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筠
摘要:音樂表演作為音樂學科內最重要的下屬學科之一,通常以藝術展現與表演兩方面為元素。而舞臺焦慮作為音樂表演者,特別是初學者藝術實踐的普遍詬病,大大的影響了現場表演者的發揮,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通常情況造成了“臺下松、臺上緊”的狀況。提高舞臺心理素質和科學有效的緩解緊張情緒就成了音樂表演實踐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音樂表演;舞臺焦慮;分析研究
一、音樂表演心理學視角下的“舞臺焦慮”
音樂表演一般作為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在內容和形式是極為復雜的。對表演者的心理素質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往往“二度創作”被認為是給予音樂作品“新生命”,它在某種程度上構建了作曲家與作品之間的情感聯系,而音樂表演則以這種舞臺展現的手段和方式進行提煉表達,并進行加工再一次呈現給觀眾。同時,又將作品內容和觀眾給予又一次的心靈碰撞。激發情感,引起精神上的共鳴。中國最早去論述音樂心理學的著作莫過于先秦時期荀子的《樂論》,到了魏晉時期,嵇康以《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自律、他律”等新的觀點,明清時期又進一步發展其他理論。根據音樂心理學的相關解釋,其主要歸類于音樂表演心理學的“中介性”,本質上即是作品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媒介,通過表演者以系統、歸納、總結后的作品進行“二次展現”賦予欣賞者新的感性觸動和思想碰撞。反之,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處理、歸納、總結的能力不夠充分時,外界在給予刺激(舞臺表演等),就會造成舞臺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而通過心理作用反作用于生理時,中樞神經發出相應的“保護機制”,就會造成呼吸緊張、心煩意亂、口干舌燥、大腦出現空白、腿抖、手抖、尿頻等情況。在心理學方面通常解釋為“舞臺焦慮心理”。
二、以舞臺藝術實踐面對“舞臺焦慮”
國內外對于克服“舞臺焦慮”的手段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對作品重復性的練習,熟能生巧,降低演奏者在現場的錯誤程度,加大其作品的完整性。另一種則是以醫學的心理治療。即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而諸多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家更偏向于音樂表演者用舞臺表演實踐來緩解“舞臺焦慮”。手段則是可以總結為幾點:“多展示、勤練習、重專注”。其主要目的也可分為了兩個點,其一是緩解舞臺緊張情緒,另一方面是積累舞臺經驗。多展示可以理解為多去參加舞臺藝術實踐,通過學校專業文藝晚會,同學之間的小型音樂藝術沙龍、課程音樂會藝術實踐等方面,經常性的參加藝術實踐活動鍛煉自己內心的恐懼性,正確勇敢的面對恐懼,不退縮、不動搖,在經驗教訓中磨練自己的內心意志。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曾談到其“紙箱音樂會”,通過家庭音樂會這一形式,用多展示,勤鼓勵來緩解音樂演奏者與“舞臺焦慮”之間的微妙關系。而“勤練習”則是以臺后做出充足的準備,確實可以充分的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同時手指與聲帶等相關生理機能在練習過程中形成某種程度上的“肌肉記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作品的出錯幾率。良好的生理機能也可以與心理機能產生“平衡點”,這種平衡點可以是機能與內心活動達成良好的“共處”。重專注不應是專注于作品,更是注重作品背后表達的內容,將一切置身事外,從音樂的本質出發,回歸作品情感,回歸于音樂作品本身。音樂本質上作為一種情感藝術,內容上多為表達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創作者的主觀情緒。為此演奏者應以在精神上去觸碰音樂本身,深刻而又專注的感受音樂帶來的“美”。這也是美育教育中所提到的“感受美”;“欣賞美”;“體會美”。也為音樂表演專業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授課中應以“美育”為出發點,將音樂內容與學生感悟作為落腳點,將專業演出轉化為“美”的展現,傳達藝術本質上的核心內容,從根本上去杜絕其演奏(演唱)功利化、利益化的目的。根據相關藝術實踐,其方式方法增強了其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以及藝術性和美感,緩和緊張情緒,拉近了舞臺演奏者與聽眾間的距離,同時為演奏者深刻的認識音樂的本質規律提供了推動性作用。綜上所述,其方案與訓練方式可以有效的解決“舞臺焦慮”,長此以往可以大大的提升演奏者的自信心與舞臺經驗,在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分析等方面也有提升的效果。
三、心理暗示對舞臺焦慮把控
當音樂表演的學生在舞臺中進行表演時,如出現緊張、焦慮等情況,心理暗示就起到了相對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將舞臺自我心理暗示比作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一方面心理暗示可以放大多舞臺的“恐懼度”,加重對舞臺演出時的心理負擔,同時通過錯誤的思想負擔,給予了對演出后果的不正確猜想,影響演出發揮和舞臺效果。然后如正確掌握其心理暗示,也可增強表演者在舞臺上的自信心,自己能夠調控緊張情緒和焦慮,對舞臺突發情況的把握也有一定的準備作用。因此,正確的自我調控和心理暗示可以有效的降低對自我對舞臺效果的期望值,以平常心得目的去面對觀眾,從而感受舞臺音樂表演帶來的精神精神享受。自我心理暗示可以通過臺前、臺后兩個角度去實施。其中臺后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可以借助外部相關媒介給予實現,如上場前通過聽音樂、與朋友傾訴、熱身運動等方式,聽音樂則選擇可以讓自己沉浸、安靜的曲目用以分散注意,而熱身運動可以增加毛細血管擴張、提高多巴胺的分泌增強興奮感,從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于舞臺之上。與朋友傾訴則可以從外界獲得一定的自信心和肯定,得到滿足感。臺前則是通過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針對性的克服緊張、樹立舞臺表演的積極性并保持平常心的狀態去面對舞臺與觀眾,對于可能出現的音樂表演失誤,則更應該保證冷靜沉著的態度,提高作品在舞臺中的呈現度與完整情況,將錯誤的百分點將至最低。把握住每一個大的要點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通過表演手段創造想象。早在中國古代音樂論著《溪山琴況》曾有記載:“所謂希者,而游神于羲皇之上也”大致的描述了舞臺音樂表演中想象的作用,展現了舞臺表演者的心理暗示等相關活動。心理暗示應以舞臺實踐為基礎,在舞臺中找出適合自我本身的方式方法,而脫離舞臺的心理暗示則百無一用、紙上談兵。在舞臺中積累心理暗示經驗與相關技巧,培養表演者自主的練習,在日常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尋找實踐的機會,也是鍛煉心理暗示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靳菲.談音樂表演中心理素質的構建[J].大眾文藝,2020(21):109-110.
[2] 徐佳山.克服音樂表演中緊張心理的策略[J].大觀(論壇),2020(05):56-57.
[3] 李夢帆.從藝術學原理角度探討音樂表演藝術[J].明日風尚,2021(0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