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菁菁 李鋒 陳思奇
原發性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作為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在我國惡性腫瘤致死率中高居第二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需引起重視。肝細胞癌有極強的侵犯能力與轉移能力,容易導致遠處血管受損或者遠處轉移[1]。從過去臨床文獻報道[2,3]中看出,大部分患者在出現轉移灶后才會誘發異常癥狀,或者影像學檢查可見明顯轉移灶才可確診,但此時喪失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只能通過化療、放療、TACE 等方案治療。隨著研究增多,發現肝移植或肝癌切除患者術后復發可能和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也有關[4,5],為此有學者將CTC 作為肝癌預后判斷的獨立指標,若能檢測肝癌患者體內CTC 水平,能對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依據,甚至可為預后評估提供參考。本院就收治的4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4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6 例;年齡33~78 歲,平均年齡(56.87±7.96)歲;單發腫瘤17 例、多發腫瘤3 例;按第六版國際抗癌聯盟原發性肝癌TNM 分期標準,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例數分別為5、6、6、3 例。觀察組男15 例、女5 例;年齡35~75 歲,平均年齡(56.76±7.26)歲;單發腫瘤16 例、多發腫瘤4 例;TNM 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例數分別為6、6、5、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原發性肝癌臨床診斷標準[6],首診患者;②近期內(3 個月內)未輸血者;③入院前均未接受過任何抗癌治療。排除標準:①病理確診為膽管癌、肝細胞膽管細胞混合癌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活動性肝病、繼發性肝癌等。此外,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TACE組 本組應用TACE方案,選擇GE innova 4100 大型數字平板DSA 機進行TACE 治療,術前均實施碘過敏試驗,造影劑為碘海醇(非離子型),以Seldinger 技術經右股動脈穿刺,于腹腔干置入導管實施造影檢查,明確腫瘤供血的動脈及具體的腫瘤部位/大小/范圍等。用Terumo 4F/5F 超滑導管選擇性插管處理,插入靶血管,經血管造影確認后,經導管注入10~20 ml 的2%利多卡因肝素液,連續緩慢注入,5~10 min 實施夾心面包法,將化療藥物與栓塞劑注入,可選擇2~3 種藥物聯合治療,比如40~60 mg 順鉑、8~10 mg 絲裂霉素、40~60 mg 表阿霉素、500~1000 mg 5-氟尿嘧啶、8~12 mg 羥基喜樹堿。具體根據患者的情況合理選擇聯合用藥。TACE 術后拔管,壓迫止血穿刺處15 min,加壓包扎,絕對臥床10~12 h。治療周期間隔1~2 個月,連續2~4 個周期。
1.2.2化療組 本組患者選擇奧沙利鉑+卡培他濱聯合化療,其中奧沙利鉑針劑135 mg/m2,靜脈滴注2 h,第1 天,卡培他濱1250 mg/m2,口服,早晚飯后0.5 h,b.i.d.,第1~14 天,每3 周重復,連續進行6 個周期化療。
1.2.3CTC 計數方法 經肘靜脈采集晨空腹靜脈血5 ml,加紅細胞裂解液,30 min 室溫孵育,離心,去除紅細胞。加入磁珠與白細胞共同抗原抗體,混合均勻,30 min 低溫孵育,用免疫磁珠分選樣本,去除部分白細胞,得CTC 值。進一步用濾膜過濾CTC,清除白細胞,實施免疫熒光染色,獲得CTC 計數。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3 d、治療后3 d、隨訪3 個月時的CTC 計數、CTC 陽性率與隨訪3 個月復發率。
1.4療效判定標準 原發性肝癌療效標準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實體瘤療效標準評價,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總有效率=(CR+PR+SD)/總例數×100%[7]。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TACE 組臨床總有效率75.00%略高于化療組的65.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兩組治療前3 d、治療后3 d、隨訪3 個月時的CTC 計數與CTC 陽性率比較 治療前3 d 兩組CTC 計數與CTC 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d、隨訪3 個月時兩組CTC 計數及CTC 陽性率均低于治療前3 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治療后組間CTC 計數與CTC 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3 d、治療后3 d、隨訪3 個月時CTC 計數與CTC 陽性率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3 d、治療后3 d、隨訪3 個月時CTC 計數與CTC 陽性率比較[,n(%)]
注:與本組治療前3 d 比較,aP<0.05
2.3兩組隨訪3 個月時復發率比較 隨訪3 個月時,用影像學評估復發情況,結果顯示,TACE 組復發率5.00%低于化療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隨訪3 個月時復發率比較 [n(%)]
原發性肝癌在惡性腫瘤中十分常見,且惡性程度較高,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的原發性肝癌生存期可能僅有3~6 個月。外科切除手術治療是目前原發性肝癌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肝臟有豐富血供,術后容易轉移,比如血行轉移。門靜脈受到癌細胞侵犯會形成癌栓,從而出現病灶轉移,同時癌細胞經門靜脈進入體循環,從而導致肝外轉移。為了盡量減少這類轉移,有效的防治、監測癌細胞轉移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TACE 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化療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TACE 治療與化療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療效相當;治療后3 d、隨訪3 個月時兩組CTC 計數及CTC 陽性率均低于治療前3 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組間CTC 計數與CTC 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TACE 與化療治療原發性肝癌,在治療后CTC 計數、陽性率改善程度相當;隨訪3 個月時,TACE 組復發率低于化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TACE 治療可以明顯減少復發。檢測外周血CTC,標本容易收集,操作難度小,基層醫院也可廣泛開展。CTC 富集主要通過細胞表面標志物免疫磁珠法、細胞大小過濾法、密度梯度離心法等處理,本次選擇免疫磁珠法,這種方法應用廣泛,可根據腫瘤上皮抗原分離,技術十分成熟,獲得的數據準確度高。TACE 治療原發性肝癌可獲得不錯的價值,有研究[8]認為是肝癌非手術療法中首選的方案,理論基礎來自肝臟有雙重供血特征,肝動脈提供30%血供、門靜脈提供70%血供;肝癌瘤體90%以上來自肝動脈。此外,本次還對隨訪期間復發情況進行來分析,發現TACE治療患者復發率更低,說明有更高的價值。
綜上所述,TACE 與化療方案治療原發性肝癌均有一定的價值,積極做好CTC 治療前后監測,可為臨床評估預后提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