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楊曉萍
解放軍第960醫院泰安院區消化風濕科,山東泰安 271000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中附肋骨、下聯髖骨,并作為腹腔、胸廓與盆腔的后壁,具有保護內臟、支持軀干、保護脊髓與進行運動的功能。若人體長期保持不正確姿勢、風寒侵襲、寢具不合理、骨質增生等因素均可以誘發脊柱肌肉、韌帶、骨質與椎間盤等部位出現病變,繼而刺激、壓迫、牽引脊神經、脊髓、血管與植物神經,導致脊柱疾病[1]。常見的脊柱疾病包括頸椎病、脊柱骨折、腰椎病等,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給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嚴重者導致癱瘓[2]。近年來,隨著微創醫學的發展,微創手術也在各類脊柱疾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無論任何手術對于脊柱疾病患者均具有創傷性與侵入性,所以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確保患者后期康復效果與進程十分必要[3]。方便選擇2018年4月—2020年3月對該院40例行微創手術的脊柱骨折患者應用了康復護理措施,收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于該院行脊柱微創手術治療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CT、X線與MRI證實為脊柱骨折患者;患者自愿接受該次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嚴重骨質疏松患者;有脊柱或腰椎部位手術史;溝通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80例脊柱微創手術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38~67歲,平均(55.5±4.2)歲;骨折到入院時間1~6 h,平均(3.2±1.4)h;骨折部位為L1骨折12例,L2骨折9例,L3骨折9例,T11骨折6例,T12骨折4例。研究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8~68歲,平均(55.3±4.0)歲;骨折到入院時間1~6 h,平均(3.3±1.5)h;骨折部位為L1骨折11例,L2骨折9例,L3骨折10例,T11骨折5例,T12骨折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骨折到入院時間、骨折部位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脊柱微創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與病情變化;遵醫囑合理用藥;向患者講解疾病健康知識與注意事項;術后指導患者翻身方法,并說明因翻身與創口疼痛可能引起的不適,使其做好心理準備等。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呼吸功能康復護理:術后至拔除引流管前由護士協助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患者取平臥體位,放松身體,護士將手放置在患者前肋骨下方腹肌上,指導其用鼻孔緩慢深吸氣,隆起腹部將護士手頂起。之后緩慢呼氣,使腹部變平;呼氣末護士輕壓患者腹部,促使空氣向體外排出。每組動作3~4次,休息1~2 min后再次開展呼吸訓練,3~4組/d。引流管拔除后實施吹氣球訓練,選擇800 mL左右的氣球,囑患者盡量將其吹大,但需注意控制好力度,以免引起創口疼痛。(2)肢體功能康復護理:①手術當日指導患者去枕平臥,并進行踝關節背屈與跖屈運動,每個動作盡量活動至最大范圍,保持3~5 s,雙踝交替實施,每組動作3~4次,3~4組/d。②術后第2天實施腰背肌等長收縮訓練,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雙手放置在腰背部豎脊肌處,使背部壓向雙手,手部則觸摸到背部肌肉,并感覺到腰背肌收縮,每組動作20~30次,2~3次/d。③術后第3天時進行雙下肢被動交替直抬腿動作,護士扶住患者足后跟,另一手按在膝關節,緩慢抬起下肢,每組20~30次,3次/d。④術后第4天至拔除管道前實施雙下肢主動交替直腿抬高運動,動作為平臥-伸直踝關節、膝關節-一側肢體上抬40°,保持3~5 s,放下后換對側,每組20~30次,2~3次/d。⑤拔除管道-佩戴支具時實施臥位上肢內收外展運動,前屈肩關節,使雙上肢垂直于身體,外展上肢時呼氣,內收時吸氣,3~5次/d。在佩戴支具的基礎上適當取半臥體位,之后抬高床頭并取坐位,以利于早日離床活動。(3)心理與認知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向其講解疾病知識、手術目的。同時,觀察患者的心理動態,及時進行心理護理,糾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指導患者轉移注意的方法,例如聽音樂、看書、深呼吸等,以便分散對疼痛的關注。(4)飲食康復護理:患者術后2 h可少量飲水,6 h后可少量攝食。飲食以高蛋白質、高鈣、高維生素的食物為主,禁食刺激性與冷硬食物,注意預防便秘。
①對比兩組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肺部感染、便秘、創口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壓力性損傷等。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d]
組別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8.2±2.2 13.3±2.3 10.134<0.001 11.0±2.0 16.5±1.6 13.581<0.001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n(%)]
脊柱疾病主要包括脊柱骨退化性疾病與創傷性疾病,其中脊柱創傷性疾病是指受到外界壓迫所導致的脊柱滑脫、骨折等疾病,而退化性疾病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累積出現退行性變化,例如脊柱退化、脊柱增生等疾病[4]。目前,脊柱疾病主要采用微創外科手術治療,然而部分研究[5]發現患者受手術應激反應與術后身體系統障礙的影響,極易誘發壓力性損傷、創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繼而影響預后效果。因此,采取一種有效的護理措施保障脊柱微創外科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安全十分必要[6-7]。
康復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促康復護理模式,其通過循序漸進的呼吸康復訓練、肢體康復訓練、心理與認知護理、飲食護理等措施,以期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確保預后質量[8-9]。其中呼吸功能康復護理由護士協助患者實施呼吸功能訓練,能夠有效促進肺擴張,改善通氣狀態,提高肺功能。肢體功能康復護理采用階段化的訓練模式,利于患者循序漸進的恢復肢體功能[10]。心理與認知康復護理可以及時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表現,提高疾病認知水平,保障對各項醫療操作與康復護理的配合度。飲食護理則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營養支持,進一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與抗病能力。目前,國內外學者在研究中發現[11-12],脊柱微創手術后采取適當的康復護理措施,不僅能夠緩解疼痛狀況,且通過康復鍛煉進一步強化了患者的行動能力,避免長期臥床所導致的相關并發癥。學者吳葉玲[13]對120例脊柱微創手術患者分別應用了常規護理與常規護理聯合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聯合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0.12±1.62)d、住院時間(16.72±2.31)d均低于常規護理組的(15.23±1.75)d、(22.54±2.54)d(P<0.05)。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首次離床活動時間為(8.2±2.2)d、住院時間(11.0±2.0)d低于對照組(13.3±2.3)d、(16.5±1.6)d(P<0.001)。可見,康復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身心給予有效的支持,可以加快疾病的康復進程。譚群芳[14]將116例脊柱微創手術患者以雙盲法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7%低于參照組12.1%(P<0.05)。宋春利[15]根據入院先后時間將62例脊柱微創手術患者分為參照組與護理組,其中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護理組應用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護理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45%低于參照組25.81%(P<0.05)。該文研究中,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17.50%(P<0.05)。脊柱微創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與圍術期臥床時間較長有關,康復護理通過呼吸功能、肢體功能、心理、認知等一系列的促康復措施,可以減少患者的臥床時間,促進下肢活動量,繼而減少術后并發癥問題。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措施在脊柱微創手術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