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珍
立足核心素養提升,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北關小學通過中國鼓藝術課程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為學生人格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多種文化在這里生根發芽。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音樂教育在小學教育中越發受重視,器樂教學逐漸普及,現已被教育部正式列入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政策的實施,走出了我國音樂教學只是唱歌的局限,確定了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北關小學始建于1963年。學校的校訓為:智圓行方,志存高遠;校風為:方正做人,圓融做事;教風為:樂教、勤教、善教;學風為:愛學、會學、博學。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學生225人,教職工23人,高級教師12人,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作為洛陽民族打擊樂教學的先行者,學校開設了“中國鼓”課程,組建了學生“中國鼓”社團,營造了校園文化氛圍,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理念。小學器樂教學意義重大,讓學生掌握一種民族器樂演奏技藝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我國各地小學在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全方位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小學器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而民族器樂教學對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重要意義。
北關小學中國鼓課程的研發,重在對小學民族器樂教學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小學民族器樂教學體系構建的意義。民族器樂教學在學校范圍內的普及,不僅能夠展現出學校的文化氛圍,也能形成一種風氣,展現孩子們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面貌,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目標。鼓樂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鼓”強調團隊協作,能實現“使學生在學習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全國藝術教育發展規劃》)的目標。所以,研究中國鼓課程教學現狀,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是需要認真實踐的。
該課程從能力(自主發展)、精神(文化視野)、交往(身心成長)三方面圍繞課程目標加以建構。能力:通過掌握演奏技能、結合教材中的練習曲進行伴奏、創編音樂,有效提升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精神:通過感受、欣賞、參與展示、參觀學習等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文化修養。交往:通過音樂的學習和風采展示、參與音樂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起到積極向上向善的影響。
課程效果。北關小學重視師生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在“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的理念指引下,于2018年成立了中國鼓社團,孩子們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和展示表演,鼓舞了精神,增強了自信心,提升了藝術素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此為契機,為使中國鼓課程在學校落地生根、特色凸顯、體系完善,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讓“中國鼓”走進了課堂,開啟了特色課程教學。
在瀍河區教體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打造中國鼓專用教室,購置滿足教學用的啞鼓墊,為鼓韻課程研發奠定了基礎,保證了中國鼓教學順利進行。中國鼓進課堂,孩子全員參與,拿鼓槌、聽鼓音、玩鼓點……從好奇、嘗試、融入,到沉浸其中、開心體驗,在樂中學、學中獲,使學校的音樂教學充滿活力,一批批學生通過中國鼓課程得到藝術的啟迪,為學校特色發展注入了生機。
中國鼓課程的研發實施,培養了孩子們陽光自信的精神面貌,營造了良好的學校風尚,展現出學校的文化特色,更增添了社會對學校的認同感。傳統文化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讓每一個北關小學的孩子成為中國鼓的“小小傳承人”是學校的心愿。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身在哪里,只要鼓聲一起,“中國昌盛”便會在心中涌起,因為鼓文化傳遞著中國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北關小學)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