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春

兒童劇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獨特形式,集語言、形體、音樂、美術等元素于一身,讓學生在未知的世界遇見未知的自己,在未知的可能中形成別樣的體驗,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2015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用戲劇、影視課程等多種形式加強美育教育,讓戲劇進入課程。
早在2011年,山東省濟南市泉城花園小學就以課題《小學兒童劇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為紐帶,嘗試將兒童劇納入學校課程,開發出了一門以戲劇為手段、指向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獨特教育價值的綜合性課程。同時將兒童劇元素引入課堂教學及德育教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課程改革之路。
兒童劇校本課程——浸潤身心
課程目標:著眼于“全身心”學習。學校提倡“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體為“讓每一朵花燦爛綻放——培養基礎扎實、身心健康、習慣良好、思維活躍的花樣少年”。兒童劇課程目標則依照學校育人目標,讓學生通過體驗、感受、模擬、實踐等多種方式,在角色扮演、情感體驗、欣賞鑒別、創編等多種活動中,樂于學習、分享合作、發展自我、健康身心、思維活躍,不斷提高生活情趣與質量,塑造健全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課程形態:網狀結構的“三大支點”。其一,制定《兒童劇課程實施綱要》。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狀況和心理特征,制定教學計劃,確保兒童劇課程實施的規范性、嚴謹性。其二,編寫《兒童劇課程試用教材》。按照“基礎訓練”“表演訓練”“語言訓練”“體驗感悟”四個方面的目標和要求設置內容,附設“燈光”“配樂”“舞美”“化妝”“導演”等,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其三,編寫兒童劇讀本。學生讀本,以經典作品為主,以主題來呈現,兼收兒童劇的各種劇種形式,配以相應的知識拓展鏈接,低、中、高三個年段各編一本。
引領全員參與:“三步走”策略。以語言訓練課作為起步,學校精心篩選了語言表演課的部分發音、臺詞方面的訓練內容,作為兒童劇表演的根基保障。以能力訓練課作為提高,從模仿力訓練延伸到想象力、觀察力、判斷力等多種能力訓練。以劇作展演課作為躍升,引入經典兒童劇表演,使兒童劇課程步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課程評價:力求豐富、多元。首先,評價內容自主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三類課程中的一類進行展示、表現,而不是由教師指定。其次,評價標準彈性化。倡導和鼓勵學生在自身縱向比較中,獲得成功、獲得發展。再次,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交流互動的態勢和面貌。最后,評價方法多樣化。自評、互評、他評結合,日常評價與期末評價相結合。
課程拓展活動:拓寬學習途徑。學校的兒童星劇社是學生們進行活動的小舞臺,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行風采展示,還有一年一度的“兒童劇展示節”等。形式多樣的課程拓展活動,讓學生們在“玩”中體驗情感、感受生命、認知世界、學習合作、享受成長,為孩子們開辟出一片自由廣闊的成長空間。
兒童劇元素引入課堂——異彩紛呈
在大教育觀和教育戲劇理念的積極影響下,學校自2011年起,面對課堂教學枯燥單調、效率低下的狀況,因地制宜,發揮將兒童劇作為學校課程和省內首個兒童藝術實踐基地的優勢,立項了市級課題《兒童劇表演因素進課堂的實施策略研究》,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激發學習興趣為目標,以情境教學理論為支撐,采用行動研究法,直指學生學習中最重要的課堂環節。
表演,讓學習更有趣。在課堂上,表演可以是一個生活情景,可以不化妝、不設布景、不著演出服裝。主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數學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沒有利用圖片形式,而是引入了“逛超市”這一生活情境:學生看著老師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物品,看著大屏幕上超市的背景圖,一人扮演購物者,一人扮演收銀員,自行購買物品。通過這一生活片段的表演,讓學生對小數的讀法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進行了鞏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落實了課標中“在生活中學數學”的理念。
表演,讓思維更活躍。在語文學習中,許多課文可以作為兒童劇的素材。比如,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課文中的孩子們與父母的動作、神態,在小組中演一演。這樣,一個袖珍的課本劇便呈現在了講臺上。孩子們的爭先恐后,父親的語重心長、嚴肅認真,母親的頻頻點頭,都表現出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他們的思維活動在一系列的表演中變得異常活躍。
表演,讓想象更豐富。兒童劇表演的過程本就是一個動態的創造過程,對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兒童劇展開教學,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充分印證了兒童劇表演對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強大推動力。
表演,讓表達更精彩。兒童劇元素融入課堂,無疑為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打開了一扇窗。在英語學習中,可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來確定表演主題,圍繞每個主題,學生可以創編出一個個情景對話,進行劇本的簡單創作。還可以選擇本單元的一首或幾首歌曲編入劇本進行演繹,或根據本單元一首歌曲的意境以及所表達的含義來進行有情節的情景劇表演。孩子們沉浸在英語情景劇中,讓英語表達多了幾分內涵和神韻。
兒童劇元素融入德育——花香滿園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學校巧妙地將兒童劇元素融入德育的各個層面,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兒童劇涵養好習慣。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學校德育處為學生量身定制了涵蓋人格教育、禮儀教育、感恩教育等內容的“十個好習慣”,如微笑每一天、快樂讀書、學會感恩、天天鍛煉身體好等。“十個好習慣”每學期都會被孩子們編成不同的劇本,用童話、小品、朗誦等多種表演形式展示出來。源自生活的劇情設計,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的雙重身份,令這一教育形式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實效。
兒童劇喚起家國情懷。學校借助兒童劇表演,使愛國、愛家的教育春風化雨般地走入學生的內心。在每一個傳統佳節到來之際,學校都會以全校集會的形式組織學生通過表演,加深對民族精神、愛國情懷以及傳統文化的理解,如各年級學生表演的《寄情端午賽龍舟》《月圓人圓》《全家福》等。
兒童劇助力心靈成長。學生通過聲音、動作、表情、語言等表達心聲,演繹著不同的生活片段、扮演著不同的人物形象,心靈上獲得了不同的體驗和成長。兒童劇展現的是教育的縮影,更是生活的縮影。
兒童劇豐富社會參與。學校借助兒童劇元素,讓學生通過模擬生活場景體驗不同的職業,評選“優秀小交警”“優秀消防員”“好醫生”“金話筒”“辛勤環衛工”“熱心售貨員”等,收獲了來自各行各業的信息和知識,提前感知成人世界,豐富社會參與,增強社交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們最深切的感受是兒童劇作為生動直觀的教育媒介,改進了學校課程結構,激發了課堂學習興趣,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間。兒童劇,對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使學生獲得了全身心的豐富體驗和快樂,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泉城花園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