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孫小棉
威海市立第二醫院普外一科,山東威海 264200
在我國胃癌屬于高發疾病,該病致死率極高,因此認為對于胃癌進展期的有效治療手段極為重視。早期胃癌患者中,有70.00%患者并不具有特異性臨床癥狀,有80.00%患者在被確診為胃癌時已經處于進展期。進展期胃癌即患者的癌灶已經深入胃壁漿膜層和肌膚層,這個階段的患者已經出現了遠處轉移的情況[1],僅采用放化療治療效果較差。臨床對于進展期胃癌患者一般進行胃癌根治手術。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完善,實施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也愈發廣泛,分析其可能性,該文通過分析該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進展期胃癌患者98例的臨床資料,評定治療進展期胃癌采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8例進展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49例。研究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8.00±2.33)歲。參照組男33例,女16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8.36±2.74)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均屬于原發性胃癌;患者均自愿參加該次研究,并在其家屬知情的情況下簽署相關協議。
排除標準: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患精神疾病者。
研究組行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建立氣腹,壓力保持在10 mmHg,在腹部作5個小切口[2],依次為右肋緣、左邊腹部中間、右腹部中間植入5 mm的Trocar,在患者的左肋緣放置12 mm的Trocar,將其作為手術的主要操作孔,在肚臍下方放置10 mm的Trocar作為觀察孔[3]。先對患者的盆腔和腹腔進行全面的檢查,確定腫瘤所在的位置,之后確定淋巴清掃的范圍以及胃切除范圍。先從右側開始,利用電鉤先將胃結腸韌帶離斷,并將橫結腸系膜前葉分離,對第四組淋巴結進行全面清掃。游離胃右動脈根部對血管進行離斷,對第五組淋巴結進行清掃;對胃網膜右動脈和右靜脈對血管進行分離,并且對第六組的淋巴結進行清掃[4]。當小網膜打開之后,順沿著肝下緣向胃小網膜囊一直到食管下端和賁門右側,并且對賁門右側的第一組淋巴結進行清掃,需要注意對肝總動脈旁和腹腔動脈旁的淋巴組織進行清掃,之后利用切割閉合器對遠端胃進行連續性的離斷,在劍突下行劃定5~7 cm的切口[5],并且將標本取出,在賁門上方3 cm的位置將食管切斷,并且對切口進行保護,將胃脫出體外,在預切平面將腫瘤切除,在胃前壁戳孔進行胃食管吻合,并將胃前壁關閉,放置一根引流管。
參照組行傳統的開腹胃癌根治手術,讓患者保持仰臥體位,進行氣管插管麻醉,在患者的上腹部正中間做好切口[6],對腹腔進行檢查,確定好腫瘤所在位置,之后確定肝臟、脾臟等器官有無出現遠處轉移,利用大網膜進行曲離的方式從結腸中間的位置朝著脾臟進行檢查,之后在大網膜根部將胃網膜左動靜脈進行切斷,選擇左高右低位,對胃脾韌帶進行全面暴露,從脾門開始進行清掃,一直到賁門左側,其余方式同達人組。
對比和記錄兩組臨床各項指標,包含淋巴結檢獲數、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手術后住院時間。
記錄兩組并發率以及兩組手術后各項指標,包含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手術后下床時間及止痛劑使用情況。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切口長度、手術中出血量,手術后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且研究組淋巴結檢獲數、手術時間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項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臨床項指標對比
指標研究組(n=49)參照組(n=49)t值 P值淋巴結檢獲數(枚)切口長度(cm)手術時間(min)手術中出血量(mL)手術后住院時間(d)43.77±11.72 8.60±2.20 338.55±68.70 336.93±210.32 16.72±3.77 25.72±10.29 15.89±4.60 300.58±68.72 436.98±232.75 21.00±4.20 8.101 10.007 2.735 2.233 5.308<0.001<0.001 0.007 0.027<0.001
研究組總并發癥率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率對比[n(%)]
手術后,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手術后下床時間及止痛劑使用情況均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后臨床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后臨床指標對比
指標 試驗組(n=49)參照組(n=49)t值 P值肛門排氣時間(d)肛門排便時間(d)手術后下床時間(d)止痛劑使用情況(次)2.30±1.42 3.50±1.30 2.00±0.80 0.80±0.7 3.70±1.50 5.50±1.20 4.00±1.60 3.70±1.50 4.744 7.913 7.826 12.263<0.001<0.001<0.001<0.001
胃癌作為惡性程度較高的消化道腫瘤,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很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7],多數患者被確診之后已經為進展期胃癌。進展期胃癌的發展快,患者的生活質量差。對于進展期胃癌通常進行胃癌根治手術。過往采用傳統的開腹胃癌根治手術,其出血量較多,創傷口大,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臨床開始應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該手術能夠利用腹腔鏡清楚地觀察到胃部周圍的筋膜、神經、小血管等,能夠直觀地開展手術,對于病灶的清除效果更為理想[8],并且在進行手術時對于四周組織的損傷較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治療效果顯著。
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的關鍵點為淋巴結獲取數目,通常而言,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獲取的淋巴結數目多于傳統的開腹胃癌根治手術,但對于進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結出現受累的可能性也會明顯提高[9],這需要擴大范圍地進行廓清,受累的淋巴結還會融合成團將血管包繞,粘連較緊,也增大了廓清的難度,所以在進行手術的時候需要在腹壁上作小切口,將標本取出,并且建立消化道的操作孔,這樣能夠減少手術的難度和風險,淋巴結的廓清效果也更為理想,減少并發癥的產生。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切口長度(8.60±2.20)cm、手術中出血量(336.93±210.32)mL、手術后住院時間 (16.72±3.77)min低于參照組 (15.89±4.60)cm、(436.98±232.75)mL、(21.00±4.20)min;研究組淋巴結檢獲數(43.77±11.72)枚、手術時間(338.55±68.70)min均高于參照組(25.72±10.29)枚、(300.58±68.72)min;研究組總并發率10.20%低于參照組34.69%;研究組的肛門排氣時間(2.30±1.42)d、肛門排便時間(3.50±1.30)d,手術后下床時間(2.00±0.80)d、止痛劑使用情況(0.80±0.70)次均低于參照組 (3.70±1.50)d、(5.50±1.20)d、(4.00±1.60)d、(3.70±1.50)次(P<0.05)。該研究結果說明,腹腔鏡手術的操作孔相對較小,在腹腔鏡的幫助下可以更加直觀地對病灶位置進行探查,可以更加準確地進行手術操作,并將手術組織精確地分離出來,對患者機體應激較小,同時可有效減少患者切口出現感染現象,胃部受到創傷較小,術中出血量也可有效減少。該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10]結果一致。進展期胃癌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手術,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該研究結果中顯示,兩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差異較為明顯,與任屹學者[11]《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短期療效觀察》中的研究結果一致,該文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2月行胃癌根治手術的18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根據手術方式將180例患者分為開腹組(n=74例)及腹腔鏡組(n=106例),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淋巴結檢獲數量(23.15±3.32)枚、術中出血量(116.15±12.24)mL均顯著優于開腹組(23.04±3.3)枚、(185.75±20.40)mL。腹腔鏡組并發率為5.66%低于開腹組13.51%(P<0.05)。得出結論采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在治療進展期胃癌方面可以獲得更優質的短期療效,具有創口小、出血少、并發癥少等優勢,預后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進展期胃癌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手術,創口小、出血少、出現的并發癥少,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廣泛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