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晴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閱讀方式也從紙質型轉變為數字化網絡閱讀。但是人們從來沒有過停止讀書,閱讀不僅能夠增長見識,也對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關鍵作用。
根據2019年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閱讀數字圖書比率為81.1%,其中使用移動設備閱讀率達79.3%,與之相比,傳統的圖書閱讀率僅為59.35%。[1]從中不難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便捷化閱讀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都能夠進行閱讀,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息息相關。但隨之也帶來了許多問題。由于數字化閱讀便捷、隨意、多變等特點,容易造成讀者短暫的愉悅感,娛樂化閱讀占據較大比重,閱讀效果不佳。從研究數據中不難看出,國民紙質書籍閱讀量不斷下降,與此相關聯的是各高校圖書閱讀數量占比也較往年有所下滑。由于閱讀方式的改變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此次問卷采用無記名、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開展的調研活動。在此次問卷中,共計600人參加,其中收回有效問卷為600份,有效率達100%。其中男女分別占比為36.5%、63.5%,大一學生占比為3.5%,大二學生占比為41.5%,大三學生占比為43.5%,大四學生占比為11.5%。
設置此次調查問卷的目的是了解當前高校大學生在進行線上閱讀時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對閱讀態度、閱讀目的、閱讀時間以及計劃等方面分析大學生的閱讀現狀以及閱讀需求,進而提出相關建議措施,以改變當前閱讀中所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的大學生網絡閱讀建設提供相關參考。
在進行對閱讀的認知與態度一方面的分析調研時,根據調查數據顯示,84%的學生認為閱讀很重要,13%的學生認為閱讀比較重要,應該根據自身量力而行、僅有3%的學生認為閱讀不重要,讀不讀都無所謂。這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閱讀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認為閱讀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是十分重要的。

表1 閱讀重要性分析
在探究大學生閱讀計劃與習慣這一研究板塊中,23.5%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是閱讀、瀏覽,僅有6%的學生能夠做到邊閱讀邊批注,能夠做到寫讀后感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僅占總調查人數的4.5%。不難看出,不少大學生認為閱讀是十分必要的,且安排有閱讀計劃,但是能夠真正付諸行動的人數卻很少,這說明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惰性。

表2 閱讀習慣
在探究大學生的閱讀時間和數目這一方面時,研究數據表明:在每學期閱讀的課外書數量中,僅僅有14.5%的學生閱讀課外書達到3本以上,接近一半的學生閱讀不足2本。由此可見,無論是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數量與國家標準課程的相關規定還有一定的差距。

表3 閱讀數量
在對影響大學生進行閱讀的因素的探究中,我們可以從這些數據中發現:41%的學生認為造成大學生不佳的閱讀現狀是因為自身沒有閱讀習慣,進而造成閱讀障礙。25.5%的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進行閱讀。還有15%的學生將閱讀時間投身于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而沒有時間進行閱讀,僅有10%的學生認為造成自身閱讀障礙的原因是自己不愛讀書。

表4 影響閱讀的因素
在網絡閱讀模式下,大學生“偽閱讀”現象嚴重,閱讀行動力遠遠小于閱讀認知力。很多大學生看似知識面廣,實際上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讀書只停留在表層,而沒有進行深入探討。幾乎所有大學生都認為閱讀是重要的,且認同有必要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但往往很難付諸行動。因此很多大學生對閱讀的行動與認知是不一致的。
大學生在進行網絡閱讀時,往往是“快餐化”的閱讀模式。大學生的自我監控力往往不強,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互聯網這個多變的環境中,互聯網中充斥著大量的誘惑,更容易讓大學生失其本心,失去其原本的閱讀目的。大學生在進行網絡閱時,不僅自己的目標閱讀內容會展現出來,而且還伴隨著其他的“無關信息”,這些信息資料雖無關緊要,但是大學生還是會不經意地瀏覽到。這種行為可以叫做“注意力分散”,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閱讀不集中,思緒容易受到干擾,進而影響閱讀的效果。
從中國互聯網絡中心于2019年發布的網民數量統計調查數據來看,目前中國現有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8.54億人,其中通過使用手機進行網絡訪問的人數比例高達99.1%。當下,由于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越來越強,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互聯網所發揮的功能都是其他任何工具都無法替代的。[2]無論是在閱讀時間還是閱讀內容上,“碎片化”問題無處不在,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讀者一打開電子設備,立馬就可以投身于網絡閱讀之中去,但是這些看似便捷的閱讀內容往往是不健全、不完善的。對于大學生來說,正處于擴大知識面、形成完整性知識結構的時期,碎片化閱讀使得大學生失去了精讀的機會,而更偏向于表層信息的獲取。
所謂“淺閱讀”,是一種淺層次的、單一性的、以簡單輕松甚至娛樂性為目的的閱讀形式。“淺閱讀”對象主要集中在新聞、郵件、論壇、博客等,具有明顯的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特征。[3]
閱讀模式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變化著:從傳統的紙質閱讀到互聯網閱讀。網絡閱讀具有隨時、隨地、隨意的閱讀特點,且推送的內容較多為短篇的新聞娛樂資訊,閱讀內容更加偏向娛樂化。娛樂化的閱讀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他們往往通過簡單、快速地瀏覽方式,沒有任何閱讀計劃與目的,只是隨意地閱讀自己較為感興趣的熱點資訊,以滿足自身的感官需求。
營造一個綠色、健康、良好的網絡閱讀環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從國家層面上來講,應以法律為基準對網絡閱讀環境進行維護,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有意破壞網絡閱讀環境的不法分子依法進行處置;其次是加大各部門網絡監管力度,為網絡閱讀的有效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應合理利用社會輿論的力量對網絡閱讀進行引導和宣傳,這要求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向群眾傳達網絡閱讀的重要性及意義,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全民閱讀”中來。不僅僅是大學生,也讓更多網民從中受惠,這也是營造良好網絡閱讀環境的重要舉措。
根據調查表明,閱讀習慣是影響大學生進行網絡閱讀效果的因素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大學生在進行網絡閱讀時更加專注,進而達到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作用。那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要經歷閱讀認知、閱讀情感、閱讀意志、閱讀行為這四個階段,閱讀習慣是閱讀行為的具體體現,閱讀意志,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得對閱讀目的的自覺堅持,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等心理過程。[4]良好的網絡閱讀習慣可以有效地避免閱讀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閱讀動機,正視網絡閱讀的意義和作用,選擇合適的方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有效地進行網絡閱讀。
現如今數字化的時代,信息泛濫,閱讀載體越來越多樣化,網絡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如何進行深層次的閱讀是人們面臨的問題之一,與此同時高校也應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媒體平臺,加強宣傳教育。深層次的閱讀,即以一顆沉潛之心,深入有價值的作品中,熟讀精思、反復揣摩,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深層次的閱讀,才能細致辨析,融會貫通,甚至對原作品進行再加工、新創造,真正達到“深層次”的境界。[5]深層次的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深層次的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引導大學生去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對培養大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素養的提高也有重大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智能化產品不斷得到更新和升級,5G網絡的覆蓋率也在擴大并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進行網絡閱讀將成為數字資源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作為大學校園建設的核心——圖書館,在網絡數字化閱讀時代,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通過提高圖書館的管理設備提升,為廣大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有更多選擇的閱讀條件;另外應建立多途徑借書模塊,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圖書信息搜索設備,通過調整布局和優化服務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互聯網時代下,無論是基于網絡的特點還是大學生閱讀的自身狀況,閱讀仍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的傳承性行為。基于調查問卷和數據統計,對我校大學生閱讀現狀尤其是在網絡閱讀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這對于如何改變大學生“高認知、低行為”的閱讀現象,提供了數據上的參考。最后,筆者嘗試提出了一些解決網絡時代下大學生閱讀存在的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對于今后大學生進行網絡閱讀提供了良好的參考,以及為我校學風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