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體系的支柱型產業。如何在保障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提高工程的建設效率,是施工單位的重點研究課題。伴隨現代科技的發展,機器人技術被拓展應用到工程機械行業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效。本文將概括機械人技術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特點,并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應用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機器人技術;工程機械行業;應用;
1機器人技術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特點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工業機器人就普遍運用到各個行業領域。機器人技術不僅與機電工程技術、液化處理技術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相互結合,而且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動化控制和仿生學等專業學科。由此,機械人技術逐步成為各個行業領域的核心技術,受到各個行業的高度推崇。
自機器人技術全面推廣應用以來,工業制造業的實踐應用效果極其顯著。與其他行業相比,工業制造業的生產環境是相對靜止的。而這為工業機器人的實踐應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有助于工業制造企業對整體生產環境進行全方位、動態化、精細化監控。由于工程施工環境中存在著諸多不可預見性和不可控性因素,故而對工業機器人技術也提出了嚴格需求。
例如,在鉆孔時采用工業機器人技術,可以提前預判堅硬地層;在圍巖爆破時,可以采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進入危險環境參與作業;在鏟裝時,采用工業機器人技術可以避免鏟齒強制性插入圍巖,導致原有的圍巖結構發生大幅度破裂。
2機器人技術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創新應用路徑
機器人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創新應用集中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2.1電液伺服控制技術
完善機械設備,優化液壓控制系統,是提高工程機械設備操作時效性與穩定性的必要前提。首先,對手動操作系統實行升級改造。在互聯網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及編程數據技術的協調配合下,使原有的手動操作系統升級為電液伺服控制技術,優化電液比例閥的控制性能,達到路閘自動化控制的目的。目前,在工程機械行業中,電液伺服控制技術逐步取代傳統的手動操作系統。
2.2智能監測診斷技術
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環境越來越復雜化,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工程機械設備的監控難度。在工業機械生產過程中,有必要在工程機械設備的關鍵部位安裝傳感器,對運轉速度、振動頻率、運行壓力以及彈性形變量等關鍵物理參數進行實時監測與靈活控制。與此同時,采用光信號與電信號處理技術,提取關鍵參數信息,以便工業生產人員提前預判工業機械設備性能故障,促進各類工業機械設備的持續穩定運行,增強整體工業生產環境的可靠性。將微型控制器嵌入到工業生產車間的監控系統中,以局域網為媒介,連接監控中心的電子監控屏幕,使工業生產人員對整體生產環境展開實時的動態監控。
2.3遠程遙感與自動控制技術
在工程機械設備上安裝驅動裝置和壓力傳感器,實現對工程機械設備的遠程遙控與自動控制。壓力傳感器可以將壓力參數信息反饋給控制器,由計算機運行程序向控制器發出相應操控指令,使控制器在驅動裝置作用下,對工程機械設備加以操控。由于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環境越來越復雜化,單純采用PLC控制器已經無法滿足工業生產要求。而自動化運動控制器的使用,不僅可以依靠計算機編程技術,對工業機械設備實行邏輯控制,還可以提高工程機械設備運行參數運算分析能力,推動工程機械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總而言之,遠程遙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與運動控制器的協調運用,能夠高度滿足工業機械行業的生產要求。
2.4對象智能識別技術
為讓工程機械設備在無人看管狀態下始終保持穩定運行狀態,并且靈敏感知外界環境變化,可以在工程機械設備上安裝視覺傳感器和距離探測器。例如,部分工業企業在工程機械設備上安裝激光測距儀,自主識別探測路徑,排除客觀性因素的干擾。某工業企業將雙目立體視覺控制裝置嵌入到機器人終端操控平臺上,在機械人轉動臂上安裝了手眼協同控制系統,使工業機器人完全代替人工進入生產車間,對各分段生產流水線的機械設備實行精準且靈活的操控,這樣不僅可以減輕人工勞作強度,節省大量的人工勞務成本,還能規避人為操作失誤問題。由此可知,對象識別技術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5智能化控制技術
智能控制模塊是智能化控制技術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應用基礎。工程智能控制模塊主要由高層任務規劃、中層軌跡規劃和底層伺服控制規劃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其中,上位機是高層任務規劃與中層軌跡規劃的核心裝置,而運動控制器則是底層伺服控制規劃的核心裝置。
此外,部分工程機械設備還配有衛星定位導航模塊和故障預警反饋模塊。這兩個模塊的協調配合,不僅可以快速定位工程機械設備的故障點位,還可以及時提醒工業生產人員采取合理的故障排查處置措施。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機器人技術拓展運用到工程機械行業中,不僅可以提高工程機械設備的運行安全性與可靠性,還可以代替人工進入高危生產環境展開作業,降低發生工業生產安全事故的概率。由此,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的穩定發展,創造理想效益。
參考文獻
[1] 顧玲,管榮根. 基于卡爾曼濾波數據融合的并聯機床動態定位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 2007(07)
[2]. 張海朝,劉延斌,賈現召. 3-RRRT搬運機器人位置正解研究[J] 礦山機械. 2006(06)
[3] 衛進,毛昌明,寇子明. 基于并聯機構的新型液壓支架的研究[J]. 礦山機械. 2005(05)
[4] 鞏明德,趙丁選,倪濤,丁德勝. 工程機器人異構從手設計[J]. 工程機械. 2003(12)
[5] 宣孝英,傅祥志. 6-PSS并聯機構的研究[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9(11)
作者簡介:
王延林(2000.2—),男,滿族,籍貫:遼寧丹東人,沈陽科技學院,19級在讀本科,學士學位,專業:機器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