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在推進生產方式轉變、加快生產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等方面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偨Y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分析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有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均衡、企業對農機購置補貼認識錯誤、農業機械成果轉化難度大、農業機械與農藝之間融合度較低、農業機械的地域針對性亟待加強、農業勞動人員的作業素質急需提高等問題,最后從完善對農業機械發展的支持政策、推動農業機械與農藝的融合發展、培育農業機械人才隊伍 、推動農業智能化和農業機械化的融合、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把握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時代特性幾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問題;對策;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 S-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1-025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6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ZHOU Xiu-me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tation, Rural Development Bureau,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Feid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fei, Anhui 231600)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ith the advancement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level of intelligen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s gradually improved, it will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ethods, accelerating the adjustment of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realiz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mainly include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by enterprises, the difficulty of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chievements, and the low integr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the regional relevan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urgentl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operation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urgently needs to be improved. Finally, targe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support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al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creasing the sc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grasping the era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New period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完善扶持政策,創新發展機制,不斷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依靠機械動力跨越[1]。截至2018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已超過69%,大部分農業勞動已由農業機械完成,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由初級階段進入中級階段[2]。農業機械化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3]。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深入分析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探索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以便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自2004年開始,我國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就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且每年的增速都超過6%。至2018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0億kW,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9.11%,機耕率達到84.03%,機播率達到56.93%,機收率達到61.39%,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有明顯提升,且呈現出正向增長趨勢[4],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我國不同農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存在較大偏差,小麥耕種收機械化率已達較高水平,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大豆、玉米也已達較高水平,但是油菜、花生、棉花等農作物的機械化水平仍較低,高效植保、初加工、烘干等環節的機械化仍處于起步階段;此外,部分經濟作物的機械化環節還是空白[5]。
我國小麥和大豆在耕地、播種和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率較高且較平均,但是水稻、棉花、油菜、玉米和花生以上環節的機械化率存在較大的差別,截至目前,我國水稻的機械化播種率僅為40%左右,棉花的機械化收獲率僅為10%左右,這就對機械化總體水平產生了嚴重影響[6]。
我國各省份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東部發達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機械化水平較高,如黑龍江、新疆、江蘇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90%,而西部地區的水平較低,如甘肅、福建和貴州等綜合機械化水平仍低于50%。截至目前,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5%的省份僅有9個,還有少數省份的機械化水平仍低于45%[7]。
2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均衡,保有量較低
我國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均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大型機械少、中小型機械多;植保、收獲機械少,耕作機械多;配套機具少;農林牧副漁機械少,糧食作業機械多;高端機械少,低端機械多。此外,我國大豆、小麥、油菜等作業機械保有量較低,對農業機械化推進產生嚴重影響。
2.2 部分企業對農機購置補貼認識錯誤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以來,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啟動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的力度空前。但是同時補貼政策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部分農機企業把著力點和注意力集中在農機購置的補貼操作上,有的企業甚至存在過度依賴農機購置補貼拉動增長的傾向,卻不愿意在加強創新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方面下功夫,對依靠技術打造競爭力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8]。同時,我國農機購置補貼多傾向于大型高性能機械,而小型機械的補貼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機具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丘陵地區對小型農業機械的需求更大,迫切需要加大補貼力度。
2.3 農業機械成果轉化難度大,周期長
一般情況下,某項農業機械成果從立項到上市銷售短則通常需要3~5年,長則需要10多年,這段期間內還要經過很多次的修改參數、調試樣機、試驗熟化、成果轉化等流程[9]。農業機械科研人員的研發成果都是出自田間地頭,比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來得更加辛苦。但是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僅有少數國有農業機械企業具備研發的能力,絕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都來自于國家的科研團隊??蒲性核目蒲谐晒c市場需求往往存在嚴重的脫節,多數成果都是用于寫論文和評職稱,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率較低[10]。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市場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與價格戰等現象,同時國外產品的性能雖然較好,但是價格太高,與我國的國情不相符[11]。這種現象就導致了我國農業機械產品結構單一、實用性較差、質量不高。
2.4 農業機械與農藝之間的融合度較低
大多數農業機械對作物的種植模式、農田作業條件等都有一定要求,如作業的田地要有一定體量規模,分散的、面積過小的田塊不利于農業機械充分發揮出作用;田間要有農業機械可以通過的機耕道;還有的農業機械要求作物按照特定的間隔進行排列和種植,否則無法達到預期的作業效果。但是,我國部分貧困地區由于長期缺乏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且從業人員的素質較低,農業機械化工作無法順利開展[12]。
2.5 農業機械的地域針對性亟待加強
農業機械作業對地理環境的要求多樣,同一種機型在南方作業的效果很好,但是在北方可能就沒法用;在平原地區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在丘陵地區可能就沒法用。此外,一些農業機械廠商為了追求廣泛的市場需求,將農業機械通用化、大眾化,嚴重缺乏針對性。
2.6 農業勞動人員的作業素質急需提高
目前,我國農林牧漁業的從業人員占比逐年減小,這說明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是逐年提高的。但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農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在不斷推動農業的發展,為人們提供必需的衣食,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對高效農業的追求,農業勞動人員的素質亟待提高。
3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可以參考和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但是要適應我國國情,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味地模仿。
3.1 完善對農業機械發展的支持政策
3.1.1
完善農業機械制度。農業機械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形成完善的體系,要讓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等層次一脈相承,中央和地方協調統一,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互補,要確保農業機械從研發到服務各個環節都有相應制度的支持和約束,確保農業機械管理主體、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和使用主體都有制度上的依據。
3.1.2
加大農業機械的研發投入,強化政策支持。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企業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須在創新方面下功夫。因此,要推動農業機械企業的兼并,要將科研力量聚攏起來,加大對農業機械科研的投入,制定攻關課題和技術分享機制。為農業機械行業就業人員提供優惠政策,不斷激勵人才的加入,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加入到農業機械化的建設中來。
3.1.3
完善農業機械服務政策。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進步和土地集約發展,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必然會成為主流,可以是租賃農業機械、為農業機械大戶作業服務,也可以是跨區作業、作物后加工等,但是這些服務需要有制度的約束和監督,同時還需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支持政策,如農業機械租賃金融、信貸、保險等[13]。
3.1.4
優化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制度。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制度要引導企業將資金用于研發新的技術,并逐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監督,保證補貼資金的安全性;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購置補貼的目錄,除了要補貼那些通用型機械,還要補貼急需提高技術的農業機械,優化補貼農業機械的結構;對于不發達地區可以適當地給予政策上的傾斜,提高這些地區的農業機械保有量。
3.2 推動農業機械與農藝的融合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與農藝是否結合以及結合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得越好,就越會推動農業機械化作業快速發展;而農業機械與農藝脫節則會導致農業機械化無法適應,或者設計的農業機械無法適應農藝的要求,就會對農業生產發展產生制約[14]。因此,必須要推動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發展,實現互相配合和協調發展。
3.2.1
提高農業機械生產能力?;谵r業生產的工藝要求,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提升關鍵部件的研發能力,發展適應實際生產需求的大型復式農業機械和具有種養殖特點的高效農業機械。企業要堅持橫向拓展、縱向延伸的目標,不斷突破生產工藝和基礎材料方面的制約,并不斷在農業機械適用范圍和裝備類型方面尋求突破。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搭建起農業機械科技成果的轉化平臺,提高農業機械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確保在農業機械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出科技的積極作用。
3.2.2 提高農藝適應農業機械的水平。今后在耕作制度改革、農作物品種審定和產后加工改進等方面,要把適應機械化作業作為必要的條件,不斷促進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養殖技術等與農業機械裝備相適應,建立起高效的農業機械化生產體系。同時,也要提高農藝的普適性,要深入研究農作物的種養殖等技術,提高種養殖技術和工藝參數的普適性,進一步增強農業機械的適用性。加強農業機械研究與農藝研究的交流和協作,統籌協調農業機械研究與農藝研究系統,共同破解遇到的難題,實現農業機械與農藝的融合發展。
3.3 培育農業機械人才隊伍
3.3.1
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及時更新知識。農業機械化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素質可以對農業產出和農業機械作業的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加大對農民素質的培訓力度。培訓內容包括文化知識、農業機械專業知識、農藝新技術等;同時要加大對培訓的投入,要在制度上規范資金的使用,適當增加培訓的數量,確保培訓計劃持續實施;此外,還要注重及時更新知識,盡量滿足農民對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機械的需求。
3.3.2
建設農業機械工程人才隊伍。相關農業院校要根據農業機械的實際需要來優化學科設置,擴大農業機械工程方面人才的培養規模,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培養出更多的研發人才。還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擴大人才交流,培養農業機械研發方面的高端人才。依據科研項目和技術中試,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產學合作的力度,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科研創新人才。
3.3.3
建設農業機械服務管理人才隊伍。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農業機械的管理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部門協作在農業機械服務管理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服務管理方法將不斷創新,對服務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和精準性的要求也必將越來越高。因此,必須要對這些變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加強農業機械服務管理人才的培養,建立一支與未來農業機械服務管理需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3.3.4
建設農業機械實用人才隊伍。為了能適應農業機械使用的需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安排,將生產實踐作為載體,加強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信息技術與服務等方面的培訓。此外,隨著農業機械更新換代和農產品生產技術革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需要在農業生產一線培養農業機械實用人才,讓這些人才最終能成為農業機械推廣和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與科研成果的結合能力。
3.4 推動農業智能化和農業機械化的融合
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僅以減輕人力勞動、替代手工操作為目的的農業機械已遠遠滿足不了農業發展的需求。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用信息技術來完善傳統農業機械化的科研、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流程,用農業信息化來促使農業機械化的升級和改造,讓農業機械化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3.4.1
加快農業機械智能化裝備的研發。農業機械智能化裝備是農業信息化與機械化融合的硬件條件,我國農業機械智能化裝備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研發技術品種少、適用度不高,還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快農業機械智能化裝備研發的速度,如農業智能傳感器、農業智能化精準作業裝備、設施環境遠程自控系統等。加快農業機械物聯網技術的研發,盡早實現農業裝備信息獲取和控制的智能一體化。
3.4.2
統一農業機械智能化標準。系統兼容性是農業機械智能化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要統一農業機械智能化標準。因此,要加強農業機械智能化應用標準的研究,提升農業機械與智能化融合的有效供給標準,此外,還要參與到農業機械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改,盡快實現我國農業機械智能化標準與國際標準同步發展。
3.5 提高農業生產規?;潭?/p>
農業機械化可促進農業規?;?,農業規模化利于農業機械化,因此,在農業規?;a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出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在建設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等過程中,要統籌考慮到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和機械設備,盡量保證農業機械的作業環節保持高度協整和配合,充分發揮出農業機械化的效能,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
3.6 把握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時代特性
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的提高和轉型升級的加快,必將對我國“三農”發展產生作用。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把握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時代特性,并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15]。
3.6.1
推進農業機械化朝著綠色環保方向發展。農業機械技術要服務于解決環境問題和保護環境,要著力發展秸稈綜合利用、深松保護性耕地等綠色環保的農業機械,有效解決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和浪費資源問題,也有效保護耕地,促使農業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要堅持低能耗和低排放原則,要注重綠色環保,要降低對生態造成的破壞,減少資源的消耗。
3.6.2
農業機械化發展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農業機械化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將勞動者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是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技術的創新和推廣要體現人性化,要圍繞人的舒適便利、人機相宜進行農業機械的設計、制造和應用。
3.6.3
農業機械化發展要考慮農村產業結構與模式發生的變化。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必將導致農村和農業產品的供給需求發生新的變化,促使居民對農產品消費的升級,增加對農產品綠色優質、多樣化的需求,促使農業生產方向發生改變,同時這種需求的改變也會對農村生產、生活的方式產生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也要適應農產品需求的變化,要通過多功能、高質量的農業機械來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并實現產品品質的可控和可追溯。新型城鎮化發展會催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農業機械化發展也要能適應這種新模式的發展需求,如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著重強調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性,農業機械化發展也要考慮這些需求。
4 結語
農業機械化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也是
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發展循環農業、精準農業和綠色農業的基石。農業機械化發展可以為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優化勞動力結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助力鄉村振興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撐[16]。目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我國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和不同生產環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現階段要統籌政策、農業機械、土地和農民等各種因素,要充分發揮出政策的引導作用,通過完善對農業機械發展的支持政策、推動農業機械與農藝的融合發展、培育農業機械人才隊伍 、推動農業智能化和農業機械化的融合、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等措施,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沖沖,陳治國,唐紅松,等.財政支農、農機化發展與新疆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4):100-107.
[2] 何冠文,陳偉強,張雁,等.農機融資租賃稅收政策分析:以廠商租賃為視角[J].農業經濟,2019(12):101-102.
[3] 宋仁龍,何麗虹.農機購置補貼機具資質采信農機產品認證結果信息公開模塊的功能設計與實現[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12):160-164.
[4] 姚利好,郭穎梅.農機服務對玉米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12):231-236.
[5] 曹蕾,周朝寧,王翌秋.農機保險支付意愿及制度優化設計[J].農業技術經濟,2019(11):29-44.
[6] 陳楊,張宗毅.農機購置補貼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6):1029-1037.
[7] 張宗毅,章淑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付制度對農機企業營運能力的影響:基于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8,39(12):101-108.
[8] 李谷成,李燁陽,周曉時.農業機械化、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增長——孰因孰果?[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112-127.
[9] 楊發展,李維華,李建東,等.農機農藝高度融合的基礎在標準化:以山東玉米機械化生產為例[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8,39(9):100-103.
[10] 方師樂,衛龍寶,伍駿騫.農業機械化的空間溢出效應及其分布規律——農機跨區服務的視角[J].管理世界,2017(11):65-78.
[11] 鐘小斌.農機化技術培訓供需均衡度及效率實證研究:基于湖北80個區縣的樣本數據[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5):64-68.
[12] 周榮龍,劉通,魏富德,等.德宏州盈江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2):312-314.
[13] 徐慧,周應恒.農機購置補貼、外資進入對我國農機行業技術效率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0):273-277.
[14] 鄧鑫,漆雁斌,于偉詠.城鎮化率與農機化程度的關系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7,39(2):42-46.
[15] 胡凌嘯,周應恒.農業綜合開發、農技推廣培訓與農機購置補貼效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7(8):87-95.
[16] 崔濤,樊晨龍,張東興,等.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研究進展分析[J].農業機械學報,2019,50(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