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工業大學附屬紅橋中學 姜 磊
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本文從字形結構的角度出發,追本溯源,探究其本義和引申義,試圖把文言文實詞中的義項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為探究漢字的本源,許慎“六書”自問世以來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推崇,他們開始研究漢字,而且客觀地指明了漢字構形的本質,把繁復的漢字統領于簡單精辟的“六書”之中,成了研究漢字的基本理論和核心內容,在初中文言詞語教學中易于被學生掌握和應用。下面僅對“六書”中的前四種造字方法進行舉例說明。
例如:高

從“高”字演變圖形來看,“高”是象形字,像樓臺層疊形
1.本義:形容詞,高,由下至上距離大,離地面遠。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孫丑下》
2.可以應用為名詞詞性。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唐·劉禹錫《陋室銘》
3.引申義:等級在上,超越流俗或者標準。例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教師授課中,可以依照演變圖形強調“高”的本義為形容詞,告訴學生這個義素還可以應用為名詞,從具體的、可感知的“高”變為抽象的“高”,將形容詞、名詞以及引申的意義聯系起來。
《說文解字》講“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現意,上下是也”,其實教師還可以告訴同學們,除了“上”“下”,“兇”字也是指事字。“兇”字是指地上有一個深坑,走路的人由于沒看見而踏空掉進坑里,“凵”代表深坑,中間的“乂”符號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危險物。此外,教師還可向學生展示常見的指事字還有“刃”“本”等。教師可以“本”為例進行講解:“本”下面的“一”表示樹根,所以有“舍本逐末”這個詞,“舍本”在《新華字典》中解釋為: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是抓細枝末節。
例如:森
古文字形:

《說文·林部》:“森,木多貌。從林,從木。森字屬會意字,從林,從木。本義為樹木高聳,繁,密貌。如森林、林立。引申義為幽深可怕的樣子。如陰森、深邃。”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掌握了這些,就會使他們明白“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中,杜甫在首聯所描寫的灑脫之情與頸聯和尾聯的忽變沉郁形成鮮明對比,繼而深刻理解詩文主旨。
例如:景,形聲。從日,京聲。本義:日光
例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范仲淹·《岳陽樓記》。這句話中的“景”為景色之意,因為與現代漢語相同,所以學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是在同一篇課文中,當學生讀到了“至若春和景明(至于到了春風和順,陽光普照之時),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時,則不知“景”為“日光”之意。當教師在黑板上圈出“日”這個部首并指出這是一個形聲字以后,這個知識點便很容易被瞬間突破,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愉悅,這彰顯了輕負、高效課堂的魅力。從上面的四種造字方法我們不難看出,漢字的形體與其所表達的意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每一種造字方法都包含著表義成分,尤其是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應適時地講解文字的淵源,這樣的方法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本文強調教師在教學詞語時應追本溯源,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絕不意味著倡導教師忽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一個要領,教會學生在理解了詞語的本義、引申義的基礎上,掌握突破難點的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一般來說,探求初中教材中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本義對學生來講難度較大,且這些字體的出現頻率較低。相對來講,形聲字的推敲則更為容易些,且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形聲字的形旁又具有表意功能。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字形結構的分析引導學生把握詞的意義。如:“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璧”,其形旁為“玉”,其義與“玉”有關,是“圓形的玉”。教師通過講解該字的形旁,既幫助學生把握了詞義: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又避免了學生在默寫時寫成錯別字“壁”。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文言詞義,教師可以借助成語教學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言詞語的含義。例如:“薄暮冥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薄”,可聯系成語“舊薄西山”“兩股戰戰,兒欲先走”(林嗣環《口技》)中的“走”,可聯系成語“走馬觀花”。學生不僅可以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學會推敲成語,把握詞語的含義,還可以通過成語的短語結構學習到文言的句法結構。如“唯利是圖”是賓語前置句,當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了“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的含義后,便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吾與城北徐公孰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些都是典型的不同類型的賓語前置句。
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文言文作品愈益彰顯出它的生命力,教師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感悟人生是一個永恒的教學主題。如教師在講解劉禹錫的《陋室銘》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層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主旨句,進而體會被貶謫的劉禹錫寫這個碑文的真正用意。為此,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寫作背景介紹: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3次,激憤之中,他心中有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氣呵成,寫出了《陋室銘》,并請人刻碑立于門外。“馨”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從“香”旁,“殸”(qìng,kēng,shēng)聲(聲)。《說文》解釋為香之遠聞者也,本義為芳香,散布很遠的香氣,后來比喻為君子的聲譽流芳后世。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誦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個碑文的主旨句時,細細咀嚼這個“馨”字,使整句話讀起來如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或許,前人的人生感悟距離我們已有些遙遠。但是,如果教師拋開種種時代的局限,追溯漢字的源頭,便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學習文言文詩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