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一概 陳彥佑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近年來,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發現個體具有自我認知、溝通表達、創新創造、情緒把控等非認知能力要素,對大學生的個人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非認知能力的內容廣泛,有別于傳統的認知能力,不僅體現在上課、作業、考試等方面。而非認知能力重點是提升大學生的良好習慣、邏輯、思辨等特質,其更符合新時代綜合素質人才的定義,成為當前學界的共識。本文結合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實際情況,將大學生的能力從傳統認知能力轉換到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充分結合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讓學生在校園學習和實踐中提升心理、意志、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特質。同時,研究校園場所的教學功能,探尋校園場所與非認知能力培養之間的關聯,給出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幫助大學生提升非認知能力。
目前,學界對非認知能力的定義還未達成統一共識,國內外學者對非認知能力的研究還不是很普及,大多是通過傳統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內容進行對比評價。但學界普遍認為非認知能力對個人成長成才的影響更優于認知能力,同時非認知能力具有其獨特性、全面性?,F階段的觀點認為大學生“非認知能力”是指除“認知能力”之外,對個人習慣養成、思維方式、溝通表達、情緒控制等十分重要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成長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起到重要影響。同時,部分學者認為“非認知能力”在創新維度下包含了批判性思維、探索能力、創造創新等內容[1],這也推動學生形成研究能力,將知識獲取從被動變為主動。當前學界認為“非認知能力”有兩個特征:一是與認知能力不同,即非認知能力與認知能力不屬于同一范疇;二是“非認知能力”具有個人價值,尤其非認知能力的內容對于個人成長成才的影響深遠。因此,通過現有的非認知能力培養內容,結合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人才培養理念方針,重點提升大學生非認知能力,如:個人習慣養成、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情緒控制、環境適應等要素,這都是未來生活和職場必不可少的綜合能力。
非認知能力逐步在國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在近年受到政府和學者廣泛關注,其中重要因素是專家、學者逐步認識到非認知能力對大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性。例如,余繼等在認為非認知能力對于大學生培養良好消費觀念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2];黃維海認為非認知能力與職業發展成功之間呈現顯著的相關性[3],能促進大學生職業素養形成。謝永祥認為非認知能力對大學生學業成就起到不同層級劃分的影響[3];于愛華認為非認知能力是大學生未來職場成功的重要因素,具有可量化的影響[4]。魏下海等學者研究認為非認知能力中的外向型、開放性和有效性,對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有積極推動作用[5]。此外,還有大量學者研究發現個體的非認知能力對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社會地位、經濟收入、人際關系均具有積極的作用。綜述可得,非認知能力對大學生成長為心理健康、素質全面、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按照不同的功能可劃分為:教室、宿舍、食堂、操場、圖書館等區域。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軌跡可看作是從圓心向外圍擴散的一個圓。這個圓的中心點是宿舍,周圍環繞的是教學樓、體育場、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食堂,這些場所不僅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更能搭建鍛煉實踐能力和提升綜合素養的平臺。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學生為例,學生宿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場所,因為它不僅是提供休息的場所,更是培養大學生習慣養成、人際交往、情緒控制、自我管理最直接的場所;教學樓主要發揮其教學功能的作用,但不應該僅被認為是知識傳授的地方,還應該看到教師通過知識傳授來提升學生思維的過程,這對學生的知識獲取有本質的影響。體育場是同學休閑、健身、交友的場所,其能陶冶情操、培養綜合素質,既讓大學生鍛煉體魄,也能通過運動、競賽過程提升溝通表達和協作能力。圖書館是讓人自由探索與學習的場所,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也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力。社團是個性釋放和特長培養的地方,更是個人綜合能力發展的平臺,在施展個人才華時,也實現人際交往。
根據場所理論介紹,社會個體的認知和收獲均與自己行動軌跡的場所密切相關,這里的場也并非僅對環境而言,也包括個體的行為、心理、情緒及與此相連的綜合場所。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校園環境因素里,擇取宿舍、教學樓與體育場作為研究對象,這三個場所涉及學生的個人習慣養成、思維方式、溝通表達、情緒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也被看作是非認知能力形成的關鍵場所。

圖1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學生校園場所時間占比情況
宿舍是培養學生非認知能力非常重要的場所,所處時間占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學生校園生活時間的33.48%,宿舍是學生所處時間最長、最放松的場所,但也容易出現矛盾、沖突的地方,會考驗學生包容和協調的非認知能力。大學宿舍和中學時代不同,有諸多的潛在矛盾點,如:室友來自全國各地、成員性格迥異、生活習慣不同等[6],上述因素在交往中稍有不慎,就會產生分歧。因此,處理好室友關系對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自我控制力非常關鍵,這也是非認知能力形成的基礎。為更好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自制力,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從學校和教師角度,積極引導學生創造良好宿舍文化,培養宿舍長的寢室管理能力,營造舒適的寢室氛圍。此外,學校也通過集體活動來提升寢室文化和氛圍,如開展“寢室文化節”“寢室技能大比拼”等形式,既能提升寢室風氣也增進室友間情誼,這更利于學生非認知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教學樓是教師傳授知識和提升學生思維的重要場所,所處時間占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學生校園生活時間的28.23%。在教學樓的價值不僅是知識獲取,更多的是非認知能力提升,而大多數學生只重視理論知識學習,忽略從知識獲取提升到思維養成的過程。此外,教師同步也需要改進教學方式,如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推出“翻轉課堂”“錦城在線”“云課堂”等教學形式,這些形式不再是教師單純的教授,而需要學生提前自學、收集整理資料、課堂上自主表達、課后自己總結,這將自主學習、邏輯思考、分享表達相結合起來,利于學生非認知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還需創新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模式,將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細化指標,將非認知能力的因素包含其中,這也引導學生重視并培養非認知能力。最后,教師要提升創新教學思維,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到主動學習,利于學生非認知能力的提升。
體育場所處時間占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學生校園生活時間的7.64%,也是培養學生非認知能力重要平臺,包括大學生意志力、拼搏精神、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能力均可在體育場得到鍛煉提升。但部分學生對體育場認知不全,單純以為是為運動會、體育課程而去。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認識到體育場對于學生非認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制定詳細的教學和培養計劃,如:堅持每年舉辦秋季校運會,且不斷豐富和創新運動會的形式;開展健身操、“第四課堂”、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讓體育場成為大學生都愿意參與和展示的舞臺,將非認知能力培養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綜述,大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是成長成才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條件。因此,大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應被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尤其結合大學校園的教學場所。本文結合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大學生宿舍、教學樓、體育場等場所的意義和作用,論證出校園場所在大學生非認知能力提升中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并給出具體的建議和措施。高校也應重點在寢室文化、課堂創新、實踐基地、體育引導等方面研究著手,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大學生真正利用好大學的場所環境,以此來推動大學生非認知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