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高波
山東是孔孟之鄉,壽光因有文圣倉頡、農圣賈思勰和鹽圣夙沙氏而被稱為“三圣之城”,山東省壽光市圣城小學還緊鄰“倉圣公園”,這些為學校實現“小學校做大課程、小學校做大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確立了打造“圣賢教育”的基點和愿景。
文化先行? 立德樹人
學校是一個育人場,校園文化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與成長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校長的使命首先是營造師生、家長向上向善的學校文化”。
設計校園文化,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本著“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育人”的理念,學校將“圣賢教育”的核心元素外化于校園形象設計中。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墻,由學生自主繪畫完成并配上他們自己的獨特解讀;教學樓層主題墻將圣賢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使學生隨時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熏陶。
重構學校的精神文化,讓師生價值取向“有據可依”。學校確定了“平等和諧、教學相長”的核心理念,“每天做更好的自己”的校訓,“誠信明禮、博學篤行”的校風,“平等和諧、教學相長”的教風,“在自主合作中快樂學習”的學風,樹立了“師生共同成長的和諧幸福家園”的發展愿景。學校精神文化的形成,建立起師生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和規范體系,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導和人格塑造,進而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德育課程? 體驗成長
課程是育人的主要載體,基于“圣賢教育”愿景,學校設計了德育課程體系,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學生們在體驗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經典誦讀課程,讓學生傳承中華美德。學校編寫了《經典浸潤心靈》(低中高)系列校本教材,選用《弟子規》《大學》《孟子》及古詩詞,以晨誦、午讀、晚分享的形式開展學習。此外,學校面向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開辦公益圣賢學堂,讀《大學》《論語》《孝經》等儒學經典,分享讀書心得。
感恩教育課程,讓學生知禮儀、懂感恩。學校里,感恩教育從習慣養成做起,如誦讀飯前感恩詞、觀看《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等;家庭中,感恩教育從理解父母做起,主要有親情作業、角色轉換、主題感恩教育活動等形式;社會上,感恩從責任擔當做起,開展各行業職業體驗等主題活動,讓學生走進各行各業,在體驗中感悟。多種形式的感恩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祖國、感恩自然,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品質,成為學生成長的堅實基石。
主題實踐課程,讓學生學兩史、心向黨。學校積極開展各類主題實踐課程,如組織學生到陳少敏紀念館、馬保三故居等紅色文化基地研學,在研學實踐中深化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請“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給學生們講黨史、講國史,讓學生們汲取紅色營養,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以學為本? 生長綻放
課堂理念彰顯以學為本。“教師與學生是大小同學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理念的轉變帶來了課堂的轉型。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地探尋、快樂地展示。學習成了學生快樂享受的事情。
課堂結構的變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本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團隊合作。在相互監督、自省自律中,學生的自我約束和團隊意識明顯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明顯提高。
課堂文化讓學生的生長綻放。學校學本課堂下的小組文化建設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學生在《論語》《弟子規》中提煉組名,每個班都誕生了一批具有文化內涵的組名。如:三年級三班的見賢思齊組、謹信至誠組、明禮篤行組、敏而好學組、仁愛至善組等。這種文化的滲透可以熏染孩子們的心智,影響他們品格的形成。
(作者系山東省壽光市圣城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