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鴻
摘 ?要: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科,經過二十年的課改,雖然已經取得許多豐碩成果,但是廣大學生探究能力與思維深度的齊頭并進,仍任重道遠,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學生思維
一、觀察課堂,單一向度傳輸痕跡時而有之甚至日漸凸顯
1. 課堂上老師自己講得多,學生問得少,問學生得少;問題主體“單一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的老師講起話來總是喜歡喋喋不休,滔滔不絕。
2. 教師提問缺乏現實意義,未能涉及實質,或者避而不談;問題層次“浮淺化”。有的老師上課時能夠關注提問,但是提問沒有能涉及問題實質本身。
3. 學生探究存在走過場現象,或不會探究,或不知道原因,實驗環節“程式化”。長此以往,實驗小組組長領銜操作探究的居多,小組優秀成員領銜匯報的居多,小組內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是人云亦云。
二、指向課堂,力爭創造說、畫機會全圖景展現學生思維
1. 全方位展示學生在探究實驗前的想法和預設,重點解決實驗前準備怎么做的問題;學生通過自主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想法能夠“講解得出來”。
2. 全維度呈現學生在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和方法,重點解決實驗中如何做好,如何達成教學目標的問題;
3. 全過程回顧學生在探究實驗后的活動總結和分析,重點解決實驗后做的怎么樣,得到什么結論以及為什么得到這種結論的問題。
三、反思課堂,尊重學生的人格特質及發展規律
(一)探究前準備方面:鋪設思維的“腳手架”
1. 精挑細選,提供適切的實驗器材供學生進行選擇。老師既要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實驗材料可供選擇,同時還需要讓材料呈現出密切關聯性、運用階梯性等特點。
2. 扶放結合,搭建適切的反思模板供學生拾階而上。老師應該根據學生自然狀況選擇相應具有差別性的實驗項目,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的實驗任務。
(二)探究中操作方面:搭建思維的“助推器”
1. 恰當點撥,做到適合的節點伴隨供學生思維發散。教師應該通過問答、讓答、理答,讓學生明白正確的歸因與后續行為動機的因果關系,養成良好的實驗觀。
2. 循序漸進,鋪設適切的探究階梯供學生進行反思。教師在請學生在記錄實驗結果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實驗過程的經驗及教訓進行反思,及時進行總結。
(三)探究后反思方面:拓展思維的“立交橋”
1. 正視現象,針對不同的學生特質縮小思維差異。反觀課堂,有的學生面對問題不肯積極回應甚至是視而不見,還有一些學生思維雖然敏捷,但卻膚淺,提取大腦中的信息關聯度偏低,歸納統整性較弱,指向延伸性不明,以上現象需要教師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2. 激勵為主,著眼思維品質差異助力學生思維提升。老師應該熟識并掌握以上學生思維指標,尊重規律,用教育的力量、教師的智慧去最大幅度地引導學生思維。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黃舒然. 淺談如何提升小學數學學困生解題能力[J]. 讀寫算,2018(19):191.
[2]閆雪梅. 略談小學數學學困生解題能力的提升[J]. 中國校外教育,2018(3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