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燕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的第一條,從原來的“雙基”擴展到“四基”,其中增加的就有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活動經驗和兒童新知的生長和建構密切相關,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累經驗,在參與游戲中總結經驗,在畫圖表征中發展經驗,在觀察對比中提煉經驗,在回歸生活中應用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經驗;兒童;思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的第一條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一目標簡稱“四基”,與實驗版的課標相比,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此可見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
所謂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具有個性特征的經驗,數學活動經驗不僅是指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指數學思維活動的經驗.史寧中教授認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是一種隱性的東西,恰恰是這種隱性的東西體現了數學素養.”也就是說,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本文以一年級數學教學為例,談一談基于兒童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一、在動手操作中積累經驗
皮亞杰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性質的不同階段,他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一年級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皮亞杰把這一階段又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維階段和直覺思維階段,也就是說一年級孩子的思維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不能進行抽象運算思維,因此教師教學中需要大量直觀的素材和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孩子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感官參與.
一年級的教學內容絕大部分都是計算,“10以內和20以內的加減法”是整數加減法的重要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年級的加減法沒有打好扎實基礎的話,那么以后所有的整數加減法就很難保證計算正確.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打好這個基礎,積累相關的經驗呢?利用動手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一個重要而有效的策略.
10以內的加減法以數的分解組成作為算理的基礎,在教學1~5各數認識時,先讓學生把物品分成兩份,然后引導學生從無序到有序(如圖1),在分物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而這種經驗,不僅僅只是操作學具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有序思維的經驗.學生掌握了把數有序分解的方法,那么就可以遷移運用到后面6~10各數的認識中,就能很快地把數的所有分解組成有序地找出來,不重復也不遺漏.
又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圖2),借助小棒的操作,湊十法的理解就更直觀和深刻,而且這種經驗具有良好的遷移性.只要理解了為什么要從4里面分出1,為什么是分4而不是分9,學生理解清楚了,就可以把經驗遷移到9加其他的數,繼而遷移到8,7,6,5加幾的計算上.
當然操作活動不僅限于計算教學,在其他很多教學內容中也能充分發揮作用,有效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7頁第8題(圖3):
8.折一折,用做一個,“4”的對面是“( ?)”.
這題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抽象地想或講解根本無法理解,缺乏類似的經驗積累.如果僅僅是教師利用實物進行演示性的講解,或者利用課件動畫展示,這些一晃而過的畫面都不是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無法獲得自己的操作經驗,因此,筆者要求學生把展開圖做成正方體,要求在做的過程中先想象,其他數字所在的面在4這個面的什么位置,再折一折,驗證想象;然后反過來,展開正方體各面,在展開前想象展開后的樣子,再操作驗證想象.在折圍和展開的操作活動中不僅解決了問題,同時培養了空間觀念.最后,教師出示圖4,與教材圖進行對比,從而引出:要找4對面的數字,首先要排除和它相鄰的數字(圖4),這樣一來,就只?!?”了,由此學生發現了其中蘊含的秘密,在操作活動中積累了新的經驗.
二、善用畫圖發展經驗
如前所述,一年級學生更多的是用直觀思維來理解問題,因此遇到一些稍復雜或抽象的問題時,可以充分利用直觀的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把抽象問題直觀化、具體化,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畫圖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很重要的策略,畫圖策略在理解概念、解決問題以及空間與圖形等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優勢.而這種策略的培養不是到了中高年級才開始的,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教學畫圖應用問題時,可以畫這樣的簡圖對加法和減法進行對比,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初步感受加與減之間的關系,明確什么時候用加法,什么時候用減法.
再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79頁例6這類非常規或稍復雜的問題(圖6,7,8).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然后有所側重地滲透畫圖的策略,讓學生了解這種策略,初步積累畫圖解決問題的經驗,然后在解決教材第80頁的第5題時,就可以嘗試遷移運用這種畫圖的經驗了.
教材第80頁的第5題:11月5日星期一,老師說“今天有雨,運動會推遲3天再開.”“推遲后,運動會星期幾開?”
生:可以數一數,或者像昨天那樣畫一畫.
教師給予表揚,學生嘗試畫圖,如下:
生1:星期一 ○○○
生2:星期一 二三四
師:他把數字標在方框里,是不是更清楚?為什么你們都從星期二開始數?
生:5號是星期一,接著就是星期二.
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畫圖進行了改良,變成在“星期一”后面畫橫線填空的方式.講解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通過畫圖,直觀,簡單,可行,由此也可以發展學生畫圖的經驗.
三、在觀察對比中提煉經驗
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雖然大多停留在直觀層面,但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事實上,小學階段所要培養的思維,都可以在一年級開始就進行滲透和培養,學生各種經驗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進程,只要選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再簡單的知識都可以為高階思維的培養打好基礎,積累相關的活動經驗.
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加法和減法的認識”,雖然教材沒有給出加減法的定義,不需要教學概念,但是可以設計這樣的觀察對比的活動,讓學生從中感悟加減法的意義.
把前面學習的幾個情境放到同一頁PPT上:
用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觀察對比,逐步發現,雖然這三件事情不同,數量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是把兩部分合起來求得最后一共是多少,都用加法計算.經歷這樣的教學,學生雖然沒有出加法的概念,但是加法的本質特點學生已經感悟到了,關鍵是學生經歷這樣的一個觀察對比的過程,抽象概括能力就得到培養,也朦朧地感受到了透過不同的事情找相同的地方,并積累了開展這種觀察對比活動的經驗.
再如,“認識鐘表”一課,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了解鐘面的構成,學會看時間,這么簡單感覺不用教的內容,其實也是學生積累觀察對比、抽象概括經驗的極好素材,可以安排這樣的觀察對比的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此抽象概括出傳統鐘面和電子鐘面看整時刻的方法,進一步積累觀察對比、抽象概括的經驗.
四、在參與游戲中感悟經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再好,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照本宣科的教學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對于自制力還比較弱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因此需要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中數學游戲就是一種很好的數學活動.
在一年級,“數的認識”是重點教學內容,其中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學生是比較容易搞混的,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筆者在“6和7的認識”的教學中,設計了趣味運動比賽項目,講臺前站著10名學生,其他學生要完成幾個活動:
(1)要求給右數第6個同學送花;
(2)從左數起的6個同學蹲下;
(3)指揮從左數起的第7個同學唱隊歌.
這樣的數學游戲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了6作為基數和序數的含義,積累了數數的經驗.
五、在回歸生活中應用經驗
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在應用中進一步理解加深記憶.有研究成果表明,學習知識后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內容.為了提升數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貼合生活,盡量設計有趣有效的應用.
一年級學生學習了人民幣之后,由于學生年紀小,生活常識和經驗都不夠,對“付的錢數”“找的錢數”等沒有概念.可以設計這樣的應用練習:和家長一起去購買游玩活動需要的午餐食品,要根據購買情況填寫登記表,花費在20元以內.
學生通過這次的購物活動,對“付出的錢-物品的價格=找回的錢”印象深刻,有了實踐經驗,知識掌握得特別牢固,這就是應用的“威力”.
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了高效的數學操作活動,契合學習的有趣游戲,簡單又有助于理解的畫一畫活動,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等數學活動,學生在這些數學活動中,動手、動口又動腦,多種的感官被調動,參與數學的學習活動,真正獲得了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